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真的进攻德国了吗?
目前,“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德国购物袋的常态。德国质量管理杂志网站于6月10日公布了调查结果,其中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正在加紧步伐,并将超越德国品牌和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哪些领域做得比较好?受访者认为最突出的是“数字化和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的电子产品特别受欢迎。50%的受访者购买过中国品牌的智能手机、电脑或相机,其中70%的人喜欢它们。64%的人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超过德国。
其次,现在流行的“中国制造”产品是电动车领域。
此外,中国家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德国厨房。23%的受访者购买过中国制造的厨具,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购买。
根据德国的报告,令人震惊的是,德国年轻一代对中国制造的认同感更高。18-29年龄段中,82%是中国制造的消费者。
至于“德国制造”在哪些领域优于“中国制造”,受访者主要选取了三个方面:一是德国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取得更好的成果;第二,机械设备制造仍然是“德国制造”的招牌行业;第三是基础设施。然而,他们认为,在这些领域,中国正在缩小与德国的差距。
调查还显示,虽然大多数德国人都在购买中国制造,但只有4%的受访者对中国制造没有负面印象。受访者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主要包括:缺乏品牌美誉度(60%)、质量有待提高(57%)、缺乏检测和认证(50%)。
报告认为,“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中国。约3/4的受访者认为20年后“中国制造”的质量会更好,只有22%的人认为不会改变。对于全球质量模式“德国制造”,51%的受访者认为20年后质量会继续优化,41%认为会“原地踏步”。此外,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随着“中国制造”的进步,“德国制造”也能让generate在压力下拥有更大的潜力。
“‘中国制造2025’战略已经明确指出,中国制造将不再是廉价的大规模生产的商品,而是代表创新和高质量”,德国质量协会执行董事克里斯托弗·平克斯(Christopher Pinkes)表示。毫无疑问,到2025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将给德国带来挑战。他认为中国制造在德国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计划会成功。在中国制造业成长的过程中,德国制造业应该更好地与之合作,而不是对抗。
在这份调查报告发布之前,德国质量协会还委托位于科隆的德国经济研究所进行了一项名为“质量——德国制造”的调查,调查对象为1214家在规模和行业分布上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相关主题调查。
调查显示,超过42%的德国企业认为中国将在质量竞争中大大赶超。这种感觉在大型企业中尤为明显:在250人以上的企业中,超过56%的企业认为未来20年中国将在质量上迎头赶上。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制造”的质量会下降。
二十年前,“中国制造”还不是“德国制造”的竞争对手。如今,中国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德国在很多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比如机械制造、高铁等。中国在手机和电视生产方面也领先世界。
中国之后是波兰。超过65,438+0/3的德国企业(38%)认为这个邻国将在20年内在产品质量上取得进步。印度和土耳其排名第三(35%)和第四(32%)。德国质量协会主席尤尔根·沃尔威格认为,“这些经济体正在迅速摆脱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希望在质量领域有所作为。中国、波兰和印度等国家正在赶上德国。”
德国企业普遍对“德国制造”感觉良好。28%的受访企业预计未来20年德国企业将在质量上再上一个台阶。超过43%的企业认为德国将保持现有的质量水平。仅出口业务一项,质量因素就为德国企业创造了数千亿欧元的利润。"
令人惊讶的是,德国企业并没有将西方企业视为重要的竞争对手。受访企业认为,未来20年,西方同行的生产质量最多停滞不前,甚至会持续下降。调查结果显示,素质下降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24%)、法国(20%)、美国(15%)、俄罗斯(7%)和土耳其(7%)。
仿佛给德国质量协会加了一个注脚,Observer.com注意到,6月5438+10月65438+8月,德国风电巨头森维奥(Senvion)与中国企业签订框架供货合同,采购兆瓦级风机,这是德国首次从中国采购该类型产品,也是中国首次批量进入欧盟市场,是中国风电设备在全球高端风电市场的新突破。赢得这个订单不容易。德国有两家世界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西门子和中航工业。
根据双方签署的框架协议,未来三年将向后者出口至少100台3.7 MW-144型号的风机,两家公司将进行深度合作。CRRC株机电气将提供孙伟安公司总需求的50%。
德国巨头选择“中国制造”的原因是质量高。孙伟安此次采购的风电发动机对噪声要求极高,而CRRC株机的产品不仅是国内最高的噪声控制技术,而且超过全球行业标准。——能让德国巨头放弃采购自己的产品“中国制造”说明了一个问题。至少在这个领域,中国制造并不逊色于世界闻名的“德国制造”。
德国媒体早就注意到,“中国制造”的廉价形象已经成为历史,它正在走向品牌创新和质量保证。
去年7月,一篇德国社论提到了苹果在中国市场舒适日子的结束,并分析了背后的内容。
评论指出,“苹果的iPhone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科技产品...在中国这个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iPhone系列曾被视为黄金标准。然而,当苹果不得不应对销售业绩下滑时,华为和小米等中国品牌迎头赶上。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前奏: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得到增强,廉价的形象已经成为过去,”文章开头写道。
文章称,没有品牌,价格便宜,曾经是中国的商品特点。这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品牌创新、设计和创造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首要目标。其中,电子产品和电子商务企业位居前列。”
笔者以华为为例。该公司在5年内成长为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尽管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售表现疲软,但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业绩同比增长了25%。
“这种上升有三个原因:第一,质量。中国制造商现在能够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国际品牌在这方面的优势已经缩小。中国制造商在提供相同质量的产品方面做得越来越好,这是吸引客户的基本前提。.....第二,钱。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公司在中国赚了足够的钱来实现他们昂贵的广告宣传。.....第三,中国国内市场的疲软。自从中国告别高速增长后,企业开始扭亏为盈。尽管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仍然是重要的销售市场,但这些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必须更加重视全球市场,确保长期增长。很多都是立足新兴国家,华为告诉人们,中国企业也可以在欧洲这样的成熟市场立足。”
作者在最后写道,这些都给欧洲带来了影响。“‘中国制造’已经逐渐从廉价的商标变成了质量保证。电子产品和电子商务公司的成功只是开始,消费品制造商可能会紧随其后。欧洲公司必须适应这一点。目前,欧洲产品在中国仍然很有名,但很快,如果他们想在中国胜过后起之秀,这些欧洲公司必须拿出除了名牌和良好质量之外的更多东西——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国内市场。”
根据询价,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海外市场。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实际投资来源地和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中德贸易占中欧贸易总额的30%左右,是中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贸易的总和。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确定了先进制造业合作的12个重点领域。首条“工业4.0”示范生产线落地沈阳,青岛、芜湖、揭阳、太仓等中德产业园蓬勃发展。双方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创新型R&D合作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