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

省委将在八月和九月召开一次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专题会议。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省委要求省委省政府全体成员进行专题调研,分配给我的调研题目是“如何搞好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我这次是带着这个任务来云浮调研的。一天多来,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听取了振志同志的工作汇报。感觉近年来,云浮特别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挥云浮优势,扬长避短,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云浮经济发展迅速,后劲强劲。经济发展比较快,体现在:2005年,包括GDP、财政、税收、外贸出口在内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去年,该市引进了400多个项目,吸收了70多亿元投资。有大量项目在建,为云浮未来发展注入了后劲。目前,云浮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逐渐成为投资热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大有可为。我有几个经验:

一、云浮特色经济非常明显。云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省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打造自己的特色经济,这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利用云浮的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区,加快产业发展。你利用资源走向产业,围绕资源创造优势,创造自己的经济特色,创造自己的产业品牌,形成几大经济板块和支柱产业。目前,石材、水泥、松香加工和以硫酸、钛白粉为主要产业的化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比如云浮的石材产业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化发展。目前聚集了世界几十个国家的石材到云浮加工销售,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石材加工集散地,令人瞩目。发展工业,必须结合实际,走自己的路。相比珠三角,云浮发展家电、电子等产业没有区位优势,但云浮有资源优势。只要发挥其资源优势,弥补其区位优势的不足,同样可以致富。所以我觉得用资源做产业是云浮的一大特色。第二,农业产业化很有特色。云浮市有8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不简单。特别是温氏集团通过发展畜牧业带动了数万农民脱贫致富,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还有省丝绸公司推动的养蚕业发展。云浮农业产业化走在全省前列。记得90年代中期,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在云浮新兴召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云浮农业产业化再上新台阶。

二是云浮市注重投资环境建设,改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山区落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地理位置偏远是重要原因。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云浮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区位条件,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广州到云浮的高速公路已经开通,下一步要建设云浮到梧州的高速公路,这是一条黄金大道;还有你昨天带我去看的,准备在西江边再建一条高速公路。这条沿江公路建成后,可以利用黄金水道发展经济,大大提升区位优势。云浮的企业主要生产资源型产品,市场在珠三角。运输量很大。单靠公路运输恐怕没有竞争力。要充分利用西江的航运通道,充分利用水运来弥补区位的不足。除了高速公路和港口码头,城市到县、县到镇、镇到村的交通网络已经建成。路童财通相信大交通会给云浮带来大发展。

第三,云浮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省委、省政府的“一保五难”政策落实到位,工作很实。云浮是新城,财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云浮仍然全力做好“一保五难”工作。其中有两条非常有效:第一,你们克服了很多困难,解决了654.38+0.8万人的饮水问题。去年,省委、省政府在这里召开了全省饮水解困工作现场会,对云浮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云浮的医保和大病统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农村覆盖率达到91.2%。前不久省政府也来云浮开现场会。解决农村“一保五难”是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的问题。其他工作都是锦上添花,“一保五难”工作是雪中送炭。在我们昨天看到的大源村和虹影村,从县城到镇村十几公里的羊肠小道都铺上了水泥路,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路修好后,发展了柑橘生产,让全村20%的农民买了运输车。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通过种植、饲养和加工致富。去年,大源村人均年收入达到654.38+0多万元。大源村有些大户种植柑橘300亩,每亩收入5000元,年收入达到1.5万元。可见,无工不富,种田不一定穷。在大源村、虹影村这样偏远的村庄,根本看不到茅屋、土坯房,都是两层砖房、别墅。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靠改善生产环境,发展生产,选择主导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解决农民培训和农产品销售问题。

第四,云浮注重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整个云浮市非常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这与云浮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积极排查矛盾,特别是在农村实施“活力民主、阳光村务”工程,推进农村民主管理是分不开的。云浮的信访量在全省是比较少的,群体性事件和上访比较少,社会安定祥和。

五是云浮市高度重视各级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云浮把正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村“百千万”干部下基层活动与实施“活力民主、阳光村务”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大力建设基层队伍,取得了良好效果。虹影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虹影村曾经是一个落后的村庄,经济落后,矛盾重重。后来强调团队建设,整个面貌大变。因此,农村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落脚点是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镇村班子建设。

这些成绩当然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最根本的还是云浮党政两套班子的正确领导、有效指挥和工作到位。云浮市委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特别是大力发展工业,因为没有工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经济金融升级,根本改变这个地区的落后面貌。现在取消农业税后,财政增长只能靠工业。没有工业,就没有税收,没有财政,没有资金支持,政府难以运转。地方政府主要依靠积极发展经济,培育税源来增加财政收入。云浮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提出工业入园,发展循环产业。另外整个团队很扎实,工作很到位,大家都是真的在做。政绩不是说出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做出来的。比如招商引资,要一个一个做;抓“一保五难”工作,必须深入农村,扎扎实实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我认为,云浮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绩,最终归结到市委、市政府。对于云浮未来的发展,我认为要加大五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工业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力度抓大项目,包括高速公路和电厂,吸引大型外资企业来云浮投资。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工业。工业上来了,经济总量才能上来,税收才能上来,财政日子才会好过。虽然云浮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作为地级市,财政还是显得比较薄弱。云浮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珠三角一个镇的水平。去年云浮的GDP才200多亿,还不如顺德的容桂镇。容桂镇达到300多亿,税收30多亿。云安县一个县的GDP30是30多亿甚至更少,至少要达到6543.8+00多亿,税收要20多亿,财政日子才会好过。因此,云浮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第二,要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和农民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农业龙头企业的问题。扶持龙头企业等于扶持农业,扶持农业等于扶持农民。在中国,减少农民是必要的,但让所有农民都去城市当工人是不现实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主体,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实行家庭生产定额和独家经营,对提高农民积极性有很大作用,但让单户农民打入市场就显得乏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是由龙头企业带动的。龙头企业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集中了农业生产的几大要素,包括科技、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开拓,在市场经济中很有竞争力。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户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例如,温氏集团可以确保合作社的农民有固定的利润收入。除了龙头企业,还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比如大源村成立的柑橘协会,起到了技术交流和市场开拓的作用。云浮市要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像石闻集团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我曾向温氏集团提出要实现“双百花齐放”的目标,即产值超过654.38+000亿元,企业运营超过654.38+000年。希望“十一五”期间,石闻集团年产值突破6543.8+000亿元。一个地方一定要树立一些标杆,树立一些旗帜,让大家学习榜样,赶上标兵。

第三,进一步加大解决“一保五难”的力度。云浮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合作医疗,解决饮水问题。但是,目前云浮还有100多个村没有实现道路硬底化,危房改造还有一半没有完成,工作难度仍然很大。实践证明,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是农民最根本、最基本的问题,尤其是镇村公路建设,最受农民欢迎。因此,省政府将镇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从每公里65438+万元提高到15万元,缓解了基层的压力。如果在“十一五”期间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保五难”工作,建设“文明村”、“生态村”等多种形式的新农村就容易了。路堵了,水喝不了,没钱看病,就没有村了。“十一五”期间,云浮要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做好这项工作。

第四,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正在建设的运城至梧州高速公路,以及你们计划建设的沿江港口和公路,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大动作。要认真落实,改变原有区位优势的弱势,缩小与我省发达地区的距离。广州连接清远和河源的高速公路建成后,珠三角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产业都搬到了那里,当地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投资者选择一些成本较低的地方进行投资是一个普遍规律。

第五,加强镇村两级队伍建设。继续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对相对贫困落后地区,特别是全市400多个集体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村的支持和帮扶力度。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没有经济基础,党支部就没有号召力,要发展经济,让党支部富起来。群众肯定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党、我们的制度和我们的领导的。给他们好处,他们就支持你,损害他们利益,他们就反对你。经济相对薄弱、年收入不足3万元的村基层组织建设十分必要。对此,河源市最近有了新举措,就是建设扶贫产业园,行政村将动员民营企业家到村里捐款建设。如果企业捐赠1.5万元,市县两级也补贴1.5万元,共计30万元,再将这笔钱投入到工业园区建设中。工业园区建成并引进企业后,行政村收取一定期限30年的租金,3万元以下的村集体收入用此办法解决。这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解决了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筹集一笔资金建设工业园区,也可以起到招商引资的作用。作为一个行政村,办一个工业企业是很难的。最好的办法是水电入股,分红,或者自己开店收租金。河源市不是行政村自己建的,而是通过异地扶贫的方式建的。市委市政府帮他们建,然后他们收租金。这种做法也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