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蜜桔之前的产业发展如何?

黄岩蜜桔的历史

1.种植历史

黄岩的柑橘种植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就有记载[3],距今2300年。三国时期,申英所著《沿海水土异物志》一书,记载黄岩一带有野生金桔:“鸡、橙如指大。太好了。永宁有一个。”

黄岩位于浙江中部,东临大海,西靠群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深秋干旱。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无霜期270天。这些都是最适合柑橘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同时,黄岩柑橘集中产区永宁河两岸几乎都是冲积壤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沙质自然,通风良好。此外,永宁河的涨潮和落潮富含柑橘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微量元素,滋润了土壤,为柑橘植物定居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柑橘酸甜适中,风味浓郁,特别鲜甜可口,品质好[1]。

黄岩蜜桔在黄岩广泛种植。据1932记载的相关文献记载,黄岩橘区“东起河口,沿永宁河、西江、南关河、东关河及其支流,形成一个橘园”[3]。抗战前,黄岩县耕地面积约2万亩。中工(1932)包含浙江省水果265438+万吨,其中柑橘62.27万吨。黄岩最有名,产量最多,年产量60万吨,占全省柑橘总产量的96.4%”[1]。1937以来,沿海地区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侵扰,给黄岩柑橘带来了灾难。1946年柑橘产量恢复到战前水平,达到38.5万吨。解放前夕,黄岩县柑橘种植面积约22000亩[3]。

为了加强柑橘生产的研究和管理,1952年,在省农林厅的支持下,黄岩成立了县柑橘技术指导所和县柑橘行政管理部门——特产部(后改为特产局、皮棉局)。从此,黄岩柑橘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就种植范围而言,1952年,根据中央“果树上山,不与粮棉争地”的号召,在头陀建立了山地柑橘实验站。1954,柑橘在宁西试点。1955多点示范,建立了山区种橙模式,克服了“种橙不是山上的船”的传统观念。1957年,金清机械农场在沙滩上种植橙子的试验获得成功。从此为柑橘在山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西山区到东海岸,到处都是橘林,成了名副其实的橘乡[3]。

从数量上看,1949年黄岩柑橘总产量为27.38万吨,1952年超过解放前最高水平,达到47.8万吨。此后产量稳步上升,1962突破10000000000大关,1985突破1200000000000,居全国第一。1986年达到12515000吨,是解放初1949年产量的4.57倍,仅次于广东省东莞市,居全国第二位。1994年产量12.9万吨,为历史最高。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柑橘产量第一县,柑橘远销海内外,真的是全盛时期[1]。

从市场发展来看,1951年,中国土产公司在黄岩建立了柑橘收购站,打开了柑橘的市场,促进了柑橘的生产。1952年柑橘首次出口苏联,打开国际市场,1960年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1980年穿越太平洋进入加拿大。据1952至1988统计,出口橙子24万余吨,出口量占进货量的50%以上[3]。

在品质方面,柑橘品种逐步得到改善。50年来,经过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橘农的共同努力,通过资源调查、选种、引种繁育、高接换种等手段,淘汰了一批低档品种,积极培育出了当地早熟、早熟温州蜜柑、脐橙、宫城余一橙等黄岩特色品种的优良品种。20世纪90年代,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柑橘生产,带来了柑橘果实品质的新飞跃[3]。

2.荣誉的历史

黄岩蜜桔以“色、香、味”闻名中外。尝过黄岩蜜桔的人都很喜欢。

黄岩牛奶橙在唐代已被列为贡品。唐朝宰相吴写过一首诗《送吴司马到泰州》:“风景比吴辉淡,文章越传越多。烟林满橘柚,云海茫茫。”1060年,北宋欧阳修等人撰写的《新唐书》中,有“台州土公乳橘”的记载。1223年,黄岩10多个柑橘品种【1】被《嘉定赤城宋史》记载。

南宋绍兴年间,台州知府曾鸿福写了一首悼词诗,诗中有:“洞庭罗浮自进贡后,皆避席”,说“自温州、台州进贡内廷以来,久负盛名的湖南洞庭橙、广东罗浮橙皆避之”。当时有一个说法。曾任温州太守的韩彦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他在序中说:“温州各市皆种橙,出泥山者为第一。”这一观点遭到了中国第一部植物学词典《方泉北祖》的作者陈静仪的反对。陈静仪,黄岩人,见多识广,见多识广。他在引用《橘录》时指出,“韩丹知道奶橘来自泥山,却不知来自天台黄岩;出泥山者奇,出黄岩者特奇于世。”[3]

此后,元初,林云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端江(今头陀镇)的橘之美。他说:“台湾州是第五郡,橘子专产于黄岩。黄岩十乡,独备礼物的端江,四里以上之地,皆属富户。”端江的牛奶橙,“其肌滑,其味香,其肉素附于外,其核薄,其味永远甜”,“当其对,台湾的牛奶橙虽以紫(荔枝)之香栽培,却为天下第一果。。可见黄岩端江[1,3]出产的橘果质量。

牛奶橙是古代橙子的一个变种。现代黄岩包括灶居、本地灶、朱虹、茅东、蜜柑、椪柑等。其中,枣菊、Localzao、切为黄岩特有品种,枣菊为首次进入市场。当地早果型小,橙黄色浓,味甜,汁多,肉色美,核小,在黄岩蜜桔中首屈一指,享有国际声誉[3]。

表1改革开放后“黄岩蜜桔”的荣誉[1,2]

年度荣誉

1993年,黄岩本地早蜜桔在浙江省优质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畅销水果”称号。

1994本地早熟蜜桔和宫城余一蜜桔获省级鉴定一等奖。

1995,本地早蜜桔和宫城余一蜜桔双双获得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金奖。

1996黄岩获得“中国蜜桔之乡”荣誉。

1997本地早蜜桔被第三届全国农博会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1999黄岩本地早蜜桔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黄岩被农业部列为优质柑橘生产基地县。

2000年,“黄岩蜜桔”证明商标获准注册,“黄岩蜜桔”品牌逐步确立。

2001,浙江黄岩罐头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入选“中国罐头行业十强企业”。

2001年,黄岩本地早蜜桔、宫川温州蜜桔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2002年,黄岩被授予浙江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2003年,黄岩蜜桔通过了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4年,黄岩蜜桔获国家地理产品保护,入选“浙江省十大名优柑橘”。

3.法律保护史[1]

2000年6月,“黄岩蜜桔”证明商标获准注册,“黄岩蜜桔”品牌逐步确立。

2004年8月3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产品保护条例》(2004年第112号),对黄岩蜜桔实施地理保护。黄岩蜜桔原产地地理范围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划定黄岩柑橘原产地产品保护区意见的函》(黄征[2003]18号)中提出的地理范围为准,为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市所辖行政区域。

2008年地理标志注册成功证书。

黄岩蜜桔今天来了。

黄岩蜜桔种植历史悠久,在计划经济时代创造了辉煌。当时全国吃的七个橘子中有一个是黄岩蜜桔。全世界人吃的两个橘子罐头,就有一个是黄岩产的。

1983 2月5日,国务院发布《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允许农民进城经商、长途贩运,市场管理向服务经济建设转变,管理融入服务。这样,原来单一模式的水果市场变成了多元化竞争的开放模式。同年5月,公社体制改革后,各地成立工商所,撤销原公社工商所。此举激发了农民的自主经营和创新,水果市场彻底放开。此后,各种品牌的柑橘不断崛起,消费者的选择空间骤然变大,而保留着旧有商业运作模式的黄岩蜜桔却节节败退[4]。

1990年,广东东莞在总产量和面积上率先超过黄岩,随后省内的衢州、临海也相继超过黄岩。从市场品牌来看,江西的“芦柑”、广东的“椪柑”、四川的“脐橙”占据主导地位,而黄岩蜜桔一直被忽视,产量和品质相继下降[5]。同时,附近的品牌如临海蜜桔、涌泉蜜桔等也逐渐发展起来,对黄岩蜜桔的影响很大,黄岩蜜桔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更是雪上加霜[6]。

1.橘子在哪里?

这几年,作为农村的孩子,我眼睁睁地看着越来越多的橘子年复一年地烂在枝头,越来越多的橘子树被砍倒塞进炉子里当柴火。

山里田里的橘子越来越难吃了,超市和街头卖的橘子品种一年比一年眼花缭乱,但不一定好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橘子人,不知道橘子在卖什么,真的很难过。

橘子没有种族,这是另一个问题。就市场需求而言,消费者显然越来越挑剔。早些年买枣菊、君菊、椪柑等品种的人越来越少,家家户户都种。晒干的枣和椪柑酸易于储存,市场越来越喜欢香甜、柔软、多汁的本地枣和临海糖桔。因此,黄岩农村家家户户种植的早橙、干橙和椪柑的需求越来越少。最后的结果是橘农也放弃种植,让橘树自生自灭。

在一篇比较临海与黄岩柑橘产业发展的文章中明确指出,2008年,台州柑橘三大主产区临海、黄岩、三门共销售柑橘30万吨,其中临海已销售79.3%,黄岩仅销售30%[4],黄岩蜜桔地位岌岌可危。

2.橘子农安在吗?

近年来,随着橘子树被砍伐,越来越多的橘农下岗。农民不再种橘子,而是选择打工。长辈说“现在橘子太便宜卖不出好价钱”,或者“种橘子还不如出去打工”。对于今天的农村人来说,橘子已经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了。

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不断吞噬着郊区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建工作的经济收入稳步提高,橘农放下了田间的工具,转向城市寻求生活资源。另一方面,橙子的经济效益连年下降,农村散户种植的产品质量有限,储藏技术粗糙,在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随着CPI指数的上涨,农药的投入成本不断上升,整体投入产出的比例越来越高,导致橘农最终彻底放弃,继续从橘子中收取利益。二加一,橘农劳动力供给市场萎缩。

规模经济还是小农经济,是黄岩现有柑橘产业政策和市场面临的重要选择题。或者换一种说法,黄岩需要专业化、规模化种植的专业橘农,还是分散、自给自足的业余橘农?

欧美的农业是农场经济,单个大农场可能提供全国30%到40%的某些农产品供应。规模经济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土地集约利用、技术集中、市场反应迅速、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专业化生产和储存、平均成本低等。但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容忽视:地少人多;土地资源匮乏,但又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农民和农业,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有的研究也表明,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产业集聚更符合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单纯走规模经济绝不是发展黄岩蜜桔产业的出路。也可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黄岩蜜桔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园和专业橘农,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分散化的业余橘农。如果说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园是主干,那么业余橘农就是枝干。只有没有分支的行业才是薄的,只有没有分支的行业才是不稳定的。枝干旺盛,才能长大,才能经得起风雨。

随着现行产业政策中专业种植的逐步完善,引导和加强小农经济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也应尽快落实。不要等到散户橘农精疲力尽,橘树化为灰烬,再去重新重视和扶持,那代价就更大了。

3.市场在哪里?

由于储存困难和长途运输成本高,橙子的生产和供应往往是区域性的。比如广东的沙糖菊,大多在广东卖;当时黄岩蜜桔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得益于其紧邻上海市场。但随着存储技术的提高和长途运输成本的降低,地域限制在下降。比如来自四川、江西的柑橘品种,在广东市场上也能看到,但令人沮丧的是,享誉海内外的黄岩蜜桔,在广东水果店却从来没有展示过。

黄岩蜜桔的市场在哪里?或者再问一句:在全国市场,黄岩蜜桔的竞争力在哪里?

在制作上,黄岩蜜桔以“黄岩”为准。非黄岩产的橙子不算“黄岩蜜桔”,所以产量有限。越来越多的小规模橘农放弃种植橘子,市场供应量也在减少。

就品牌宣传而言,由于行政原因,黄岩蜜桔和临海蜜桔在台州已经被拆分,地级市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不可能集全市之力进行推广和销售。只有黄岩区能全力以赴,掌握的资源和能发挥的努力会相对小一些。

在种植技术上,黄岩的柑橘种植技术是全国领先的,这无可厚非。现有柑橘研究基地等专业研究机构在新品种研发、病虫害防治、亩产提高等方面遥遥领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赢得市场。

市场的发展还是要遵循市场的规律,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如何将供需平衡点向右上方移动,是政府、橘农和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4.品牌在哪里?

“黄岩蜜桔”是泛指黄岩出产的某一品种的橘子还是橙子?

很多人都被问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统一明确的答案。有人认为是指黄岩的原生地,也有人认为只要黄岩出产就可以称为“黄岩蜜桔”,可见“黄岩蜜桔”的概念混乱。

品牌如四会沙糖桔、江西干露、四川脐橙等。,在使用地名时,也明确标注产品品种,而“黄岩糖菊”由于品种概念不清,容易被消费者欺骗。消费者一旦被误导,品牌形象很容易受到影响。

历史上黄岩蜜桔的品种主要有枣桔、Localzao、界桔、宫川温州蜜桔等,但在黄岩蜜桔地理原产地保护和《黄岩蜜桔证明商标管理规定》中,强调的是原产地的行政区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种来源于柑橘。黄岩蜜桔概念中所包含的品种是特定的还是一般的,也让消费者越来越困惑。

所以,要经营好“黄岩蜜桔”这个品牌,首先要处理好产品品种覆盖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橙子的品质和名称是最重要的,品质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而名称则是消费者记住所购买产品进而引发再次购买、实现口碑宣传的重要载体。一个名字能否成为品牌,取决于消费者的认可和宣传。所以,迷茫的品牌绝不是好的选择,选择和明确合适的柑橘品种是建立和发展“黄岩蜜桔”品牌的第一步。

如果说黄岩蜜桔是几个品种的集合,那么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公司的品牌管理或许值得借鉴和参考。一方面提供优质产品,实行品牌生产线管理,另一方面实行母品牌与子品牌联合营销,实现母子品牌共同发展。目前,临海蜜桔能够成功进行品牌经营,快速打开市场,也得益于“母子品牌”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