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要牺牲30万人拿下柏林?你真的了解真相吗?
第一,兵临城下的军事优势
从1941的战争开始,纳粹德国以三支军队向东欧发起进攻,“闪电战”接连获胜。苏联左右逢源,日军频频“被娇子包围”。西领地全军屡遭围攻,形势岌岌可危。1942年,苏联开始稳定局势,双方攻防战,战局此起彼伏,互不相让。到1943,随着国防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溃败,经过惨烈的阵地战和消耗战,苏军开始逐步反攻,扭转了战局和斗争方向。1944年,苏军一路向西,如入无人之境。对德军的一系列硬碰硬的进攻势不可挡,钢铁洪流所到之处都插上了红旗。进入1945,战争的天平已经完全倒向苏联。4月,苏军渡过奥得河,来到纳粹首都柏林,这场战争的最后一个战场。
当时的德国已经是奄奄一息的野兽,但纳粹元首还在总理府的地堡里战斗,幻想着腓特烈大帝“奇迹般的复出”发生在七年战争期间。但是,天道不是轮回。
远在柏林以西100公里的易北河,英美联军似乎已经开始犹豫观望。对于英美来说,这次欧战并没有对大陆造成太大的影响,离国家的生死也很远。所以两国既没有足够的政治和军事理由,也没有意愿花费更多的资源、人力、物力继续打下去。此时此刻,盟军刚刚打完鲁尔战役,实际上还没有做好进攻的充分准备。尽管艾森豪威尔一再强调盟军随时可以进攻柏林,但实际上,直到4月中旬,盟军才大规模逼近易北河。所以英美无意也无力攻打柏林。相反,两国都放弃了努力,乐见“两个大国竞相”获利。这是苏联进攻柏林的客观军事条件。
第二,全球霸权的政治考量
其实早在1944年,英美诺曼底登陆后,因为雅尔塔会议,本来可以先于苏联进攻柏林的美国也因为苏联的一再要求而暂停了进攻,把进攻柏林的任务交给了苏联。在长达四年的战争过程中,有大国之间的长期博弈,也有盟国之间的斗争。当战争进行到1945,法西斯阵营的建筑就要倒塌,各国都开始思考如何占领更多的战后成果。显然,谁攻占柏林,谁就在战后利益分享时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筹码!
如果不打,不能迅速结束战争,有落后于盟军的风险,对你的战后利益影响很大。此刻盟友正逐渐变成对手。当丘吉尔计划阻止苏军西进,计划控制更具影响力的欧洲领土时,进攻柏林,继续西进成为苏联的必然选择。迅速而彻底的胜利是必要的。对于苏联来说,如果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任由英美占领柏林,德国将来必然会回归西方阵营,与欧美共同对抗苏联。所以苏联抢打进攻柏林的大旗,是基于政治现实和国家战略目标。
同时也要想到,当舞台谢幕,当这一必然被后人永远铭记的历史进程即将结束的时候,作为主角的我们绝不能缺席。征服柏林是整个苏联国家和人民在战争期间的坚定意志。曾经猝不及防的敌国,现在可以直捣黄龙,一举消灭首都,这是苏军要争取的道路。
苏德战争对苏联来说可谓“奇耻大辱”。自战争开始以来,苏联全体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例如近3000万军民伤亡,无法弥补的巨大经济损失,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中断,无数城市家庭和家园的毁灭。这些都让苏联军民渴望复仇,进攻占领柏林就是一个绝佳的复仇方式。攻克柏林是苏联国家塑造伟大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也是激励全体军民、团结国家、告慰英雄的重要手段。想想看,谁能忘记国会大厦插红旗的那一幕?
第三,名人对荣誉的永恒渴望
另外,攻克柏林绝对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让世人清楚的至高荣誉。攻克柏林是苏联对世界的警告和宣示,是对强大国力和极高国际地位的明示。苏联推翻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法西斯国家,打败了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足以向世界和历史证明,苏联是伟大而神圣的,是强大而不可战胜的。为了彻底证明苏联的伟大和对二战及全人类的贡献,为了威慑英美,斯大林决定用鲜血换取苏联应有的国际威望和历史地位。
结果,一切都按照预定的“剧本”上演了。4月6日,1945,向柏林的第一声炮响。25日,柏林被围;27日,苏军攻入柏林中心区;29日,他们攻占了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5月2日,柏林卫戍司令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战役就此结束。
柏林如同瓦格纳的《诸神的黄昏》中的灵魂殿堂,全军覆没,中欧大帝国从此陨落。在东方,一股强大的力量已经崛起,新一轮的征服正在进行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图形描述与数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