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刀板香?

在惠州,腊肉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做“道班香”。我喜欢“刀板香”这个词,似乎透过字就能闻到刀板上食物的香味。你看,名字多好听,颜色更漂亮。腊肉的淡黄色质地中,有淡淡的微红、朱红、橙红色质地。南瓜色的皮,黄玉色的脂肪,紫红色的瘦肉连在一起。透过筷子尖可以看到肉的细腻,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纹路。一看就知道是蒸熟切块的最好吃的五花肉。一块块小方寸斜着叠在一起,不粘不连,干干净净,对徽州农民来说很简单。

“刀板香”能不能香,关键在于烘干。春节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时候,白花花的肉开始变黄变油。到了清明节,就做出了“刀板香”。此时的惠州到处都是油菜花,杜鹃花也是遍地开花。老房子里弥漫着“刀板香”的香味。刀板香的气味介于不咸不淡,不油不腻之间。腊肉腌制了很久,但闻起来还是很新鲜。这是一种技能。

徐若琪曾写道:道板香的确是一道普通的徽州地方菜,但在那个油肉匮乏的年代,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享用它,哪怕是品尝,都是一种奢侈。

我有过这样的感受。记得五六月份农忙,饭量大增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人们纷纷搬桌子板凳,一边乘凉一边吃,他们的碗头上还有几块腊肉,很是羡慕。小时候,如果能在饭桌上看到一碗肉,要么有客人,要么放假。我记得每次家里有客人,我妈就摸索着找咸菜坛子,从里面拿出一块咸肉。沉重的木盖从罐口移开时发出木墩的声音。这声音令人不快,但却很开胃。

同样的腊肉,徽州人能做成刀板香,视觉和口感都有趣多了。尤其是酒店里,刀板香装在竹篮里,编得像船一样,意思是“南朝人物是晚唐诗”。想想一桌子人,服务员都是笑着飘的,食客都是坐着不动,不吃饭。怀旧?四维?回忆?总之我的内心会被一些优雅的前辈触动。

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徽州人做一道刀板香,上面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下面是笋干,这样竹肉就可以一起吃,不瘦也不俗。仔细吃“刀板香”,就能吃出浓浓的香味,一种趋于虚无的清淡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