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古镇有吗?

现在开放的榆次古镇,是中国城市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自然融合,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整个古镇就像一颗珍珠,韵味悠长。其主要景点,榆次城隍庙、榆次县政府、文庙、冯明书院、西门瓮城、明清街、清虚亭、大成寺、传承园、东西园,巧妙地将自然、人文、历史、艺术融为一体,各种特色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星罗棋布其中,徜徉其中,反映着古老的思想、人民的灵魂、历史。城隍庙,古城中的名寺,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黄成寺庙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公布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古建筑之一。历经风雨,风韵依旧,雕梁画栋,五彩缤纷。其独特的艺术匠心和独特的建筑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神共治”的思想内涵。整个老城区集古城墙、古县衙、古寺庙、古街、古店铺、古宅等人文景观以及山、水、林、泉、瀑等自然风光于一体,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晋商文化、城市文化于一炉,充分展示了榆次深厚的文化底蕴。榆次老城,位于榆次城南,始建于隋开帝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以古建筑艺术为载体的中国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居住文化的绝佳聚集地。榆次古镇是中国典型的古城,既有县城的规模,又有富庶城市的特征。其气势恢宏,艺术精湛,功能齐全,在国内实属罕见。一、历史沿革中国的“城”始于黄帝的“建都、立城、分地于民”。“战国时有”的榆次城是由万宇的“禹州国”建立的,但它的建立被废除,它经常发生变化。现存的榆次老城位于汉老城西南,始建于隋文帝二年(582年)。刚建的时候是土城。这个城市是“星期五,三英尺高,四英尺宽,两英尺宽,宽和高,半深”。因为榆次是省会太原的南大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城池必须坚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县闫亮重修城墙,用砖石砌成一小部分城墙,用铁皮包裹城门,护城河外缘遍植柳树保护。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安达入侵榆次。当时的榆次县令李鹏和朝廷派来做榆次县令的榆次人寇天羽一起练功。经过几个月的修缮,土墙全部建成砖墙,墙基加宽十尺,达到五尺,墙高增加五尺,达到三尺五尺。城墙上有20个敌人平台,4个瞭望塔和65,438+06个警察商店。与此同时,护城河又被清理了一遍。这是榆次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修缮。自此,榆次城由土城变为砖城,可谓壁垒森严。榆次城四门,上层建筑。城东门叫迎西门,南门叫观澜门,西门叫戴芬门,北门叫王越门。榆次南关村位于榆次城南门外。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安达入侵榆次时,榆次城固若金汤,城内官民幸免于难,而靠近县城的南关却被贼兵血洗。贼兵掠夺十天,数千人停工,一半被烧被抢。于是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年(1542),知县主持修建了郭成为南关。贼兵掠夺十天,数千人停工,一半被烧被抢。于是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年(1542),知县主持修建了郭成为南关。郭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土城,东西两端与县城相连。“周杂高547尺,高10尺,宽10尺,宽2尺,池宽20尺,深十余尺。”为此,南门翁城被拆。而南关郭城地势低浅,故安达之攻不足以御敌,且有涉及大城池之嫌,一时为城关官民所顾虑。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县萧大亨打算用砖修南关郭城,但未能搬迁。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及其后,徐守谦、张鹤腾在萧大亨(当时的大同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固郭城,抬高土城,用砖修筑,达到了“一周六百五十三尺,高三尺,基宽二尺五尺,顶宽一尺八尺,设敌台十二座,比楼房还高”等目标。泳池外的柱子有五英尺高。”国城北的榆次城附近有南、东、西三个城门。城门上有警卫室。南门的牌匾是“万春”(民间称郭门),左边的牌匾是“左东”(民间称小东门),右边的牌匾是“Xi城”(民间称小西门)。这一年,由县城和郭城组成的榆次老城区基本定型。虽然修了很多次,但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到了20世纪末,作为老城区的象征,榆次老城区只保留了西门和南门的一小段城墙土。2002年5月,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中国榆次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遇刺古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榆次古城进行抢救性修复。范围北起小井巷,南至张家巷,东起于家牌楼街,止于西门,包括榆次老城区内南和南关城北,以及老城区西门和西门的一部分。2003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城隍庙、县衙、清虚亭、石楼、南、北、东大街及街道两侧店铺修复开放给游客。2004年9月,二期工程竣工,修复了文庙和冯明书院,改善了所有建筑设施。开放的榆次古镇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无数的官员、专家、学者、艺术家,惊叹于其精美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第六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在此举办,榆次成为首个举办国家级艺术节的县级市。二、结构布局榆次老城区位于小河和剑河形成的冲积平原上,呈几何方位。由北部的县城和南部的郭城两部分组成,又称母镇,以县城为母镇,郭城为子镇。结构上,母城与子城相连形成榆次城鲤鱼城,头南尾北,母城为鱼腹,子城为鱼头,南北街为鱼脊,东西门为鱼侧鳍,南关正中的清虚亭为背鳍。民间传说,清虚亭地下中央有一口井,秘密通向大海,鲤鱼卧其上,久有气息。城市的布局以城楼所在地为中心,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城市主干道。东边叫东街,直通东门。城隍庙和县政府就在这条街的北面,是榆次老城的政治中心。西边叫龙王庙街,但不经过西门。通往西门的街叫西门街,南距龙王庙街约50米。文庙和冯明书院坐落在这两个街区,形成了榆次古镇的文化教育中心。北是北街,直通北门;南面是南大街,直通南门。出了南门就到了南关,郭城。郭城的标志性建筑叫清虚亭。以清虚亭为中心,郭城内有葛北、葛南、葛东、葛西街四条主干道,其中葛北街直通县城南门,与南街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北街、南街、葛北街共同构成榆次老城的商业街,即老城的商业中心。清虚阁是一座融佛教和道教为一体的宗教建筑。出了清虚阁广场东门,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大成寺。榆次老城的街巷很多,这些街巷里建了大量的房子。《榆次旧县志》榆次城的区域划分始于元四年(1344),时任榆次知府的刘雍将城、南关划分为十三坊。柳永划分的十三个广场名称分别是宣化广场、善政广场、育贤广场、淑敏广场、咸宁广场、洋河广场、仙桂广场、登势广场、仙溪广场、普润广场、德惠广场、礼士广场、银根广场。当时十三个广场的位置在县志中有简要记载:宣化广场在县衙(县衙)前,玉贤广场在儒学(文庙)前,银根广场在北门街,洋河广场在南门街,善政广场在县衙(县衙)西,蜀民广场在县衙(县衙)东,咸宁广场在东门街,仙桂广场在胡夫街。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安达入侵时,榆次城内有十六家警店,城内居民也分为十六家,与城内十六家警店一一对应,军民合一,* * *御敌。它把城市分成九个店铺,南关五个店铺,大东关一个店铺,小东关一个店铺。市内九店分别是:西北二店、北方一店、西部一店、东南一店、西南一店、东部一店、东北一店和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店。南关的五家店铺分别是:关城西一家,关城东一家,关城东北一家,关城西南和关城东南一家。民国八年(1919)将市区和郊区三管(南关、大东关、小东关)划分为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关、大东关、小东关七个区,简称四街三关。其中,北关的官西街属于西街,东关的官西街路属于北街,西北的翁城至大同路,南的南街和北的西街,市内南街和北街分为四街,东街从府街口路到小井口,北街从小井口到北城,西街从北城到西门口,南街从西门口到南街,小西关属于南街。由于人口分布不均衡,县政府和文庙及困难周边地区成为人流密集区。因此,榆次老城区最具特色的民居位于胡夫街、东街以南、南街以东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