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恩·斯坦简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195年4月18)是犹太裔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相对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和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
一生
早期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他的父母是犹太人。他的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波林·科克是一位钢琴家。爱因斯坦从小就不太聪明,三岁还不会说话。五岁时,他迷上了袖珍指南针,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爱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全家从65438到0880搬到了慕尼黑。1894年,全家搬到意大利米兰。1895转到瑞士阿劳的州立中学。爱因斯坦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作业很普通,也不喜欢人。他的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曾经公开骂他:“你将一事无成。”他的父亲曾写信给一位朋友说:“爱因斯坦的功课成绩没有完全达到我的希望和期望。”很久以来,我已经习惯了看到他的成绩单上总是有不太好和很好的成绩。"
4岁时,爱因斯坦来到瑞士苏黎世,1895入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他数学和物理学得很好,但其他科目都不及格。该校校长赫尔岑推荐他去瑞士阿劳州立中学学习一年。爱因斯坦在阿劳州立中学学习期间是快乐的,该中学认为“概念思维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师范系学习物理。学校的物理学教授韦伯非常讨厌爱因斯坦。他曾对爱因斯坦说:“你很聪明,但你有一个缺点,就是听不进别人的话。”爱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经常与韦伯教授发生冲突,后者指责他对爱因斯坦不公平。1899年6月,爱因斯坦在实验室引发爆炸,手严重。1900毕业,留校当助教失败,不得不以“家教”为生。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在大学同学m·格罗斯曼父亲的帮助下,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聘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的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理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次年,65438+10月,65438+5月,以论文《确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获得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
奇迹年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6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是:光的产生和转化的初步看法,确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热分子运动理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与它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吗?“对布朗运动的一些考察”。因此,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因此,100年后的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波恩爱因斯坦故居1905。3月,德国物理年鉴发表了一个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尝试性观点。他认为光是由分离的粒子组成的。爱因斯坦解释说,光也是由小能量粒子(光量子)组成的,量子可以像单个粒子一样运动。“光量子”理论极大地推进了1900年普朗克创立的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
1905 5月11日,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了一篇论文《热分子运动理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Die von der Molekular 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我希望你能留下来.本文是对布朗运动平移扩散的开创性研究。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出版《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Rper)。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并在论文中提出两个基本公理:“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
1905年9月27日《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了《物体的惯性与它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吗?》(是die Tr?gheit eines K?能源公司是什么样的?ngig?),即“物体的质量可以衡量其能量”,然后E = mc?的公式。
成名
爱因斯坦65438-0908年在伯尔尼大学兼职讲师。1909离开专利局,成为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是布拉格德意志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是他的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1914年,应马克斯·普朗克和瓦尔特·能斯特的邀请,回到德国,担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应亨德里克·洛伦兹和保罗·埃伦费斯特的邀请,他还担任荷兰莱顿大学的特聘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投身于公开和地下反战活动。
1919 165438+10月10《纽约时报》刊登了新观测证实相对论的消息,形容这是爱因斯坦理论的一大胜利。爱因斯坦在1915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他关于光线穿过太阳引力场后会发生弯曲的预言,被英国天文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在1919年的日全食观测所证实。1916他预言的引力波也在1978得到了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已经家喻户晓,但也招致了德国等国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成为激光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因对光电效应的研究,被授予1921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学院科学奖的公告中没有提到相对论,因为它仍然有争议。
1933 1 10月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运的是,当时他正在美国讲课,没有被打死。3月返回欧洲后,他在比利时避难。9月9日,他发现自己被打算暗杀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5438年6月+10月,调任美国新成立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普林斯顿大学不是一个机构)教授,直到5438年6月+0945年退休。1940取得美国国籍。
1937年,爱因斯坦拜访了住在加利福尼亚的查理·卓别林。
1939年,他被告知发现了铀核裂变及其连锁反应。在匈牙利物理学家利奥·齐拉特的推动下,他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阻止德国人率先行动。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投下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美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发起了反对核战争和法西斯主义危险的和平运动。
停止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死于主动脉瘤破裂。普林斯顿医院的病理学家托马斯·斯托尔茨·哈维(Thomas Stoltz Harvey)在尸检过程中未经爱因斯坦家人允许,取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并保存了下来。病理学家希望未来可以在神经科学中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找出爱因斯坦为什么如此聪明。为了遵从爱因斯坦的遗嘱,他死后没有举行任何葬礼,也没有修建坟墓或纪念碑。骨灰被撒在一个一直保密的地方,以免让他下葬的地方成为圣地。爱因斯坦一生都在从事寻找统一场论的工作,但这项工作一直没有成功。对此,著名的埃利希研究专家亚伯拉罕·派斯(Abraham Pais)曾说:“爱因斯坦应该在1925之后去钓鱼,而不是继续做研究”[3]。目前,寻找一种比统一场论包含更多内容、能统一解释各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是理论物理的中心问题之一。
遗产
1999时代周刊评选他为世纪风云人物。为了纪念他,第99号元素被命名为“钋”。
此外,“爱因斯坦”一词也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注册商标。
个性和思想
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善良、友好、谦虚、特立独行,因此广受尊敬。他有时讲笑话,喜欢航海和拉小提琴。他也是一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忘记事情,专心思考物理问题,忽略周围的世界。他也是一个素食者。他曾说:“我认为素食者对生活的态度来自一种非常简单的生理平衡,所以对人类的理想是有益的。”
宗教观点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但他不信仰犹太教。他认为宗教是幼稚迷信的体现,他只是赞美宇宙和自然的美。3月24日,1954,在给一位工人的回复中,他说:“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的宗教信仰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系统重复的谎言。我不相信有人格化的上帝,也从来没有否认过,只是明确表达过。如果我心中有什么可以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揭示的世界结构的无限钦佩。”
他还说(见《活着的哲学》第13期第1931期):“对我们不了解的事物的存在的认识,对我们的意识所能接受的最深刻的推理和最美好的事物的感受,构成了我们对宗教的虔诚。在这个意义上,但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信仰宗教。”
他在回答美国纽约国际犹太教堂的拉比赫伯特·戈尔茨坦时说:“我相信斯宾诺莎的上帝,一个通过现存事物的和谐与秩序来体现自己的上帝,而不是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在受到马丁·布伯关于宗教信仰的攻击后,他宣称:“我们物理学家所做的就是跟随他,画出他的线。”作为对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总结,他曾说:“有一种无限的高级智慧,通过我们脆弱的思维所能感受到的细节来展示自己,卑微的赞美构成了我的宗教信仰。”在信中,爱因斯坦写道:
“我认为犹太教像所有其他宗教一样,是幼稚迷信的化身...我认为上帝这个词只是一种措辞,是人类软弱的产物。《圣经》中充满了许多辉煌但仍相当简单和天真的传说。”
这封信于2008年在伦敦被拍卖。
爱因斯坦从65438年到0934年成为理性主义新闻协会的荣誉会员。
政治观点
爱因斯坦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他曾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开明的。”我们要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通过暴力达到目的,但不与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爱因斯坦关于社会主义、麦卡锡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观点是有争议的(见《爱因斯坦与社会主义》,他是德国自由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
美国联邦调查局保存的关于爱因斯坦的档案记载,他曾因《外国人排除法》被拒绝移民美国。原因之一是爱因斯坦信奉、倡导和推动无政府主义,从而使政府名存实亡。他还被指控为“1937-1954 34 * * *无产阶级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然而,这些档案是由其他部门提交给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不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正式文件。
爱因斯坦反对残暴的政府,也因为他是犹太人,所以反对纳粹政府,在纳粹政府上台后不久就离开了德国。在别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开始支持研制原子弹,为的是阻止希特勒先研制出来。为此他还在1939年8月2日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很可能是别人写的),建议开始研制核武器。罗斯福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成立了一个小组来研究铀作为武器的可行性。几年后,这个小组被曼哈顿计划所取代。战后,因为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爱因斯坦开始游说消除核武器,建立和平政府。因为原子弹不适合作为军事训练中使用的武器,所以他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的是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只会用棍子和石头打仗。”
爱因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支持犹太人在古老的犹太教土地上选择定居点,热衷于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来大学。1930年,爱因斯坦在希伯来大学发表了一篇题为《论犹太复国主义:爱因斯坦教授讲座》的文章。爱因斯坦也把他所有的论文都送到了希伯来大学。但他反对民族主义,怀疑建立犹太国家是否是最佳选择。他可能幻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共处。1952年,爱因斯坦晚年被邀请担任新成立的以色列的第二任总统,但他拒绝了,因为他缺乏必要的人类能力。
爱因斯坦还与史怀哲和罗素一起为禁止核试验和核武器而斗争。在他去世前几天,他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这促成了帕格沃希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他在给罗素的信中写道:
亲爱的伯特兰·罗素:
感谢您4月5日的来信。我很高兴能在你的优秀声明上签字,我也同意你的候选人名单。
致敬,爱因斯坦。"
上帝不掷骰子
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是量子力学的推动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于量子力学后来的发展,即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解释。这一套解释表明,自然规律中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随机性,海森堡发展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1](p×q不等于q×p)。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提出了一个“EPR悖论”来反驳哥本哈根的解释。他说过一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他还有一句名言:“月亮是不是只有你看着他的时候才存在?”爱因斯坦遵守“因果律”,是最后一个经典物理学家。
家庭的
爱因斯坦和塞尔维亚数学家米列娃?)有个未婚私生女,Liselle?爱因斯坦Lieserl爱因斯坦(1902—1903?),但是从1903到1919,爱因斯坦娶了米列娃,后来米列娃为爱因斯坦生了两个儿子汉斯?艾伯特。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德华?爱德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埃尔莎是他的表妹,他们的母亲是姐妹,他们的曾祖父都是鲁帕特·爱因斯坦。这段婚姻从1919一直持续到艾尔莎去世时的1936。爱因斯坦的次子爱德华?爱因斯坦在米列娃家族遗传的影响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一直没有结婚。长子汉斯?艾伯特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水利工程教授。他有三个孩子,长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次子克劳斯·马丁(1932–1938)和养女伊芙琳。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有五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托马斯·马丁·爱因斯坦成了一名医生。
爱因斯坦的孙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爱因斯坦爷爷最珍爱的物品是小提琴和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