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大豆哪里有特产?

巴彦大豆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巴彦大豆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巴彦大豆种子饱满,黄色,圆形,直径4-9mm,表面光滑。巴彦大豆以高油高蛋白享誉世界,品种以高油高蛋白为主,优良品质靠标准化生产维持。巴彦大豆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巴彦县地处世界三大黑土之一的东北亚黑土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大豆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日照等优势。巴彦县的黑土中含有比例均衡的大豆生长元素和适度的自然降雨,促进了巴彦大豆独特品质的形成。

地域范围

原产地范围:巴彦大豆地理标志农产品具体地理位置是将巴彦县3135.2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定为巴彦大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保护范围。将我国22.67万公顷耕地划定为巴彦大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范围。2007年种植面积65438+20万公顷,年产量25万吨。

产地: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松嫩平原北岸,松花江中游。具体地理坐标为东经126° 45 ' 53 "-127° 42 ' 16 ",北纬45° 54 ' 28 "-46° 40 ' 66 "。宾县南隔江相望,西与漂河、呼兰为邻,北与绥化、庆安为界,东与黄泥、骆驼砬子山为邻。县城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72.4公里,周长338公里,县城距哈尔滨98公里。

产地地址:全县辖18个乡镇,巴彦县18个行政乡镇有巴彦大豆地理标志保护,分别是巴彦镇、松花江乡、涪江乡、巴彦港镇、西集镇、丰乐乡、兴隆镇、红光乡、万发镇、德祥乡、天增镇、山后乡等。其中,有10个小城镇(两个建制镇),116个村(三个民族自治村),1351个自然茅舍,4个国有林场,2个国有良种场,1个国有原种场。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1。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壤* * *有9个土类,19个亚类,32个土属,62个土类。九种土壤类型是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潮土、沼泽土、泥炭土、水稻土和沙土。全县面积3135.2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313300公顷,耕地面积22.67万公顷。耕地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占90%以上。腐殖质层厚度20-70cm,土壤有机质含量3.72%,氮含量0.168%,磷含量0.99%,钾含量1.80%,pH值6.7,呈中性。全县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为丘陵,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62%。地理形状为楔形,最高海拔564.3米,最低海拔110米。

(2)水文情况:水资源。巴彦县有14条大河,总长475.7公里。全县地下水资源储量6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供应量3.97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224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5.73亿立方米,人均水量869立方米,亩产水量212立方米。包括水系、水源和水质及其影响因素。

(3)气候:巴彦县地处中高纬度,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潮湿多雨;冬天盛行西北风,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3.1℃,最高气温已37.9℃,最低气温-42.5℃,年活动积温≥10℃2658.4℃,年平均降水量582.2毫米,年平均日照2669.4小时。5-9月作物生长期日照1252小时,占全年日照总量的46.9%。9月平均初霜冻期为21天,平均无霜期为1,31天。年冻结期约为145天。包括季风、温度、湿度、日照、降水等特殊气候因素。

(4)人文历史:巴彦县的人文生活史。巴彦县自公元前211秦朝以来,就是一片百年之地。是东北少数民族,以渔猎为主,农业为辅。巴彦县成立前,这里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土壤肥沃。因为禁令(清朝禁止东北三省以东北为自己的“龙兴”脉),只有少数旗兵和少数汉人分散在各地开荒种田、撒网捕鱼,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1859年,清朝咸丰东北禁军。土地被开垦后,关中大量汉人流入当地。人多之后,清同治元年(1862)呼兰城东。

建呼兰堂管理巴彦苏苏等地,管理罪犯名赋和旗民交涉。光绪三十年(1904),呼兰堂一分为二,一在呼兰,升格为呼兰府(迁至呼兰市)。原呼兰堂改为巴彦州,民国2年(1913),巴彦州改为巴彦县。

巴彦县大豆形成的历史。巴彦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据《巴彦土志》记载:“巴彦苏苏是周秦时期苏神居住的地方,后为扶余、布吉。辽金时期,这里居住着女真部落。少陵河出土的花苞证明金代就有农业种植。清朝解禁后,随着移民,种植面积日益增加。清咸丰十一年(1861),巴颜苏苏大面积开荒。”据巴彦志介绍,巴彦的农作物主要是大豆、谷子、小麦、高粱、玉米和大麦。

被称为大豆之乡的巴彦县,种植大豆的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种植面积、产量、商品量、出口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65438-0957年在印尼举办的世博会上展出的巴彦县大豆,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口碑。

人为驱动因素:巴彦县是中国野生大豆的原始基因库。巴彦县是中国唯一的野生大豆原产地保护区,面积2000亩。同时也是非转基因大豆基地和绿色食品大豆原料基地。巴彦县已通过法国基因时代非转基因大豆654.38+万吨认证,是国家绿色食品大豆原料生产基地县,认证绿色食品大豆基地50万亩(654.38+万吨),也是国家无公害大豆基地县,认证无公害大豆基地70万亩(654.38+0.4万吨)。

独特的文化背景:巴彦县是国家大豆生产示范县,年示范60万亩。改革开放初期,我县大豆因质优价廉而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1980 -1990年大豆大量出口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3万多吨。191年后,随着国内加工业的发展,中国由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出口国。大豆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出口受到限制,但直到1995,韩国商人仍在我县天增镇设立了专门的基地,基地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5000吨。据外地客商介绍,他们在检测大豆质量时,发现巴彦县大豆的异常黄铜比美国大豆高出一倍以上,达到3%以上。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及特殊内容规定:巴彦大豆产地选在巴彦县是因为

巴彦县地处世界三大黑土之一的东北亚黑土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大豆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日照等优势。巴彦县的黑土中含有比例均衡的大豆生长元素和适度的自然降雨,促进了巴彦大豆独特品质的形成。

(2)品种选择及具体要求:巴彦大豆以高油高蛋白著称于世,品种以高油高蛋白为主,通过标准化生产保持优良品质。

(3)生产过程管理:巴彦大豆生产者应执行巴彦大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规范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质量,杜绝使用有毒有害投入品和物品,确保大豆生产安全,生产中及时进行质量检测,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我县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了全县农业生产基地的环境、投入品使用、市场准入、优质科技服务等工作,制定了巴彦豆制品检验标准,并严格执行。

(4)产品采收及采后处理规定:巴彦大豆按品种分别采收,分等级、分品种储存、加工、销售。记录售出的大豆,并实施可追溯系统。

(5)生产记录要求:巴彦大豆在投入品生产中进行登记管理,对农户进行统一编码,并根据编码对其销售的大豆进行质量追溯。加工企业收购实行登记管理,按农户编码储存加工。

典型产品质量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法规

(1)外部感官特征:巴彦大豆种子饱满,黄色,圆形,直径4-9mm,表面光滑。

(2)内在品质指标:巴彦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不是转基因产品;大豆营养丰富,氨基酸总量达30%以上,其中谷氨酸含量达7%以上,是人体所富含的。

它需要多种维生素、大豆功能因子等。,而且还富含碘、硒、铁、钙、锌等对。

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硒和锌的含量较好,硒0.01Mg/kg,锌25Mg/kg以上。有害金属元素远低于无公害大豆的标准限量值。根据巴彦大豆的无公害检测,化学农药残留四项指标中有三项未检出,说明东北地区农产品因为很好的控制了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化学残留极低,农产品是安全的。

(3)安全要求:巴彦大豆采用无公害方式生产,认证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巴彦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制定了高于国家绿色食品大豆的质量标准并强制执行。

包装标识和其他相关规定。

(1)包装:巴彦大豆用1kg、2kg、5kg、250kg、90kg的塑料袋包装。

(2)标识:标识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巴彦大豆名称和公用标识图案的组合)。

(3)储运:按等级、品种分开存放,专用工具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