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制作表格)

古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以身体为媒介或载体,利用特定的肢体动作、有声语言、纹身、装饰、舞蹈等广告传播形式来达到目的。身体或肢体是最原始的广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漫长岁月中得以保存和延续。古代社会常用的肢体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模仿和手语。在使用语言之前,拟态和手语是向受众传递特定信息的最实际有效的方式。比如在打猎的过程中,一个人遇到一群野牛,马上跑到同部落的人能看到他的高地,用双手举起身体覆盖,够到头,然后慢慢放下,反复。这是动员所有堕落成员狩猎的信号。原始猎人喜欢在狩猎中互相合作。当猎人发现动物踪迹,需要隐藏时,他们用手语互相交换信息。那些姿势往往能显示出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双手举在空中,食指伸直,说他看到的野兽是一只扭曲的大角马,有一对大犄角;中指弯曲,其他四指伸展。大家都知道这是长颈鹿的发现。当鸵鸟被发现时,它会斜着举起手臂来象征它的长脖子。民族学研究证明,这种拟态和手语在古代社会随处存在,是原始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2.人体彩绘和纹身。在身体上涂上颜色或图形的装饰称为涂身,起源很早。铁铝尖晶石可用作颜料,经常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直到现代,很多有古老习俗的民族还是喜欢在自己身上画画。在中国的端午节,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都习惯在头上和手腕上画雄黄或画符号,把牙齿染成黑色可以说是一种绘画装饰。古籍中记载中国东南有一个“黑池国”:“日本之东,有四千裸国。裸国东南有黑池,乘船一年可达。”中国云南的傣族、基诺族、布朗族等民族,平时喜欢嚼槟榔、酸橙,长期嚼也能使牙齿变黑。

纹在人体皮肤上的装饰叫纹身,这个习俗起源很早。据古籍记载,我国古代江南的吴人、越人、楚人崇拜龙图腾:“文身刻画其身,为龙之形。当它们进入水中时,龙不能伤害它们。”中国大多数民族,包括汉族,在古代或现代都有纹身的习俗。黎族妇女从12岁到16岁开始纹身。有了爱人,就要在手上纹一个特别的记号,往往是爱人自己给的。在中国,云南的基诺族、布朗族、独龙族,台湾省的高山族同胞也有纹身的习俗。.....(有删节)由于文身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交往中,在原始人的群体活动中,具有很强的识别功能,因此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斗争、通婚过程中,也传递着特定的信息。随着原始群体的迁徙和活动,它们也在更广泛的土地上发挥作用,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可以传达生活和社会信息的原始广告媒介。

3.人体饰品。在人体上添加装饰品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北京周口店的穴居人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装饰品。其中有中空的动物牙齿、中空的海蚌壳、钻过的石珠、钻过的鹅卵石、钻过的鱼骨和有槽的骨管。他们用带子串在一起,穿在身上。人体饰品种类繁多,可分为发饰、头饰、耳饰、鼻饰、唇饰、颈饰、足饰等。人体饰品的搭配与人的发型、不同时代的发型密切相关。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通常将头发扎成椎形,或扎在额前或背后,逢年过节也常常开满鲜花。广西瑶族妇女的发型因地而异。他们的头上插着两截竹箭,长约两尺。头发分成两股,绑在箭头周围,用围巾遮住,形状像蝴蝶翅膀。还有人戴上竹箍,两端向上翘起,形似牛角,再用珠子和丝绵扎紧。在浙东的一些地方,畲族妇女的头饰是用竹筒制成的,长约三尺,外包红花呢,镶银边。竹筒正反面钉一枚银牌,挂白色珠子。根据不同的饰品,可以判断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特点,通过不同饰品的搭配组合,可以传达特定的思想或文化信息。在这里,人饰不仅反映了原始人的喜怒哀乐,还将这种生活和文化信息传播给族群的每一个成员,甚至传播给相邻或敌对的氏族群体。原有的广告传播功能也比较强大,有明显的广告“告知”功能。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不难看出,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岁月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用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的,特别是在一对人和一群人之间传递具有“告知”和“识别”功能的特定信息。肢体语言在这里成了最原始最重要的广告媒介。

二、转喻——广告信息传播的特定符号

原始人不仅用肢体语言传递信息,还依靠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物来实现广告信息的传递。这些自然物,一种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树木、岩石等,另一种是人类创造的,只是没有被有意识地用作广告媒介,而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被借用了,如图片、绳索等。这种转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具体转喻,一种是生活转喻。

1.特定转喻

(1)结绳子。打结是传递原始信息的常用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打结习俗在史书中有所描述。易经说:“在古代,打结统治,后来的圣人用它们来写行为。百官治,众民守。”《庄子》载:“前民被允许成为家庭...祝荣氏一家,傅一家,神农一家,到时候,民以用之。”《北史》也提到:“猎为业,简为俗,简为变,不为言,只为木雕结。”打结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广泛使用,历史悠久。记录约会日期时,台湾省高山族按天数打几个结,每晚解开一个结。西藏的巴罗人每隔一天用刀剪一个结,直到剪完最后一个结,就表示到期,结解开就表示约会日期。云南独龙族独自出行时,经常会在腰上系一根麻绳,每天打一个结,记录自己离开的天数。瑶族人发生纠纷时,往往会当着首领的面得到裁决。方法是,争议双方各持一根绳子,谁讲一个道理就打一个结直到最后,结多的一方胜诉。在阶级社会,绳结的传统也被商人继承,并在形状和用途上有所改变。在商店、旅馆、茶馆、商家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封面或招牌上,往往装饰着各种各样的装饰件,用绳子串起来,还绣着蓝宝石、彩色条纹织物、各种珠子或成排的耳朵。还有很多独特的封面,是用粗麻绳打结编织而成的。在这里,绳结成了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媒介。

(2)木雕。木雕是另一种象征语言。史书也有记载中国各地木雕的史实。比如《后汉书》“大人一叫,木雕就信了。”虽然没有正文,但是不敢违背。《岭外答》也说:“瑶人无字,献以木两板雕。人家捧一个留一个。”《云南腾越州志》也提到:“彝人有风俗,一切借贷用赊,一切约财期。我不认识字,只以木刻为符,各持对方一半,如约赏罚。”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为纪念而刻木的习俗演变为官员题字或名人商品的标记,即在出售的商品上加盖官员或名人的名字。如果再往前追溯,木雕甚至可以被视为商品商标和标记广告的来源。

(3)显示烟雾。中国春秋时期就有记载,军事警告是通过火和烟来传递的。秦始皇以后,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建一座烽火台,用干狼粪做燃料。点燃后,火焰和烟雾飙升,这可能会将紧急警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古诗词“平沙夕阳红大漠西,陇上繁星高高低低;“孤山几处看篝火,壮士待击鼓”这句话,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方式应用的真实写照。这种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的商业活动中也被使用。比如不同时期都有夜行队和商队“为号升火”的记载。

(4)鼓。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兼具视觉和听觉效果。作用于听觉的信息传递主要是借助音频通讯工具进行的,其中信号鼓最为常见。在中国,基诺族的牛皮木鼓也是在一根粗大的树的两端挖空,再绑上一张毛茸茸的牛皮,挂在树上,用木槌敲击。每到元旦,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5)竹数。我国的怒族在葬礼时用竹号传播信息,并吹奏不同号数的竹号向全村通报葬礼。竹号的数量根据死者的身份有增有减:未婚死者吹一个竹号,已婚者吹两个,老人和首领吹五六个。部落成员立即赶到死者家中,送鸡蛋致哀。进入阶级社会,随着商人的分化,商人走街串巷,创造了吹、拉、打等多种信息传播工具。例如,汉代的商人记录他们吹笛子和卖糖果。

(6)音响设备。我国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制编钟、骨灰盒,以及姜寨遗址出土的三孔骨灰盒,都具有制作音乐的功能。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声广告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物都有可能成为音频广告的媒介,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碗、灯、壶,与娱乐相关的笛子、钢琴、竖琴、鼓、锣等也成为广告信息传递的工具。很多商人为了广告的需要,还专门制作了显示行业特色的发声器具,比如小贩的拨浪鼓,理发师用的镊子叉,磨刀器用的铜铃。

特定转喻的广泛使用表明广告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借用一切可用的工具或物体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传递广告信息。媒体形式的丰富使得人类广告在更广的区域传播,传达更丰富的思想、文化和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