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社区属于哪里?
村落的由来明朝永乐年间,张从山西晓云迁居至此定居。后来杜从山西小云南迁到即墨县白庙社区,后又迁到这里。明永乐年间,刘从山西晓云迁至海东社区,并定居在会址社区。现居西灰场自然社区的刘,与刘家窝子自然社区的刘是一家。清朝道光年间迁入,其他姓氏陆续迁入。早年社区居民用牡蛎皮烧骨灰作建筑用途,故名“灰厂”,后逐渐演变为“会场”二字。
行政人口
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东北,东临大海,东北有小蓬莱山,南有王哥庄社区和王山口社区,西有纱帽山,西北有普利社区,整个社区呈半岛状。由东会场、西会场、石门沟、刘家窝子、北嘴子五个自然群落组成。2004年,社区有568户1532人。有杜、张、刘、朱、王、姜、刘、梁等姓氏。其中杜姓占总人口的60%,张姓和刘姓占总人口的35%。
场馆社区全景
纱帽山,三面环海,是一个半岛,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半岛上有南北两座山峰。北峰海拔84米,称为“小蓬莱”,南峰海拔51米,称为望海楼。传说八仙去过“小蓬莱”。明朝万历年间,即墨龚升周汝进在小蓬莱山前的平地上修建了夏紫亭和十方。什邡大门正面额头刻有“小蓬莱”字样,背面面额刻有“望海天”字样。两边的石柱上刻着李白的诗句:“我常去东海吃夏紫”,所以亭名为“夏紫亭”。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山东巡抚姬旭游崂山,见海市蜃楼,写崂山日出,崂山路观海。小蓬莱山有许多景观石,如老人石、自然碑、祖洞、孙关石,是一个观光的好地方。小区前面是天然渔港,湾口朝南,沙底平坦,可以停靠渔船。埔里和王山口社区的渔船都停在这里。小区依山傍海,空气清新。站在新颖别致的楼上的人,可以远眺北面的青山,南面的碧海。
在小区东南潮间带低潮带的沙泥中,生长着崂山著名的海宝——文蛤西西弗斯。它属于软体动物,瓣鳃纲,蛤蚧科。它的肉鲜美无比。被视为当地名菜,药用价值很高,其肉、壳均可入药。从这个群落生长在长门多岩石海域的三疣梭子蟹被称为“梭子蟹场”。由于该海域富含营养物质和海洋浮游生物,“场内梭子蟹”具有体壮、色泽鲜艳、味道鲜美的特点。2002年7月,“会场梭子蟹”被国家商标局注册。
经济地位社区经济最初是农业和渔业的结合,包括海钓和海带养殖。农业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工业和副业包括水貂饲养、地毯加工和塑料加工。目前海上捕鱼、养殖、种茶是主要方式。虾塘100亩,海参30亩,滩涂贝类养殖60亩,茶叶80亩。社区引进外资“天台饮乐”项目,打造集印刷、山菜加工、海鲜加工为一体的企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2004年,社区经济总收入91万元,人均收入5502元。
社会事业社团有演戏的传统。1963歌剧《逼上梁山》由本人自编自演,先后演出歌剧剧目30余部,其中《血海深仇》和《逼上梁山》两部剧的剧本至今仍被青岛群众艺术馆收藏。投资建设渔业旅游两用码头和平塘,将王晓水库水引入社区,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自来水。建成了2000米长、18米宽的进社区道路,建成了设施完善的社区幼儿园,被评为市一流幼儿园。
电话:86-0532-87841727
小区附近有二月二生态观光农场、崂山风景区、青岛华东百利酒厂、崂山上清宫、青岛石老人观光园等旅游景点,有王哥庄大馒头、王哥庄豆腐、崂山绿茶、北寨樱桃、崂山茶等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