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宁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994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林业经济快速发展。1998年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城市。进入新世纪以来,宁国的经济和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2011年,宁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一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047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41.4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比例为10.5:64.1:25.4。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42116元,折合6685美元。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3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30亿元,增长1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8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8.7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增长2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5万元,增长14.5%。

2014年,宁国市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增长9.3%;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4.38+02.7亿元,增长654.38+02.2%;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亿元,增长13%;进出口总额6.6亿美元,增长3.2%,其中出口61亿美元,增长6.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低于年初计划,但高于全省和宣城市平均水平。宁国农业以种植养殖为主,如鸡鸭鹿养殖,养殖业发达。截至2013,全国农业龙头企业3家,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皖南黑猪、梅花鹿等品牌享誉全国。种植方面,以花卉、红豆杉、山核桃、茶叶、竹子、杨梅、板栗为主要作物,林业产业化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较多。

建国前,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大部分农民依靠租佃地主富农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加上耕作技术落后,灾害频繁,生产水平低下。土地改革后,随着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1952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3%(1980年不变价,下同),1978年下降到66.3%,1987年只占31%。农业总产值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94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9338600元,其中种植业占65.57%,林业、副业、牧业、渔业占34.43%。1978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0.39%,1987年仅占47.38%。从过去的以种植为主转向以粮为主,林、副、牧、渔全面发展。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由1949的73.57%下降到1987的66.6%。粮食总产量从0949年的65438+35075吨,增加到1957年的52500吨和1978年的93203吨。

1982达到114602.75吨,为历史最高粮食产量。耕地平均每亩产值从1949年的49.04元提高到1965年的78.74元,1980年的139.47元,0985年的188.69元。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从1949年的269元提高到1957年的306元,1978,1987,767元。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二、三产业。

198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96.9%仍束缚在占全市土地总面积6.8%的耕地上,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足5%。

1987年,全市超过1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7年的1965元增加到1978+000元和1987+458元。1987,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0156亿元,比1949增长4.3倍。粮食总产量达到100347吨,比1949增加1.9倍。

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增长8.5%,林业产值增长0.1%,畜牧业产值增长0.9%,渔业产值增长4.1%。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4万吨,比上年增长65438±0.3%;石油产量13206吨,比上年增长5.3%。全年肉类总产量5.3万吨,出栏21.6万头,存栏1.6438+0.5万头,与上年持平。水产品产量6430吨,增长4.0%;山核桃产量8150吨,下降22.8%。2013年初步形成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和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橡胶零部件和无源电子元器件基地,中国耐磨铸件之都。

宁国解放前,多为手工作坊和小匠铺。到1949,私人作坊只有34家,工业总产值688万元。

1958大跃进期间,建立了36家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上升到1474万元。盲目“上马”的结果是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失衡。调整后,全县企业工业总产值仍连续三年徘徊在五六百万元左右。65438-0970,当地“五小”产业发展,产值回升。到1985,全县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3162万元,首次打破了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结构,农业的轻重结构趋于合理。

1987年末,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26家,工业总产值15119万元。有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食品、冶金、矿产等10多个工业门类,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产品获省部级优秀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1987有乡镇企业6036家,总产值129410000元,比1977增长21.3倍,超过农业总产值278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52的51.2%乡镇工业总产值8930万元,占县域工业总产值的59.6438+0%。乡镇企业的兴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出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正在工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逐步奋进。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65438亿元,增长25.8%,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4.3亿元,增长25.4%;外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4.38+0.32亿元,增长3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42.9亿元,增长54.6%,其中宁国市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654.38+05.9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6%;分别增长37.7%、48.2%和58.8%;节能建材及新能源应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总产值101亿元,增长91.0%。

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宁国市三大产业集群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发展相关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年产橡胶密封件65亿只企业7家,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形成了以钟鼎、亚新科为代表的汽车减振转向系统、以飞影公司为代表的汽车摩擦材料系统、以宝龙公司为代表的汽车排气管系统等三大系列产品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通过了安徽省汽车橡胶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评审。

2012年工业总产值1231亿元,资产总额80.4亿元,利税1.4亿元。2013至1-4月,完成工业总产值4919万元,同比增长25.4%。截至2013年,汽车零部件行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中国驰名商标1件,申请专利368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实验室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