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恒安的升任副将

道光皇帝在用人之际,曾下旨让各督抚举荐手下将领作为预备人才,并提出了“素行实在,体面娇,明纪律,并能与士卒同甘苦,兵民悦服”的要求。泉州营普督军上奏折举荐了吕恒安,他说:“长福营参将吕恒安为守兼优,表里如一,劳怨不辞,力图振作,能与士卒同甘苦。” “预备将才之最佳人选,臣会经面商闽浙总督,意见相同……”

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吕恒安卸去了参将职责,闽浙督标中军刘韵珂制军准备把他留到营中做副将。由于吕恒安久未见到年事已高的父亲,愿意回家探亲,但是由于军情紧张而没有回成,就在营中熟悉副将事务。第二年春节刚过,他就接到了父亲以在春节前去世的消息,他非常悲痛。“自己戎马半生,无所建树,双亲过世都没有能亲到灵前……”竟然日夜痛哭,多次昏死过去,一连几天都没有进食。

军士们深为吕恒安的孝心所感动,刘制军对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下决心起用忠孝仁义都很突出的吕恒安。他接连上奏皇上催促,请求皇上下旨准升吕恒按为闽浙督标中军副将。以武攀风为首的几员副将联名上奏保举,他们在奏折中说:“吕恒安公正严明,谋勇兼备,堪以重用。”兵部以吕恒安有丧在身和以武职人员引见不合适为由,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命令吕恒安返回长福营。兵部认为,吕恒安所有作为应是文职,而闽浙督标中军副将一职应该由武将担任。

闽浙督抚听到这些情况,就找到闽浙督制军商议,他们又联名上书,说明了闽浙督事务向来是军方和地方的精诚合作,吕恒安所处理的地方事务正好显示了他在军事和政务两方面均有过人之才。“非秉公持正,结实可靠而兼有才略胆识者不能称职,况闽浙为海疆重地,夷人在南台互市,逼近省垣,厥任尤属非轻……”

兵部派人到营中考察,称“访查舆论咸称其体面诚实,练达有为,各营将弁无不贴服,应予委署任”“整顿营武,训练兵丁,在在皆实心从事”,“据实直言,从无推阿,亦不偏执,在武职中洵为不可多得之才。若退回,合无皇上逾格鸿慈。”兵部得到这些事实,就收回了成命,如实将吕恒安的情况上奏皇上,皇上下旨批准吕恒安升任闽浙督标中军副将。并恩准回乡服孝,待期满后再到兵部报到。

吕恒安升任副将后,一开始就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闽浙督标中军军营里,炮台的修筑,战船的建造以及各营的军械、弹药都有他一手操办,有时军事花费要达到几十万两银子,闽浙制军都教给吕恒安办理,并且让他根据需要,随时可以调遣需要的人才。吕恒安和他的下属廉洁奉公,勤于职守,从来不拖延工期,赢得了上级官员得好评。闽浙督军政两界的大员联名上奏,对他的勤奋以示奖励。但他拒绝接受奖励,他说:“这些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哪里是我这个督办者一个人的功劳,怎敢劳两位大人把这些区区小事写成奏章?实在太惭愧了,请不要这样。要奖励的是那些工匠们呀。”众人都为吕将军的大义所感动,纷纷称赞他,赞誉他为“大树将军”,由此可见吕将军的人格力量。

从前福建征兵的时候,水陆七十二营都留有机动数额,军械和军费无论多少都由地方官吏捐办。这样,就给了一些不法之徒营私舞弊的机会。他们多报士兵名额,把多出来的军粮军饷中饱私囊,据为己有,每个办事的人员从中得到几百两的银子。吕将军得知这些情况后,严厉斥责了军中负责征兵的人,“你们占有这些不义之财,良心何在?”他们竟对将军说,不领也是白不领,我们不要,他们也不会不要。吕将军大为恼怒,“居官而受制于奸尻,非夫也!”下令审查前任账目,查处了那些贪官污吏,追回十几万两银子,把他们绳之以法。既整顿了吏制,又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月,闽浙督刘制军遵旨上奏,称“吕恒安正直干练、谋勇兼优,保举堪胜陆路总兵”,把吕恒安保举到兵部,先行备案记名。第二年七月,刘制军再奏,“晓畅营务,堪胜总兵”,“正直廉明,谋勇兼优,足备千城之选”,终于引起了兵部的重视。然而正当兵部准备引见吕恒安的时候,刘制军却又舍不得他了。他上奏说,吕恒安所管理的各项工程,都只有他才能处理的好。眼下这些工程正是最吃紧的时候,不能轻易再教给他人,“且臣于明岁开篆后,即当赴浙阅伍,尤须该员在省督率稽查,方免贻误。仰恳圣恩俯念该员经办各工均关紧要,准令暂缓交卸。”(见《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176页)一直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三月,台湾总兵刘韵珂告病简放时,皇上才下诏:

“旨 吕恒安 补授 福建台湾镇总兵”

道光皇帝出于军情的紧急和对吕将军的信任,特别批示,新任总兵吕恒安不必来京请训。

这年六月,吕将军交卸了闽浙督标中军副将的事务。临行前,他的同事好友知道他为任清廉,没有什么财宝,纷纷拿出一些财物相馈赠。吕将军一一谢绝了。他说:“我确实没有什么值钱得东西,但还能够吃得上饭,用不上这些身外之物,多谢大家的厚谊。”

赴台上任的日期渐渐临近了,不巧的是,这个时候,他的手脚开始麻木,治疗了两个多月才见好转。他立即命令儿子鹤麟和侄儿庆麟准备起程。

道光二十八年(1846)八月,吕恒安从泉州甘江口海港开始东渡,于九月初七到达台湾鹿港口。从此离开了大陆,离别了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