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小米三大生态系统分析
阿里系、腾讯系、小米系是中国商业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典型案例。但从规模和潜力来看,还需要增加头条系、华为系等部门。因为市场规模足够大,中国可以容纳这些足够规模的单一商业生态系统。
回到正题,说到商业生态,我们需要看表面,分析更深层次的一面。什么是生态?当我们观察自然时,无论多大的生态系统,它都必须有一个自我循环系统,以确保生态的稳定和增长。在这个题目的三个体系中,其实小米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业生态,因为构建小米生态的土壤并不肥沃,容易被颠覆。再者,健康生态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是独立的,又相互影响,它们的重要性是相对均等的。以这个标准来看,小米还没有构建自己的生态。目前只有阿里和腾讯构建了相对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
1,阿里生态:
阿里是做电商起家的,所以丰富和拓展电商的消费场景对阿里来说更重要,也一直是阿里的重要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边界。
与电子商务有天然联系的支付、服务器、物流等子业务也可以发展。换句话说,因为阿里天生就有做B端的能力,所以像钉钉、阿里云这样的重量级或次重量级业务都可以在阿里发展。
可能有人会问:微信的用户数明显高于淘宝,为什么腾讯不行?有人认为今年春晚百度没有宕机,所以断定百度的技术一定比阿里高。不考虑百度和阿里的技术能力,电商交易环境的复杂程度一定高于百度和微信,这是毋庸置疑的。12306为什么最终选择阿里的技术方案,也是对阿里技术能力的肯定。
还有就是物流。只有阿里有能力成立菜鸟网络,因为物流靠电商生存,JD.COM的规模也能做到。但阿里的部门涉及的业务个人更多,物流订单更大。所以,对于物流行业来说,谁能带来生意,谁就是老大。此外,JD.COM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与之竞争。
所以我们总结阿里生态的循环:电商-支付-物流-服务器(云服务)-垂直业务(外卖、票务、OA等。)-线下智能消费场景。
但我们发现,阿里的业务是关联度最高的,这种能力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阿里很难在跨界业务上有所突破,而腾讯可以不断将业务拓展到阿里的范围内,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
2.腾讯生态
(注:第二张图有点老,但可以用来说明腾讯的生态系统。)
到现在我一直认为腾讯联动的行业和规模都比阿里大。你可能关注了腾讯最近的财报,感觉腾讯在走下坡路。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阿里和腾讯两种不同的投资理念:阿里倾向于整合,而腾讯倾向于关联。结果阿里越做越大,而腾讯感觉变化不大。
不过腾讯的产业基础可能比阿里好。腾讯的基础是社交,To C的生态是建立在社交基础上的。这样的商业体系链接了更大的群体,但也容易局限于特定的国情和环境。就像微信或者腾讯其他业务,出海并不理想,最成功的可能是游戏业务。但这不能忽视腾讯体系的吸金能力。当我们深入到腾讯的生态中,会发现腾讯生态中的所有因素都是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的。基于微信,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为美团、JD.COM等系统内的公司获取流量。但无论是社交业务、电商业务、游戏业务等。,它可以自我造血。更重要的是,掌握了C端庞大的用户规模,无疑会大大提升拓展边界的能力。我们看腾讯成长过程中两次重要的商战:1和360竞争;2.和头条系的竞争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能力业务,保证腾讯的生态基础设施不会被破坏,但事实是这个领域也容易受到挑战。
腾讯生态掌控的资源决定了他可以四处出击,获得一定的战果。比如:内容生态(阅文集团、腾讯音乐等。),支付领域(其实只有微信这样的产品才能在支付领域给阿里当头一棒)。
这样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款腾讯开发的优秀产品,微信也开发了企业版,但是好像用的人不多,体验确实不太友好,但是奇怪的是,也不能这么说。甚至腾讯云产品。
我一直在想,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赋能个人,个人变得越来越强。如果有一天,每个个体都可以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小型个体事业部,那么阿里生态的实力会超过腾讯生态吗?这个答案,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看到这种可能性。
3.小米生态
为什么我前面说小米的生态不完善,因为小米的生态非常依赖手机业务。它更像是一个中央控制系统,以手机为中心,延伸其他业务。看起来规模和种类也很大,但是一个公司或者品牌一旦突破了手机的核心业务,小米的生态是不是很容易出问题?
在最近的发布会上,华为也宣布开始生态布局,OPPO等厂商也在跟进。可以预见,这种类型的生态竞争将更加激烈。小米或者华为这种更接近物联网的系统,通过互联网与各个智能设备形成链接,形成一定的网络,比如家庭网络、健康网络等。,然后在后台生成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完成对消费者具体行为的追踪。这个想象中的场景可能更接近小米的生态,但消费者能否形成习惯,产生依赖,现阶段还是个问号。如果这个成立,那么小米生态就是合理的,成立的。否则很难下结论。
我发现写到这里突然写了很多。这里先描述一下。如果家人的意见有什么不妥,请留言交流。谢谢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