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松下退出电子市场竞争?
松下是一个集团,包括松下电器、松下电器、松下住宅建设,现在变成了松下集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松下”品牌的国家)。我们通常指的是松下,尤其是松下电器。松下是消费电子行业最早实现垂直整合的厂商,即松下任何产品上的零件都可以完全独立制造,这也曾是松下实现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平衡的关键。随着日本经济环境的影响,2008年后,松下逐渐放弃了垂直整合的想法,现在业内也经常把它作为垂直整合的案例,这几年崛起的三星。几个月前,《商业周刊》还发表文章分析三星为什么强大,将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视为三星的竞争优势。在我看来,基本都是扯淡,这也是我不看好三星未来的原因。
公司有基因。松下在9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以来都只是技术先进,而缺乏产品创新。技术领先性的体现在于,当竞争对手发布新时代的电子消费品时,松下可以迅速模仿制造,甚至在技术上超越竞争对手。松下已经率先实现了电视、手机、随身听等许多最薄、最耐用、最三防的概念,即使产品会落后于竞争对手的发布。但在质量、设计、产品特性、价格等方面,往往可以迅速达到平衡,从而打开市场。这是松下的技术优势所在,但整体创新不足。因为松下的企业文化根本不是创新,而是为全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电子消费品(自来水哲学)。
松下有许多品牌,松下是最知名的一个,其次,国家有良好的声誉。品牌技术。稍微不太受欢迎的Technics没有继续。我总觉得这是松下的一个遗憾。上个世纪,随着音响行业的发展,松下也希望改变只注重性价比的产品形象,于是推出了高端AV品牌Technics,在耳机、音箱等音响领域留下了很多经典产品。早些年爱玩夜店的人可能见过这个牌子。基本上,DJ知道工艺在黑胶唱片播放器领域的重要性。此外,Technics还生产钢琴(电工钢),与雅马哈、卡西欧、罗兰等品牌竞争。到90年代末,工艺逐渐淡出,完全被松下取代。
因此,松下是比索尼业务范围更广的公司。我个人认为松下经常被拿来和索尼比较主要有两个原因:1。在全球消费电子被日本垄断的时代,索尼产品创新后,松下是第一个推出竞争产品的公司,这得益于松下强大的技术实力;2.历史上,松下和索尼为了行业标准的竞争有过多次正面交锋,互有胜负。当年这样的巨头之间的博弈,就像今天的iOS对抗Android。
在与索尼的对抗中,松下尝到了一些甜头,比如上面提到的VHS和DVD,但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松下是世界上第一家推出32位游戏机的公司。3DO的诞生比后来大名鼎鼎的索尼PS早了一年多。虽然在市场上独占鳌头,但最终导致松下因营销原因提前退出游戏市场(有兴趣请自行搜索,不赘述),而索尼则凭借PS及后续产品成为家用主机市场的霸主。再比如,1989索尼收购哥伦比亚三星公司后,1990松下也通过收购环球影业进入电影行业。可惜的是,索尼现在已经成为好莱坞“六巨头”之一,并将其作为核心业务之一,而松下却因为经营不善,在1994年彻底退出了电影界。在DVD时代,环球影业曾经发行过“水晶盒子”版的《辛德勒的名单》,在碟片的圆形喷码处可以清晰地看到“松下”的字样。
松下和索尼曾经在许多领域竞争,但就市场规模和多样性而言,两家公司的定位实际上完全不同。松下比比索涅大,但是索尼的品牌价值比松下高(松下在最辉煌的时候没有统一的品牌)。
最后,松下的业务会多一些TO B,包括一些TO C的产品,比如你家的松下插座、电灯(松下早些年也生产空调,与松下竞争);至于松下的住房建设,它主要是基于日本国内市场。在中国,上海的一些白领家庭可能会被松下的住房建设所装饰。近年来,松下的住房建设也渗透到了内陆城市。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松下的地板、松下的衣柜等等。
另外,如果说松下集团目前最强大的领域,大概就是航电市场,PAC(松下航电公司)。在全球航空电子市场,松下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远远领先于泰雷兹和罗克韦尔等竞争对手。只要你坐飞机,基本都和PAC打过交道,国内航班上的影音娱乐系统大部分都是PAC提供的。(内容源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