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脱粒机功臣王希亮
? 追忆“脱粒机功臣”王希亮
张清亮
? 那天回老家,正遇一台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里收麦子。目睹这个情景,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当年曾为万荣县“东方红”气流清选脱粒机研制,作出突出贡献的原万荣县脱粒机厂副厂长、劳模王希亮。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有幸招工来到了万荣县脱粒机厂。那时候,脱粒机厂就是全地区有名的品牌企业,王希亮是厂里的骨干技术人员,他研究发明的脱粒机极大提高了当时的小麦入仓效益。然而,他并不满足,因为脱粒机让麦子虽然告别了碌碡碾打的历史,但是人力使用还是“一窝蜂”,而且脱出的麦子与麦衣麦秸等杂质混为一体。后续作业依然比较繁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希亮和科研组不分昼夜废寝忘食,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绘图纸,做方案,反复研究。后来,王希亮终于根据夏天田间旋风旋走轻浮物,留下较沉重物的原理,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出了第一台东方红一号脱粒机,首次取得了麦粒和麦糠秸秆杂质分离的效果,连脱带吹一次到位的新技术,使麦子干干净净,脱粒出来就可以直接交公粮。这一发明很快引起了轰动。在此期间,为了让这项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王希亮每次猫着身子钻进脱粒机的“肚子里”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每次出来换换气,只见他的工作服都被汗水渗透了。吃饭的时候由于想问题变的如痴如醉,常常端着饭碗发呆。有时候白天琢磨不透的原理,夜深人静的时候恍然醒悟,他马上爬起身来,拿着手电筒到车间又钻进了机器里面仔细分析。在东方红三号气流清选脱粒机研制的最关键时期,老父亲病了住进了医院,他闻讯把老人送到医院之后,让儿子冠林、冠农等床前行孝,自己悄悄的离开医院回到了厂里,继续他的研制工作。就连父亲去世后,在安葬的前几天他还带领几名徒弟奋战在车间,直到明天老人落葬,他头天晚才赶回去守灵。在王希亮和大家齐心协力,不分昼夜,不分上下班时间的协力攻关下,万荣县的气流清选脱粒机在不断的升级换代,1969年又制造出了背复式脱粒机,就是把气流清选脱粒机安装在拖拉机上,开始进入田间工作,一次性完成了小麦的收获。万荣县气流清选脱粒机这一发明和成功使用,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很快进行了报道,在全国机电革新工作会议上,万荣县的东方红三号气流清选脱粒机被评为推广项目。紧接着,东方红三号气流清选脱粒机还代表国家赴日本、德国进行了国际性技术交流展览。联合国有关部门还将它选为科教技术教材,拍成记录片在各国宣传。而且王希亮编写的四五本有关气流清选脱粒机的教材,还被几家出版社大批量的印刷。此后的几年里,东方红气流清选脱粒机不仅仅奔驰活跃在万荣和三晋大地上,而且全国各地的订单如雪片似的纷纷而至,连续几年每年都有几十台东方红气流清选脱粒机披红挂花从万荣县“出嫁”它乡。
王希亮出生在南张乡张翁村,自小就喜欢摆弄小东西,做个小玩具,长大后去兰州化肥厂当了工人,1966年返乡回到当时的解店镇通用机械厂。他研究出第一台脱粒机后,并不满足现状,在没有参考资料,没有技术数据,没有专业车床,缺乏资金的前提下,凭着独特的万荣人精神,一年一个台阶,硬是靠着“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王进喜式精神,造出了让全国农业机械技术界赞叹的气流清选脱粒机,这也为后来的更加先进的收割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母本。一个人只要你为人民付出了了,党和国家是不会忘记的。王希亮先后当选万荣县脱粒机厂副厂长、万荣县县委候补委员、万荣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学大庆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他一辈子“一根筋”兢兢业业钻研技术,退休之后回村,还根据农民的需求,又研究生产出了花生剥壳机、擦红薯机等农村实用小型机械。直到2010年82岁高龄时寿终正寝,走完了他热爱机械技术的一生。
? 我在脱粒机厂工作的那些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了王希亮的那种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奉献精神。跟着这位师傅我不但学做事,也学做人,受益匪浅。这些年也经常想起这位为万荣县做了事情,争了荣誉的老人家。特别是每到夏收期间,一看到活跃在田间的联合收割机,我更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在脱粒机厂的岁月,想起了王希亮老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