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山信息
1986年,香山公园依象鼻山而建。公园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红枫寺和寺内太平天国革命旧址陈列馆。
附近还有唯一残存的隋唐开元寺佛塔。水月洞紧临江,水流过,如水中浮月,落石如象鼻饮漓江。景色极佳,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旅游胜地。宋济北处士《水月洞韵》诗云:“水下有明月,明月浮水上。月中之水不去,月中之水犹流。”它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
象鼻山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躯干和腿之间。约654.38+0.2万年前,地壳上升,漓江收缩,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了一个东西通透的圆形洞穴。长17m,宽9.5m,高12m,占地面积约150m 2。《香山记》载,“有石洞,可相对,圆而长,其半在水中,水有高低,故其洞亦有大小。”
水月洞入口向阳,又称朝阳洞。但水面上的洞穴,如浮在水面上的明月,十分传神,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奇观之一,文学士是散文句,令人叹为观止。宋吉的诗《北处士隐月洞》中有这样的话:“水下有明月,明月浮水上。“水不去月,月去水又流回”这句话,详细地描绘了月亮在天上、在山洞里、在水底互相倒影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面隔山的月岩相对,一个悬在天上,一个浮在水中,形成了“漓江两个月亮”的奇特景观。
朝阳阁建于宋代,建于洞内,清代改称得月楼,现已废弃。洞内有50多处摩崖石刻,如张孝祥的《朝阳阁诗》、范成大的《水中明月》碑文、陆游手抄本等。
[编辑此段]朝阳亭
象鼻山水月洞内,亭建于宋代,早已废弃。但远在800年前,广西两位前地方长官之间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却一直是这里游客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第二年(公元1166),张孝祥酉水月亮洞徘徊到很晚,不久又重游。洞一东,亭名、洞名、岩名皆名“朝阳”,水月洞北壁刻有《朝阳亭诗序》。后来范成大、桂主另辟蹊径,恢复了原名,在水月之后的月洞写下碑文,刻在洞南壁。
[编辑本段]象鼻烟
象鼻岩毗邻水月洞,故以象鼻山中的象鼻而得名。岩石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面积44.5平方米。岩口临江,朝东,呈条状封闭状态,是一处阴凉处,河景好。明代学者毛斌权曾在此读《易经》,后人在岩口刻下“读岩”二字,称之为“点一山窗”。万历(1577)丁丑在春正月整修,有“宾泉山人掘此洞深”的石刻。明代诗人张翔写过一首诗《毛宾泉点倚山窗访》,诗中有“千顷水光涵屋”“山窗静观周易”等句子。详见水月洞摩崖石刻。
[编辑此段]象眼石
象眼岩位于象鼻山半山腰的南北两侧,相互连接。高约2米,宽5 ~ 10米,长52.8米,呈扁长形,面积约274平方米。象眼岩原本是一条很短的古地下河,形成时间比水月洞还要早。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这个部位恰好在大象的眼睛处。从象山南麓的南极入口,可以沿着石阶爬上南眼。出了象眼岩,盘山路就能到达山顶。北眼有悬崖,没有通路。象眼岩南北洞天是一对俯瞰风景的绝妙窗口。从左眼望去,高耸入云的丽江宾馆近在咫尺,市区的楼房、市场鳞次栉比,半城的山吧历历在目;从右眼望去,江波帆动,在子洲、塔山、船山之间忽隐忽现。
[编辑本段]云雅轩
宋代园林建筑。张明明丰《鬼谷》载:“因此,宋代方认为,在南墙之下建造一所精致的房子居住,称之为云。玄已弃久矣。”根据方心如的《题韵》和邵以仁的记述,方题诗前曾建“古韵”一座。云岩宣亚的实际建造时间无从考证。方心如诗中“不必花钱探枝藜麦,林壑深藏。”曾遵《千岩月洞》更是标有“云崖有奇段”一句,说云崖轩建在象山脚下是可信的。
另外,象鼻山洞穴是桂林三花酒的储藏室,透过洞穴可以闻到桂林三花酒的香味。
开放时间:8:30-16:40。
晚上免费入场,绝佳的夜景,山上不一样的灯笼,夜游香山又是另一番风情。
门票:25元。
地理位置:位于桂林东南部漓江西岸。
怎么去:坐2路公交车到文昌桥,然后过桥走2分钟。57、58路公交车可免费到达香山公园,或4A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