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经济
2008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21.1亿元,增长15%,创12年以来新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43.8+0.28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43.8+0.43亿元,增长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5亿元,增长86.78%;实际利用外资750万美元,增长35.6%,出口总额65438+50万美元,增长9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7726万元,增长28.7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96万元,增长320.438+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市场价格小幅上涨。
2008年,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莲子、水果、种子、烟叶、林业、竹笋、水产养殖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取得新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走在全国前列,农机总动力7万千瓦,被确定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造纸、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和林业、水电两大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6%。第三产业增长强劲,旅游、商业、物流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增加。全县有个体工商户2038户,注册资本2.26亿元,私营企业275户,注册资本3.92亿元。
2012年,全县国有企业改制达到89%;电力、外贸、林业采运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计划任务的96.5%,农村土地延伸、粮食流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有序推进。启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完成广电网分开和竞争上岗改革。完善吸引外资机制,对内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全年新批外资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357万美元,增长53.9%。出口创汇654.38+0.95万美元;新建合作及内联投资项目65,438+05个,委托方实际收到资金74,065,438+0,000元,同比增加65,438+065,438+0.2%。建宁县拥有大莲子、水果、种子、烟叶、林业、竹笋、水产养殖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烟叶产量居三明市第二位。被列为发展节油茶的重点县。“桂花山”品牌连续五年荣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称号。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解放前,经济作物是莲子、笋干、香菇、茶叶等,数量不多。农民广泛饲养猪、鸡、鸭、鹅,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解放前的漫长岁月,生产水平低下。31 (194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18217000斤,亩产只有76.4斤。到1949,减少到17142800斤,亩产只有73斤。
解放后,建宁县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政府领导群众兴修农田水利,指导农业技术改革,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2年的1949增长33.52%。1957年粮食总产量309018000公斤,比1952年增长16.55%。从1959到1962,农业连续四年处于低谷;1961年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减少1141万公斤。从1963到1965,粮食作物产量年均增长5.5%。
从1966年到1968年,农业产量又下降了三年,特别是1966年,秋寒严重,双季晚稻42124亩,平均亩产只有18.5公斤。65438年至0969年,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提倡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从1969到1976,除多种经营产值下降明显外,种植业产值比1965逐年上升。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县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随着莲子、黄华丽、猕猴桃、黄桃和杂交水稻种子的大量出口,建宁农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9390.7万公斤,是1.21倍;莲子总产量为1,21,000公斤,是1,978的90.3倍。茶叶228万公斤,水果801万公斤,分别是4.6倍和11倍;生猪76154头,水产品215.1万公斤,分别是1.4倍和16.38倍。与1988和1952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7倍,年均增长5.6%;粮食总产量增长3.1倍,年均增长3.9%。1.988年农业劳动力平均产出1.899公斤,高于全省(1.654,38+0.2.8公斤)和三明市(1.735公斤)。从利辛出土的文物来看,远在新石器时代,建宁就有原始的手工业产品,如石器、陶器等。南宋德佑元年(1275),兰溪、石门等地已有相当规模的瓷器生产。明朝洪武元年(1368),溪口开始制造木船。嘉靖年间,东乡楚商、南乡池商制造了家造纸。民国时期,除了发展原有的传统手工业外,木织、石印等行业也相继出现。33年(1944),溪口创办机器碾米厂。到民国38年建宁解放前夕,县内造船、造纸、酿酒、铁匠、石版画、木竹加工、土木建筑等大部分已经倒闭。
1950年初建宁解放,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相继恢复生产。年末工业总产值654.38+0.38万元(654.38+0.980不变价,下同)。在三年恢复期内,工业生产将主要继续恢复传统手工业产品,并采取加工订货和积极扶持私营工业的政策。1952年工业总产值171万元,比1950年增长23.95438+0%。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该县建立了发电厂、农业机械厂和印刷厂等小型地方国营工业。这一时期工业建设规模虽小,但速度快,盈利好,发展顺利。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65438至0957年,全民所有制(含公私合营)工业企业8家,从业人员86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21个,社员620人。有63种个体手工艺品。工业总产值379万元,比1952增长121.64%。
1958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宁开始勘探矿产资源,积累资金,振兴工业。由于大跃进的错误指导,提出“以钢为纲”、“全民办工业”,大量劳动者试图炼“钢”,地方国营工业激增到48个。一年之内,工业总产值翻了一倍半,严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连续三年倒退。
1961年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了工业生产的盲目性,情况逐渐好转。1965年工业总产值588万元,比1957年增长55.438+05%。
“文革”初期,全县工业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产值连年下降。从1970开始,电机厂、石灰氮厂、合水水电站相继建成。到1978,完成工业总产值1467万元,比1957增长287.07%。
1978之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1986到1988三年扶贫期间,加大了对工业的投入,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乡(镇)村办工业企业发展迅速。1988年,全县工业企业1279家,从业人员9776人,总产值9282.6万元,分别比1950和1978年增长66.3倍和5.3倍。从1950到1978年均增长率为8.8%,从1979到1988年均增长率为20.3%。10改革时期,工业发展速度比过去28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
1988全县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为机制纸3900吨,其中复印纸1500吨。饮料酒646吨,罐装酒1500吨。日用陶瓷500万件,木材1.93万立方米,锯材21.86立方米,松香1.300吨,机砖2000万块,自来水7000吨,交流电机1.2975千瓦。主要产品产量:原木1081万立方米,发电量3424万千瓦时,松香1365吨,松节油252吨,机砖4394万块,交流电机4479台,12975千瓦,汽车配件44.3万元,中小型农具65438+台。
建宁已初步形成特种造纸、食品加工、林业、旅游等四大产业和一批骨干企业。其中,福建山治纸业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高档薄型包装纸出口企业,“山治”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设计时速200km/h,双线电气化,经江西南昌(向塘)至福建莆田、福州的向莆快速铁路已全线开工,将于2013年9月30日通车。2009年,泰宁至江西广昌建太高速公路、浦城至龙岩、梅州浦建龙梅铁路等控制性工程将开工建设。建宁全面实施闽江郑源第一城、闽赣省际物流城市、三明新兴工业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