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三兄弟分道扬镳的故事后来怎么样了?我问过我爷爷,他祖籍给我讲过这个故事,我还是不明白。
相传六百多年前,河南荥阳习水镇十里村(当时叫十里亭牛站村)有一个姓牛的大家族。这位长者名叫牛川,是元始丑帝年间(1325)的一位秀才,曾任洪洞县令。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牛弘、牛弼和牛超,都是元朝的大官。三兄弟各有六个孩子。牛红的六个孩子分别是凯、冰、来、杭、杰和全。牛弼的六个孩子分别叫青、剑、玉、琴、英、宝。牛超的六个孩子分别叫彭、子、元、懿、鸾、钱。全家有十八个堂兄妹。不仅人口众多,家族企业也很大。俗话说“名官送家眷,人皆迁于此,金融贿赂多。”据济源市南官庄《牛家谱旧序》记载,当时“百顷之地,千头牛”,举家迁居于此,“欢欣鼓舞”,和睦相处。
没想到,好景不长。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腐败,百姓怨声载道,社会不安,盗贼崛起。荥阳地区也异常动荡。
据道光十八年(1838)荥阳木沟村牛氏族谱序记载,当时“一门为美”的十八兄弟,因红军造反,无法相聚,又怕次日无据,便把菜锅分成十八份,每人持一份,留给亲友。所以当时的数字是十八盆牛,数字是十几盆牛。”这就是“打锅”的由来。济源、文县、密县、珙县、临县、山东、山西等地的“十八锅牛家”后裔的家谱,一般都是这样记载的。
根据传说,十八个兄弟都擅长武术。与贼斗了三天三夜,知道再难相聚,于是把一口铁锅砸成十八块,十八个兄弟各自“背锅持剑”,杀出重围,逃离家乡。
多年以后,十八兄弟中的老大牛凯从济源回到泗水县。兄弟相忘不了,相约城西十里亭。于是在农历十月十九日,在水谷县十里亭山寨前搭起高台,举行了盛大的“对锅”会。
18个兄弟知道失散后,都去了黄河南岸和北岸,“14人住中州,4人住外省”,去外省的有:牛英去了河北万县(现改名顺平县),去了江苏盱眙县,牛迁居山东冠县,回了山西洪洞老家。“兄弟难忘”,于是约定每年的10月19日为“砸锅牛”的聚会日。
我不想事与愿违。据济源南关庄《牛家谱旧序》记载:“后世繁衍,县官恐生事。因为诈骗,兄弟俩很害怕,不敢再在一起了。我开始写族谱,我会确切地告诉你们,我会每人带一本,以示我的承诺。”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罕见的十八祖迁址之歌:
开继元,洛阳人,来到陆毅,固始人,住在郑州,在西华乡工作。记住第六个祖先叶弘的后代;庆祥府、建林县、玉菊米县、英菊湾、秦钜夏邑和盱眙县的炮台。六祖子孙记心(吉祥符今开封);延陵之子彭文仪,居上蔡翼洪洞,栾庄在太康南,迁于冠县东。第六个祖先的后代都记在心里。
这首《十八祖迁址之歌》代代相传,绝大多数后人都能详细背诵这首歌。有的地方还把祖先拿走的锅编成歌给后人听。如济源开祖后裔所写的《壶片歌》:“上有棱,下有尖,长六寸,宽八寸,重一斤二分三分。”(见《济源石头记》牛氏宗谱)。这些都成为同宗之间相识、相认、相互团结的强大纽带,大大增加了同宗之间的凝聚力。
从《十八祖迁址歌》中不难看出,当时的代国牛已迁五省十八县。从泗水走向中原,走向全国。难得的是这十八个兄弟生了整整一百个儿子。使这个家族迅速繁衍,这几百个后代,每一个都有名字,住在哪里,迁居到哪里,大多在族谱里都有清晰的记载。
这里仅举三个例子来说明:
l,牛凯,六子
长子牛翔的后代主要分布在荥阳、巩义、武陟、偃师等地。第二个牛霖的后裔主要分布在陕西的荥阳、巩义、济源、原阳、唐河、菏泽、山东、宝鸡、福建、湖南、云南、新疆等地。三子牛春的后代主要分布在新安县和黄河南岸的元山。子思牛夼的后代主要分布在济源、沁阳等地。五子牛广后裔主要分布在济源等地;刘孜牛精的后代可能去唐河地区。
2、牛丙,四子
头胎牛的水彩后代主要分布在洛阳、洛宁、偃师等地。次子牛贵才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宜川、益阳、偃师、登封、栾川等地。三子牛坤才的后代主要分布在洛阳和益阳。子思牛菜菜的后裔主要分布在金梦、温县、新安、陕西、宝丰、南阳等地。
3.一个牛鹏,四个儿子。
长子牛德全的后代主要分布在文县等地;次子牛德茂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孟县等地;三子牛的后代主要分布在沁阳等地;牛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巩义等地。
以上列举了十八兄弟三个后裔传播迁徙的大致情况,可以一窥端倪。可见“大锅牛”的后代枝繁叶茂,其家族已经成长为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家族。这个以“大锅牛”为特殊符号的大家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