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水景观设计
一,水的景观特征
水景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给人们带来无穷的趣味,无疑是由于水本身的特性。
1.流动性:地球的重力使水保持从高到低的流动,这种排量的变化使水保持不断的循环,充分体现了水柔软活泼的特点。但瀑布、海浪、激流、泉水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状态带给人们强烈的视听感受。此外,风的季节因素也有助于水的流动。平静的湖面上,“风吹皱一池春水”,诗意盎然。
2、倒影与倒影:水的倒影可以增加景深,扩大场景,产生虚实对比的画面。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绿、晴空与建筑交织变幻,视野开合;倒影,逆光,倒影,波光粼粼,流光溢彩,让建筑环境如画。
3.可塑性:水是一种连续的物质,不可见,是阴性的。它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可以通过容器或喷嘴塑造成各种形态。宋代画家郭曾在《林志》中说:“水是活物,其形欲静、顺、汪洋、肥、涌”,对水的各种形态描写得非常详细。
4.声音和颜色特征:水没有自己的声音。水的声音是由基底的差异和上部剩余空气量决定的。涓涓细流发出的悦耳水声,瀑布和海浪的轰鸣声,都有利于营造一种空灵超脱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是透明的液体,但自然界的浮游生物和光的蓝色反射赋予了它丰富的色彩;周围环境的颜色映射也使得水面随着场景的颜色而变化。
二、水景观现状分析
中国园林素有“皆山为园,无水不成景”之说,可见水对景观的重要性。然而,水景现状堪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大喷泉静静地躺在水里,没有喷水。到处都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还有笔直深邃的蓄洪大坝,更不用说那些早已干涸的水池了。这是很常见的水景现象,是很可悲的水景现象!
虽然人有亲水的天性,但设计师也在努力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本身是好事,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相关媒体刊登了一则“缺水城市刮起了水造景之风”的新闻。本文指出,在水资源短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了营造城市景观水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城市里的河流“圈”起来;一些城市斥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景观。据调查,目前黄河流域有16个大中城市正在进行水景观建设,仅郑州、Xi、咸阳三个城市计划投入相关“圈水”资金超过40亿元。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如何营造宜人的水景,如何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成为我们设计师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水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水景设计要力求创新,独特才有生命力。小区的建筑造型和景观空间布局都是一样的。也要有创新,有特色。目前相当多楼盘环境设计中的水景都是类似的。创造“湖”“岛”“码头”几乎成了水景设计的三部曲,几乎都是“克隆”和复制,给人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感觉。其实要根据楼盘的开发理念来设计主题,结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设计不同类型、风格、主题的水景。可以是宽阔的湖泊,也可以是弯曲的溪流;可以是对自然形状的追求,也可以是对人造几何物体的大胆运用;可以用鹅卵石铺底,也可以用彩色马赛克;可以体现东方园林的山水意境,也可以借鉴世界著名水城的滨水生活;可以集中在地面,也可以把水引向天空,在屋顶顺流而下,形成壮观的瀑布。但无论是什么类型和风格,采用什么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做出独特的水环境。
(2)水景设计要有层次和变化,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环境设计需要“点”、“线”、“面”,水景设计也避免了同样宽度的软管。比如可以采用“九曲十八弯”、“窄时宽”的设计。强调线条的丰富性,可以通过新颖的喷泉、水池或节点处神秘的涵洞来强化点的原点,通过各种形状的水幕、水幕、湖泊来丰富水面的表现,赋予更多的功能。同时,水景设计要把整个水系分成不同的层次:有一个全社区享用的中心湖和中心水景,可以结合会所和中心景观;还有不同组团的小水带和水景主题,要融入组团的环境绿化和与居民的密切联系,可以穿过住宅大堂,流经居民的私家花园。私家园林中也有水景或居住其中,尤其是别墅式的低密度住宅,可以通过住宅分隔出不同的功能区域,或留在花园和内庭院中形成水生植物的种植池,或成为儿童的嬉水池或家庭游泳池。
(3)尽量设计流动的水景。包括世界景观设计公司在内的专家学者认为,规划应该分动态和静态,水景也应该如此。在动、静水景的设计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动水景的设计。流动的水景给人一种动感之美,流动的水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使景观更加突出。园林和水景可以更好的融合,但是水景、园林、建筑小品的结合要有好的“动”和“静”的结合,所以水景设计不是简单的。根据设计师的想法和环境主题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动态”表演,这是一种艺术表现,也是水的“舞蹈”。她应该有丰富的表情和优美的动作。
(4)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河流和水系。如果居住区基地内已经有河流和水系,没有污染,在环境规划中尽量利用原有的河流和水系,规划建设水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水景环境,非湿地概念设计莫属。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湿草甸、湖泊、河流和海滩,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预防自然灾害的功能。湿地最宝贵的资源是水。利用湿地作为环境设计的主要考虑是维持原有的水系,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和植被生物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塑造和规划。当然,整个水系统应该避免被污染和破坏。如果已经被污染,还是要清理治理,恢复水系生态,给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态水环境。
(5)水景应加强人们的参与和停留,支持社区活动。在居住区的环境建设中,要注意创造一个人与人之间享受和交流的空间。水景的设计也强调人们可以参与和支持社区活动。比如在主水景周围设置供人休息的地方,设置相应的设施和桌椅,这样可以近距离观看水景,同时水景也要近在咫尺,随时可达,随时可玩,可以让水成为大堂的空间中心,为大堂室内空间增添活力。可流经或穿过中心会所,形成会所水等主题景观。总之,要为居住区的业主提供优美的以水为主题的景观环境和空间,支持社区活动,营造良好的邻里氛围,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实现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目的。
比如劳伦斯在美国加州的一个住宅花园里设计了一个水景。水从喷泉中涌出,汇集在高高的平台上,然后像水幕一样从周围空荡荡的平台上倾泻而下,落入下面的水池中。堤岸和台阶之间的界面是溢流口。水从池中溢出,落入第一级台阶后,进入运河,渐渐归于平静。为了增加运河中的水的运动感,避免单调,设置了一些精心布置的挡水石。最后水流逐渐稳定,汇成一个更大更静的池子,有冲向大海的可能。虽然水景的规模不大,但它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水流运动序列过程。
四、水景观设计的原则
第一,“小”而非“大”的原则。所谓“小”而非“大”的原则,就是在设计水体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设计一个小水体,而不是漫无边际、索然无味的大水体。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大型水体,可能与人们“大喜”的心理因素有关。或许大型水体能让人感受到水的存在,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很多问题往往在大型水体建成后才显现出来:大型水体的维护难度可能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的;大水体往往让人有敬而远之的感觉,但又不想靠近,因为水体旁边往往有警示牌:此处水深,禁止游泳,禁止钓鱼等声明;大水体一般都是人工挖的,所以大部分都是“死水”。一旦出现水污染问题,那将是致命的。小水体容易建设,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体更容易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更何况在后期的维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维护,在水污染的情况下,小水体更容易治理。
二是“曲”不宜“直”的原则。所谓“曲”不宜“直”的原则,就是水体最好设计成弯曲的。我们古典园林建设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师法自然”,即在设计中要遵循自然规律。我们可以看看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大多蜿蜒曲折,因为这样的水景更容易形成变化的效果。尤其是住宅区,更容易设计成自然蜿蜒的水!但是现实中很多人把水体设计成直的,也许是想体现人工的美和人工征服自然的能力吧!
第三是“下”比“上”好的原则。这里的“下”和“上”是相对的,“下”而不是“上”是指设计的水景要尽可能符合自然界中的重力,所以不要设计太多的大型喷泉。大部分都是向上喷,需要能量支撑才能抵消重力的影响,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在现实中,我们最好充分利用重力,用尽可能少的能量,形成尽可能美的景观。这需要考验设计师的创新能力。
第四,“虚”而非“实”的原则。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虚拟水景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里的虚拟水景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有意的水景,是仿照自然界中自然水体的形状,用石头、沙粒、杂草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来表现的。这种水景对于严重缺水地区的水景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更容易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体验。这可能是真正的水景无法比拟的,因为真正的水景只能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满足和一种非常肤浅的体验。
动词 (verb的缩写)水景的开发与利用
亲水是人的天性。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景观效果,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手段来拓展空间,延伸和引导空间,利用设计师的创意使景观环境内容多样化,从而激活空间,营造情意。
1,扩展空间。大型平面空间在环境空间中具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间拓展功能。一方面,水虚无的形式弱化了空间边界,延伸了空间范围,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仅给水面带来了光波的动态,还在水面上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产生了开阔而深远的感觉。
2.空间的延伸和引导。小尺度的水面或点水景在环境中起到点景的作用,形成空间的视觉焦点,从而起到导向作用,其布局更加灵活;而且这种水景不同于大面积的水面,更容易与人直接进行水上游泳活动,既增强了对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又满足了人的亲水心理。
3.空间层次。水景作为视觉对象,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其多样的形式和可塑性,可以灵活地组织成各种点、线、面水景,通过不同的叠加方式形成立体空间;以及利用周围环境、建筑遮挡、分割、丰富空间,起到点景、对面景、背景的作用,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