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在乳制品方面增长迅速。企业在最初的营销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方法和策略?
蒙牛从产品推广开始就和伊利有关联。从蒙牛的广告和宣传册可以解读出蒙牛的品牌定位是一种比较定位策略。比如蒙牛的第一个广告品牌上写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宣传册上闪耀着“千里光来自伊利集团和蒙牛乳业”的字样...我们为内蒙古加油”;在冰淇淋的包装上,蒙牛打出了“为民族工业而奋斗,向伊利学习”的字样,这与安飞士出租车公司“我们是老二,要再接再厉”的定位策略是一致的。蒙牛利用伊利的知名度,无形中打出了蒙牛的品牌,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而且蒙牛谦逊的态度,宽广的胸怀,让人尊重,信任,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蒙牛认为,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产品问题,而是区域问题,内蒙古是大品牌。所以,蒙牛没有专注于自身的成长,而是高瞻远瞩。根据呼和浩特人均牛奶保有量全国第一,牛奶增长速度全国第一的形势,提出了“打造我们的品牌——中国首都呼和浩特”的倡议。自2000年9月以来,蒙牛已投入1万元,投放灯箱广告300余个。广告正面主题为“为内蒙古加油”,书中写道:“千里光组建了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塞外明珠照耀宁城集团、石齐集团;河套雄伟的蒙古国王;鄂尔多斯高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为内蒙古鼓掌,让内蒙古腾飞。”背面主题为“我们同一个品牌——中国奶都呼和浩特”。蒙牛把自己和内蒙古的一些知名企业放在一起,提出了* *把中国建成奶都的想法,这和“高级俱乐部战略”的思路是一致的。事实上,蒙牛在当时的历史、地位、规模都比不上这些知名品牌。但是,蒙牛把自己和他们放在一起,让消费者觉得蒙牛和他们一样,也是名牌。而且“把中国建成奶都”、“为内蒙古加油”的广阔视野和高尚情操,体现了蒙牛的博大胸怀,为内蒙古积累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不仅不会招致反对,还能提高人们对蒙牛的好感度,提升品牌美誉度。
对蒙牛运用比较定位战略的思考
蒙牛的比较定位策略非常成功。通过蒙牛的成功,可以体现出三个层面的思考。
思路一:定位策略有利于品牌的快速成长,更适合品牌成长初期。蒙牛意识到,中国大部分乳制品企业使用的是国际一流的设备,生产水平相近,产品同质。面对潜力巨大的市场和入世后与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当务之急是搞好品牌建设。所以,对于想创名牌的蒙牛来说,在创业初期使用这种策略是合适的,通过伊利的名气来提升自己品牌的影响力。但当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一般就不适合再用了。蒙牛的品牌战略是“三步走”:第一步,做“内蒙牛”;第二步,做“中国牛”;第三步,做“世界牛”。显然,蒙牛在迈出第一步后,应该不会采取同样的策略。
思维二:通过对比定位,有助于避免被攻击和失败。蒙牛的定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自保。蒙牛刚启动市场的时候只有13万多元,在伊利和草原兴发两大资本大鳄面前显得非常弱小。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兴发和伊利联手干掉蒙牛是完全有可能的。就算伊利只跺脚,蒙牛也可能东倒西歪,事实上蒙牛的运奶车已经被拦截了。蒙牛取名伊利、兴发,免费打广告,为自己做,非常明智,壮大了自己,避免了两败俱伤。而蒙牛有一句广告语:提倡全民喝牛奶,但不一定非要喝蒙牛牛奶,只要喝牛奶就行。蒙牛明白,只有扩大这个行业的市场,大家才有饭吃。伊利和兴发看到蒙牛这么大方,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他们怎么会忍心“杀死”它呢?如果蒙牛只在乎自己的广告轰炸,完全有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难,甚至损失惨重。
思考三:定位策略不是真的谦虚,而是体现了真实的风格。蒙牛把“向伊利学习”、“争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放在产品包装上,给人一种谦虚的印象,这不是单纯的营销策略,而是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的一种“感性的东西”。牛根生在伊利工作16年。从一个刷瓶子的小工到伊利副总裁的位置,完全是伊利一手培养的结果。提起伊利总裁郑俊怀,牛根生总是称他为“领导”。牛根生感激涕零。不管牛根生和郑俊怀有什么恩怨,他都感激郑俊怀和伊利。在牛根生看来,伊利还是蒙牛的榜样,应该向蒙牛学习。其实从蒙牛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也是如此。正如牛根生自己所说:“蒙牛要和伊利竞争?我们不配!”所以,蒙牛是现实的,真实的,蒙牛的比较定位策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