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人、春华、秋月是什么时候读的原文、翻译、鉴赏?
朝代:五代
作者:李宇
原文:
春秋的月亮是什么时候?你对过去了解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雕花栅栏和玉砖应该还存在,但朱妍改变了它们。你能有多少悲伤?就像一条向东流的河流。(雕栏:光圈)
翻译
今年的时间什么时候结束?我知道过去发生了多少事!昨晚,春风又从小楼吹来了。在这明亮的夜晚,我怎能忍受思念故乡的痛苦?
精心雕琢的栏杆和玉阶应该还在,只是我怀念的人在衰老。问我心里有多少悲伤,就像这无尽的春水滚滚东流。
做出赞赏的评论
作者:蒋雅云
作为一个“好酒色,淡泊政事”的君主,李煜失败了;但使他成为千古词界“南王”的却是亡国(沈雄古今词话)。正所谓“国之不幸而幸之,话到沧桑始起作用。”《幼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个词描绘了一种强烈的对祖国的思念,达到了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东西,让李渔加倍懊恼。他真的向天诉苦:什么时候春暖花开,秋月圆缺?读一个字让人好奇。但是,只要我们想象一下诗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一个凌驾于刀剑之上的君主,这些美好的东西只会让他感到悲伤,让他想起过去的美好生活,今昔对比只会让他难过。问问你自己,“你对过去了解多少?”“过去”是指过去我当国王时的美好生活,但一切都已消失,变得虚幻。大自然的春天去了又来,但为什么生命的春天一去不复返?“小楼昨夜又偏东风,国不忍回首月明年中。”“东风”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却让诗人感叹“不忍回首”,“亡国之声哀为思”,大概也是必经之路。我们来想象一下:夜深人静,月色习习,困在小楼里的不眠之人,情不自禁地从栏杆上远眺,面对故土的方向,多少伤感涌上心头。谁能忍受这种情况?“你”这个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和伤感!东风又进,说明春花秋月没有结束,还会继续;而我还是要苟延残喘,受罪。“故国不忍回首月中”是“故国不忍回首月中”的倒置。“我不忍回头”,但终究还是回头了。回过头来看,“雕玉栅栏应该还存在,只是朱妍把它改了。”在我的想象中,故国的山河、旧宫还在,只是物是人非,山河易主;想起来的时候,有多少哀怨和恨意在里面。“只是”二字,带着一声叹息,传达出无限惋惜之感。
以上六句,结构相当巧妙。几次用两相对比,交替句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的轮回,生命的转瞬即逝,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深沉情感。一两句话把一望无际的春花秋月与世间一去不复返的事物对比;《东风再起》与《故国不能回头》之比较;五六句中“应该保持”与“改变”的比较。《东风再起》和《应该还在》呼应《当》;《我不忍回首》和《朱妍变了》呼应了《往事》。这样的对比和重复,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心灵的起伏和忧虑。
最后诗人怒不可遏,成了名句“我能有多担心你?”就像一条向东流的河流。“以水喻愁,可谓“先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的支竹词《水无限流似愁》,秦观的《江城子·西城·刘阳·弄春柔》“似春江泪流不止,愁不胜愁”。这些诗或轻描淡写,或直抒胸臆,没有《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感人肺腑,被称为“真悲话”。把忧郁比作“一江春水”,让抽象的情感显得生动可感。忧伤如春,漫溢,无拘无束;再比如泉水日夜不息。形式上,九个字平仄相间,读起来像满江春水的起伏,在上升的流动中充分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力度。以这样富有表现力的文字结尾,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当书页合上时,读者似乎被这无尽的悲伤淹没了。
全诗抒发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巧,语言清新;文字虽短,却回味无穷。难怪王国维评论说:“唐五代之言,有句无篇。南宋名家的词有文章无句子。有一句话,宋代以后只有李后主的作品,还有永叔、子瞻、邵佑、梅成、贾萱。”(《人间故事》删稿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