中印红山头战役,火炮逼近开火。

中印红山头战役,火炮逼近开火。

1962 10,中印边境局势骤然紧张,印军为了扩张领土,试图武力夺取领土,造成既成事实。随着印度尼赫鲁当局不断在边境挑起事端,制造流血事件,拒绝和谈,并在中印边境集结重兵,中国决定坚决反击印度军队的侵略,以打击其嚣张气焰,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

印度锡克教士兵在中印边境西段设防

17年10月17日,《消灭入侵印军作战命令》下达,决定以西藏军区现有兵力,先歼灭入侵北柯基朗河谷的印军,再歼灭返回达旺地区的印军。为配合上述行动,在西部地区,以新疆军区现有兵力,先将万家乐谷和红山头的印军消灭,然后再清剿河尾滩河天文点两防区的印军。

总的来说,中印边界东段是主战场。我藏部队419作为东段主力,奔赴袖手旁观前线,主要任务是在机动作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西段的军事行动,作为对东段的配合和回应,主要是打击重点,明确印军已经占领了据点。

此时,在中印边界西段,当年8月前,印军拥有旅部114和4个步兵营(查谟-克什米尔国民第7和14营、第8廓尔喀联队1营和杰特联队第5营)* * * 4000余人。为加强二线机动兵力,印军于9月和6月65438+10月分别将隶属于第70旅的杰特联队3营和库马尔昂13营调往列城和楚舒勒,从而使印度在西部地区的兵力增至5600人,其中印军114旅5个营3000余人分布在6000

中国在苏联PM-3迫击炮基础上研制的55式120mm迫击炮。

我军在西段的首要任务是清除这些军事据点,但如果仅仅依靠随身携带的阶级武器,显然难以啃下这些硬骨头。因此,新疆军区在战前专门抽调精干的炮兵部队到前线作战部队作为火力支援,其中步兵团10的三营被分配到一个迫击炮连120和无后座力炮排1,负责歼灭印军,步兵团三营11。其余部队负责迂回,切断印军各阵地之间的联系。

1951参加阅兵的苏制吉斯-3加农炮,中国在此基础上研制的54式加农炮。

鉴于西部地区地处高原,空气稀薄,道路崎岖,作为我军火力输出主要手段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56式152毫米榴弹炮、59式130毫米加农炮因重量过大,无法进入预设战区执行火力支援任务,导致高原运输困难,后勤保障困难。最终,新疆军区选择了某师炮兵团的55式120mm迫击炮和54式76mm加农炮,分别是根据苏联援助的PM-3迫击炮和吉斯-3加农炮研制的。虽然火力比不上我军的主力榴弹炮/加农炮,但对付印军搭建的临时工事还是绰绰有余的。

我军的无后座力炮也起到了很好的火力补充作用。图为中苏边境冲突时我军的无后座力炮部队

最重要的是它们重量适中,易于长途运输,机动性强。比如54式火炮在行进状态下的总重量是1200kg,而55式迫击炮只有500kg。

开往西段前线的迫击炮营携带12式55迫击炮,炮营二连携带4门54式加农炮。由于时间紧张,这些炮兵装备从喀什乘车出发,向南前往天文点防区。因为新藏公路在1957建成的时候只是一条简易的砂石公路,特别是从叶城往前走的时候,是一大片地广人稀的高原无人区,补给非常困难。部队出发的时候,炮兵装备已经把卡车装得满满的,已经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装载足够的物资了。官兵们集思广益,通过临时加高车厢,增加装载量,硬是在叶城多运了三分之一的物资。

但从叶城出发,在喀喇昆仑山区崎岖的山路上行进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气压太低,导致车子过早沸腾,战士们出现高原反应。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下,炮兵部队硬是咬紧牙关,翻越了海拔4200米的塞尔亚克大阪和海拔5200米的奇台大阪山。经过四天四夜的急行军,终于在6月65438+10月65438+3月3日中午到达防区。苏制Giss 151是我军对印作战时运输后勤物资的主力车型,老解放卡车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此时部队官兵疲惫不堪,部队使用的苏制Giss 151卡车无法使用。官兵们抓紧时间休息,恢复体力。与此同时,指战员也利用这个空隙熟悉周围地形,重点观察印军占领的红山头附近的地形。

我们的炮兵部队来自喀什吉斯,卡车上装载着一门54式加农炮。

这个区域其实是位于天文点西南约10公里的高地。这个高地的东、西、南坡都比较平缓,但是北部很难爬。印军在这里修建了12座各种规模的堡垒,与壕沟、交通壕相连,形成一个立体的圆形阵地,驻守官兵超过100人。红山头和我们天文前哨之间有一条沙质干涸的河床,地势开阔。如果在没有火炮支援的情况下,用步兵突击冲锋,很容易成为红山顶上敌人机枪的活靶子。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上级指示炮兵在准备炮火时第一时间摧毁印军堡垒,然后在步兵发起全面进攻时压制印军阵地上的火力网。为使炮击效果最大化,部队决定将火炮阵地直接选在距敌阵地900-1200m的沙滩上,采用直接瞄准的方式接近射击。这种类似于“火炮刺刀”的炮击方式极其大胆,稍有不慎,火炮阵地就会暴露在印军的火力之下。起初,我军将炮兵观察哨全部设置在天文峰的山坡上。15日夜,官兵们利用夜色掩护,对印军主要工事和掩体的位置进行了测量,并绘制了精确的射击示意图。第二天,他们对各单位进行火力分配和战前演练。

17日下午,部队接到上级指示:部队在当天夜幕降临后进入攻击位置,次日凌晨5时开始炮击。几十辆修理过的军车将迫击炮和大炮搬运或拖到预设阵地。接近战区时,他们统一关灯,由步兵引导。到达预设炮位后,迅速摆开战线,把炮放好。此时,作为主攻的11团3营官兵也到达出发位置待命。炮兵和步兵的行动没有引起对方印度军队的丝毫警觉。

印度军队在西段红山头周围修建简易掩体。

凌晨5点,天还黑着,印军大部分还在睡梦中,我军火炮和迫击炮已调整射击参数,瞄准预设的炮击目标。5时15分,随着炮兵指挥员一声“放”,迫击炮率先开火,各阵地上的55式迫击炮瞬间喷出猛烈的炮火。炮弹呼啸着穿过空中,准确地击中了敌人的阵地和堡垒。

睡得正香的印度军队被惊醒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立刻陷入了恐慌。许多士兵拿起步枪和机枪漫无目的地射击,然后才穿上裤子。

西段红山头地区的印度海沟阵地。

这时,炮兵指挥官接到了“增加火炮火力”的指令,火炮和无后座力炮也开始加入战局。我军火力全开,尤其是直射的54式76毫米加农炮,其炮弹直接打破了印军用碎石筑成的堡垒的缺口。第一次快速射击后,印军的堡垒工事相继倒塌,阵地已经是一片狼藉。炮兵指挥所的官兵从眼镜里看到了惊慌失措的印度士兵。第二次快速射击后,整个红山阵地已经被硝烟和火焰笼罩,被炸毁的工事、机枪部件和印军尸体散落一地,印军的抵抗瞬间消失。

印度炮兵在西部的高海拔地区艰难地运送英国的6磅火炮。由于训练和后勤装备水平有限,印度炮兵在西段的战争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对红山头的炮击准备持续了30分钟。炮兵部队共发射各型炮弹1100余发,印军工事全毁,其仅有的迫击炮也哑了。炮兵开火后,步兵迅速发起攻击,炮兵也进入延伸射击状态,为步兵提供掩护。手持炸药桶和火焰喷射器的步兵将仍在掩体和战壕中战斗的印军一扫而光。

在火力掩护中,迫击炮营还集中攻击了印军在红山头上设置的弹药库,引起了冲天的爆炸声。经过80分钟的激战,三营七连的战士们在红山头山顶插上了红旗。在整个红峰的战斗中,我军以牺牲8人,受伤26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2人,俘虏20人。缴获迫击炮3门、卡车2辆、轻机枪4挺,各种步枪、冲锋枪不算。取得了西部保卫战开始以来的首次胜利。在这场伟大的胜利中,我炮兵部队准确快速的火炮准备和延长射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山头阵地被摧毁后从废墟中爬出来向我军三营官兵投降的印度士兵。

红山头战役后,我炮兵部队跟随边防军打到西段的巴里加斯和班公洛,先后打了一、二阶段的几个胜仗,有力地打击了印军的嚣张气焰,也让试图以坚固工事作战的印军官兵看到了我炮兵的强大威力。

相比之下,隶属于印军前线部队的迫击炮部队弹药匮乏,训练不足,印军82mm迫击炮在射程和威力上无法与我军120迫击炮抗衡,而火力相对较强的榴弹炮部队由于机动性较差,无法挺进前线提供火力支援。面对我方强大的炮火,印军只能依靠并不坚固的碉堡工事,结果只能是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