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赵李桥茶厂用米砖茶

砖茶的生产历史悠久,久负盛名。该厂前身为中国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由民生、福兴、宜兴、天元茂、聚兴顺五家茶庄合并而成。产品起源于紧压茶、饼茶、帽茶,逐渐演变为现代青砖茶、米砖茶。据《新唐书》?《隐士传》中记载,早在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95年左右),陆羽撰写《茶经》一书,记述内地“茶兴”,长江中下游的杨楼洞(今属赵李桥镇)种植加工茶叶;《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宋景德年间(约1006),政府与蒙古进行茶马贸易,并将张家口作为蒙中“互市之地”。到明代中期(约公元1400年),杨楼洞的茶业相当发达,制茶技术也有所提高。初茶经过筛选后,用蒸汽加热,再压制成圆柱形帽盒茶,呈现青砖茶的雏形。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0),晋商在羊楼洞开了几家茶楼,其中三玉川和聚胜川茶楼实力较强。他们与蒙古最大的茶商大生魁结盟,他们的产品在蒙古牧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窑洞生产的砖茶,沿着长江,逆着汉水,到黄河,到沙漠,通过俄罗斯的恰克图,再出口到欧洲各国,年均4万多吨。清朝咸丰年间,这里的制茶技术进一步提高,大规模进行砖茶生产,大小茶楼60-70家。“四川”牌青砖茶质量最好,信誉好,规模最大。牧民在市场上购买砖茶时,只认“四川”牌茶叶,用手一摸“三条”,就会毫不犹豫地购买。“川”牌砖茶数百年来深入人心,畅销至今。1983年,“川”牌正式注册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青砖茶商标,使这家传说中的“川”牌商号有了合法的账户。

米砖茶的加工生产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俄国开埠汉口,西方资本渗透。俄罗斯商人根据西方人的饮用习惯,在羊楼洞开设茶馆,加工米砖茶。米砖茶是以红茶原料经过筛选加工而成,深受西方消费者和中国新疆少数民族的喜爱。俄罗斯商人从西方引进了当时先进的蒸汽机设备和技术,并用于砖茶生产。米砖茶上印有“牌坊”和“火车头”的图案,为米砖茶增添了艺术色彩。这两个图案一直沿用至今,也是赵李桥茶厂米砖茶的合法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