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上市最新消息:富士康是借壳还是ipo?
富士康,原名富江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6日。虽然公司历史不到三年,但盈利能力相当亮眼。招股书数据显示,富士康2015、2016、2015.87亿元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
一个年轻的企业之所以能有碾压a股90%以上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主要是因为富士康是控股公司,实际主营业务是子公司负责。公司主要负责相关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的投资和管理。到2017 12 31,富士康拥有31家全资及控股的国内子公司,29家全资及控股的海外子公司。
富士康的股权结构也相当复杂。目前控股股东为骨干公司,鸿海精密间接持有骨干公司100%股权,占富士康41.1443%股权。另外,富士康有32个股东,大部分是企业。
这样一家巨型企业与多家关联公司有着复杂的关系。在对招股说明书草案的第一次反馈意见中,证监会提出了资金、人员和知识产权等方面与业务经营独立性有关的若干问题。
一幅巨大的商业地图
富士康是鸿海精密打算逆转的资产。招股书披露,鸿海精密此前整合了体系内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工业机器人业务及相关资产,随后富士康通过发行新股及现金收购鸿海精密部分国内子公司的股权及资产,并以现金收购鸿海精密部分海外子公司的股权及资产。富士康2017频繁并购。
整合后的企业对IPO的影响,可以说是将富士康集团庞大的业务版图展现在了公众面前。富士康主要从事各类电子设备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其主要客户包括亚马逊、苹果、ARRIS、思科、戴尔、华为、联想、诺基亚等。除国内布局外,国际生产销售服务体系覆盖东南亚、北美、欧洲。富士康的客户集中度很高。2015至2017期间,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70%以上。
电子行业巨头客户众多,业务布局广泛的富士康,净利润可观,但利润率并不高。2015年至2017年,富士康全年毛利率仅为10%左右,原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90%。招股书显示,富士康的原材料主要采用买卖模式,这在国际电子产品制造业并不少见。买家把一些原材料卖给厂商,厂商加工成产品卖给买家。所以对于厂商来说,采购商是他们的客户,也可能是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在这种模式下,如果客户集中度非常高,厂商的话语权会进一步削弱。
以生产iPhone闻名于世的富士康,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头上顶着“工业互联网”头衔的代工。虽然这是证监会要求说明原因,以及这个标题是否客观准确,但还是可以看出富士康在向智能制造转型。
富士康将筹集的资金的用途也表明了未来的方向。招股书申请稿披露,本次募集资金将投向八大项目: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及高性能计算平台、高效计算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及云服务设备、5G及互联网互联、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应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及智能制造产能扩张。上述项目总投资272.5亿元。
富士康认为自己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资金去拿地、建厂、买设备。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原材料等存货会占用更多的流动资金,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也需要投入。之前融资渠道匮乏,需要进一步拓展上市。
业务独立性受到关注。
对于富士康的上市申报,证监会在第一次反馈意见中回应了数万字。除了要求补充财务信息和应对外部风险的措施外,还非常关注发行人的独立性。
证监会要求保荐人和律师对富士康是否具备面向市场独立运作的能力发表明确意见,并核查富士康与鸿海精密控制的其他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是否存在人员、资产、业务、技术的混乱,是否存在订单获取依赖鸿海精密控制的其他公司。
2015至2017,富士康向关联方采购的商品金额超过200亿元,约占当期主营业务成本的10%。过去三年,富士康向关联方销售的商品金额逐年减少,从780亿元减少到400亿元,但证监会仍要求说明关联交易决策是否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定价是否公允。富士康预收关联方款项余额由2016年末的3.6亿元增加至6.6亿元,被要求说明原因。
富士康从鸿海精密及其子公司获得49个商标,获准使用富士康2个商标,2771专利和1009专利申请,15软件著作权。证监会要求说明允许使用的商标和专利是否属于富士康的主要商标和专利,是否影响发行人资产的完整性。
富士康的营业收入由多家子公司贡献。证监会要求对子公司的管理控制程度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说明,保荐机构和会计师应检查其局限性。
基于以上情况,富士康走的是IPO,不是借壳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