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义的个人经历。

那时候三元竹村还是一片不毛之地。菜菜种植时间不长,村民们甚至不能填饱肚子。三元竹村的土地多位于东、南、西三个堡子岭丘陵上,土质差,缺水。要想连根拔起“穷根”,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首先要从三个不子岭做起。上任头几天,他带领村班子成员绕了三个堡子岭山头,制定了发展规划:“东陵苹果,西陵桃子,南陵山楂配葡萄。”王乐义带领干部群众苦战三个春秋,让三座堡子岭披上了绿装,飘来了果香。

到1988,全村已发展果园430亩。以前光秃秃的卜子岭成了“花山”、“聚宝盆”,漫山遍野的果树成了“摇钱树”。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从几十元增加到1200元。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但王乐义还不满足。他意识到,要想让农民收入上台阶,就得在土地上做文章,让土地富起来!

王乐义的表弟王新民在腊月二十八从大连带回了1公斤的鲜带刺花黄瓜。在寒冷的冬天,这些水汪汪的黄瓜让王乐义眼前一亮:这难道不是致富的好方法吗?当得知黄瓜产自辽宁省瓦房店市时,他再也坐不住了。

春节刚过,他带着干粮从关东下来,直接上门取经。第一次去,被拒之门外;第二次去,还是没放下。王乐义就是不肯罢休。正月刚过,他第三次来到小山村。人家问他撞墙不回头。有什么计划?他诚恳地说:“我们村穷,就是想学点手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王乐义的爱民之心终于打动了对方:“怀着你哥哥对村民的心,我破例教你技术。”就这样,王乐义冒着严寒,废寝忘食,刻苦学习了一个月,终于掌握了这项新技术。

从学校回来后,王乐义根据村里的自然生产条件反复试验。他不仅掌握了所学的温室技术,还在朝向、墙体、屋顶结构、温室骨架、覆盖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最终建成了冬季不供暖、冬季温暖的蔬菜大棚。

这时已经是8月1989,王乐义决定马上去物理棚。但是不管他怎么做,没有人建造它。因为建一个大棚要一万多块钱,刚解决温饱的村民很难拿到这么多钱,更何况是第一次做,风险挺大的。但是,王乐义认为,这把帮助群众致富的“金钥匙”不能丢。于是他号召村里17党员干部带头。看到个别党员干部信心不足,王乐义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任务是领导群众征服世界;和平建设时期,* * *产党员最大的责任就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虽然搞大棚风险很大,但我们都在党旗面前发过誓。谁来承担这个风险?”17村北的地里很快建起了大棚。8月份搭的棚,5438+10月份播种。2月底65438+2月,鲜嫩的黄瓜上市了!到第二年5月初,17蔬菜大棚最低收入2.07万元,最高收入3.03万元。以前村里没有百万户,这次有17!村民们眼睛一热,感动不已,纷纷要求建大棚。第二年,全村大棚数量发展到144个,当年户均增收1万元。暖冬大棚的成功让三原朱人尝到了甜头,但并没有就此止步。为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大棚种植技术,在他的倡议下,村里投资654.38+0万元,建成了集科研推广、物资服务、科普培训为一体的科技楼。长期聘请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并派人到日本、荷兰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几年间,来自国外的100多个蔬菜新品种落户大棚。

1992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成功。

1993年大棚发展桃、葡萄、杏、甲鱼、螺旋藻成功,亩产收入在65438+万元以上。

1996集滴灌、保温毡、模板护壁、电动百叶、钢架支撑、微电脑控制于一体的新一代高标准温室试验成功。

从65438年到0997年,开始大规模发展绿色蔬菜。

1998年投资10万元与哈慈集团合作开展大棚健康蔬菜试验开发。

2000年,三元竹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全村人均存款达到65438+万元。冬季暖菜大棚试验的成功,引起了寿光乃至全省、全国的关注。许多地方聘请王乐义作为顾问来学习这项技术。一听说要推广技术,很多村民不约而同地来到王乐义:“乐毅,你这么大的困难,给大家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你不能轻易传播。咱们堵三年,等‘法’开业。”但王乐义心里想:没有党的好政策,怎么会有今天?当初人家也不是无私的把技术传给我。我们三元朱人怎么会有这把“金钥匙”?再说党号召* * *有钱。如果我们富了,怎么能忘记全国各地的农民兄弟呢?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说服党员群众普及大棚技术!在党员会议上,王乐义真诚地说:“我们是党员,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自己富不起来,就不理别人。其他地方的农民兄弟和我们一样想发财!”这项工作终于完成了,王乐义投身于推广技术。

1990年在寿光市跑了4万多公里,指导建设了5130个大棚,全部成功。

在1991年,他指导建造了10000多个温室。如今,以大棚蔬菜为主的寿光蔬菜生产发展到74万亩,年产蔬菜35亿斤,收入3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蔬菜之乡”。王乐义还把目光投向了整个国家。10年来,他走遍了长江以北的11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3000多次技术培训班,发放了8万多册科普书籍和5000多部视频,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递到了千家万户。他走到哪里,致富的足迹就延伸到哪里。

1993年5月,新疆一位领导同志来访,对王乐义说:“新疆有八个月的粮食是从外地运来的。能不能帮我们在新疆发展大棚蔬菜?”在两个月内,王乐义带领6名技术人员来到新疆哈密,帮助他们建立了26个温室。

1994年,王乐义带着42名技术人员再次奔赴新疆,从南疆到北疆一路传授技术。短短几年间,冬天的暖棚已经遍布天山南北,新疆人基本实现了吃菜自给。

1995年7月,王乐义应邀到延安讲学,他的所见所闻深深打动了王乐义。回到三元竹村,他立即在党员中召开干部会议:“延安是革命圣地,为革命立了大功。但是现在群众还是没有脱贫。延安需要发展大棚蔬菜。我建议选一个技术好、能吃苦的党员,工资和路费由村里出。”几天后,党支部成员王殿军带着村里免费提供的蔬菜种子和农膜来到延安市甘泉县虎皮头村,很快就帮助建起了几十个蔬菜大棚。后来,王乐义向延安派遣了更多的技术人员,使延安的温室蔬菜生产迅速发展。三元竹村常年教技术的技术人员有160多人,其中27人受聘为科技副乡长,2人受聘为科技副乡长。2001注册了“乐毅”牌蔬菜商标,申请并获得了国家质监局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产品远销日、俄、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9月4日,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100人之一。

现任寿光市季孙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寿光CPPCC常委,寿光市蔬菜协会主席,山东银豹轮胎集团名誉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