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屈原没有关系吗?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相连,“五”也是正数,所以端午节也叫端午、崇武、端阳、中天等。这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的必备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能镇邪。虽然每年都庆祝端午节,但它即将结束
正午节日的起源不是很清楚。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论。
第一,纪念屈原。这一理论源于南朝梁朝吴郡《续齐之和》和北周《荆楚之时》的记载。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了。死后为龙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丝绸粽子来驱蚊。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了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第二,英涛说。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曹娥碑。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沈涛,天下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
第三,端午节说。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越南“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进水里经常被蚊子和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第四,恶日论。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出生于五月初五,他的父亲曾以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会害死父亲为由,让母亲抛弃了田文。东汉《依桐风俗》中也有“五月五日生孩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赵霁,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五,至日所说的夏天。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延安端午《另一个起源》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1)权威著作《荆楚隋记》并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夏季的至日节。至于杜菁,隋代杜太清的《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并不一定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药”,与屈原无关。(3)《岁时美景》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亦可称为仲夏节。因此,正午节日的最早起源是夏季的至日。争议颇多,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