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镇详细信息大全

安陵乡(安仁乡)是浙江省生态乡镇之一,距县城78公里,位于台州、丽水、温州三市交界处,海拔450米。它是灵江的源头,被誉为“西藏泰州”。2007年通过市级生态乡镇验收,有48.65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4917人(2017)。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82万元,人均收入2820元。乡* * *在新表门村。邮政编码:317314。

基本介绍中文名:安陵乡行政区类别:乡镇面积:浙江省仙居县面积:48.65平方公里(2017)人口:4917人(2017)?简介、区划、历史沿革、区域经济、特色农业、生态林业、安陵人、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文教、道路交通、引水工程、通讯文化设施、传统文化、特产、茶叶、果脯肉、野菊花、简介仙居县安陵乡是革命老区乡,位于台州最西部,毗邻温州、丽水。境内气候凉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拥有省级生态公益林5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65438+10万亩,是纯天然生态种植基地。全乡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4917 (2017)。是一个“九山半水半田”的山区乡镇。根据安陵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在乡党委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一业五基地”,第一产业是茶产业。同时注册了“灵江源”商标品牌。作为安陵农副产品统一商标,走上了品牌+规模+效益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分为新标门、横岭、上寨、商辂、唐爽、许进、张有、黎塘、三河、龙源、四联、石舍、永源。历史沿革安陵乡在明代属于睢宁乡,明清时期为都城。如今周边很多村镇仍称安陵为都城,民国时改为乡,称为安仁乡。至今,老安陵人自称安仁村人,解放初属缙云县管辖。1956,上寨、后塘、石社乡合并,因上寨至石社需过坎,改名为安岭乡。1958改建为管理区,隶属嘎县人民公社。1961年创建为安陵人民公社。6月65438+7月0962划归仙居县管辖。1984年改为安陵乡,1992年仍设为乡,直属仙居县。1993被省民政厅定为革命老区乡镇。安陵乡区域经济特色农业茶园5500多亩,其中1,000亩有机茶基地获得有机茶认证。有红薯基地2000亩,高山蔬菜1万亩,高山水果800亩,高山药材500亩,推出了“岭江源”茶、安陵果脯、安陵腊肉三大品牌,培养了一大批农民和加工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安陵生态林业石场坑是灵江源的发源地,有许多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主要是长叶榧。龙潭坑是县级森林资源保护小区,阔叶林物种丰富。乡党委高度重视“生态安陵”建设,在1995建设了5万亩生态公益林。2003年建立了2万亩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享受国家补贴。现有森林面积58132亩,森林蓄积量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封山育林5万亩。自20世纪中期以来,安陵人每年输出劳务3000多人,特别是近年来,外出人数增加到6000多人。2006年经济收入1696万余元,多在义乌、温岭、温州、广州等地,主要从事皮鞋加工、喷漆、卖烤红薯、开小吃店、开酒店等行业,尤其在温岭恒丰街,形成皮鞋加工一条街,加工店180家,近2万家。此外,乡党委* * *还积极鼓励较早劳务输出成功的人才回乡办厂,创办了仙居中汇印章有限公司、Ele陶瓷厂等已初具规模的企业,实现工业企业零的突破。同时,积极出台下山移民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下山移民的积极性,将原来分散的移民由一户一户推进到整村,在横溪大林村建设移民点。已完成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6个村庄集镇规划和2个村庄整治村庄规划。李霞、金坑口率先完成改造任务,推进沼气池建设。全乡建起了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修建了3座公厕,拆除了600个露天粪坑和37个猪舍,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教育始于1995,全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班,52名教师,746名学生,其中贫困生300多人。先后投资654.38+0万元建设希望小学新校舍,654.38+0.5万元建设友谊教学楼,80万元建设石舍小学,50万元建设后塘小学。安陵中心学校师生危房改造工程准备开工。道路交通1994,投资35万元,修建安辽公路,长4.3公里,宽6.5米;1998,投资1.5万元,安陵至缙云县全线通车;投资70万元完成了标门新街、金坑口、李霞、后塘等5个村的水泥路面硬化。2001年投资360万元,修建一条长10公里、宽4.5米的主干道。2004年,投资654.38+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长6.5公里、宽4.5米的公路,从乡镇通往石舍村。投资50万元建设上门楼至鲁芬、许村至金坑口全长3.6公里的道路改造工程;2005年,西岗至下洋坑县道路面硬化完成。2006年,完成了通村吉梗路从香* *至永坑、石舍至雅楼至陈坑近15公里的改造建设,硬化了大岭头至石舍、李霞至金岙、李霞至夏回等12公里的路面,硬化了15个村的道路。引水工程2005年,省水利厅批准的石场坑水库节水灌溉工程开工。5000米长的北运河、5000米长的南运河U型运河和1000米长的引水隧洞已完成三面光面水泥浇筑;修复了8座山塘水库、乡前河坝、永坑段明渠;16村饮水工程竣工。通讯文化设施全乡23个行政村全部通了程控电话,移动信号覆盖20个村;有线电视和广播覆盖了65,438+07个村庄,265,438+0个村庄有远程教育站点,7个村庄有文化俱乐部。传统文化三十六行:是表现三十六业职业形象,主要歌颂劳动的艺术表现。表演以说话为主,唱歌为辅,载歌载舞,寓教于乐,歌颂劳动光荣,鞭笞不劳而获。演员要画脸,穿上所演行业的典型服装,操上自己行业的代表乐器,然后上台说唱。各行各业看起来都很像戏剧中的“小丑”。演出活动往往吸引人山人海,因此被通俗地称为“人人会”。他的词和歌词一般都是方言谚语的押韵,通俗易懂,清晰幽默,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说出的话大多艺术性高,跳跃思维强,构思巧妙。道具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动作夸张生动,滑稽搞笑,色彩艳丽,战斗多变,令人眼花缭乱。金字塔: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一种融合了古代杂技、武术和舞蹈的民间艺术表演。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村民们组织65,438+000多人表达他们最美好的祝愿,祈祷国家繁荣和人民安全。他们组成十八罗汉,由大刀队、盾牌队等十一支队伍组成,摆出梅花阵、四柱阵等十余种阵容。打斗场面惊险壮观。特产茶叶有5500亩茶园。2005年,65,438+0,000亩有机茶通过认证,打响了“灵江源”品牌。2006年茶叶总产量60吨,总收入600多万元。2007年发展茶叶加工户350户,重点扶持茶叶加工企业1户,扩建变压器4台,解决茶叶加工用电紧张问题,促进全乡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蜜饯腊肉2007年从省农科院引进优质甘薯新品种“浙薯13”,开发甘薯新品种基地1000亩。果脯、腊肉加工龙头企业1家,形成了企业与农户合作产销模式。茭白野菊花2007年,在金坑口、许村、马山村发展茭白基地300亩;在横岭、后塘、张有等村发展500亩野菊花基地。茭白总产量1.5万吨,总收入1.5万余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