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园区拓展:与南安市合作开发官桥园区各项工作全面铺开,人员正式入驻。园区详细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审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框架协议、资金筹措、投资选择等方面进展顺利,起步区土方平整工程已正式开工。汽车基地完成一期征地1217亩,基本完成水电、通信、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连接汽车基地的泉三高速辅路建设。徐新华汽车、西湖汽车、瑞驰汽车电子等三大项目已经投产,进入发挥效益阶段。成功接受八闽整车生产资质,为泉州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营,邓禄普飞机轮胎、金鹰印刷等8个优质项目相继入驻。

产业结构: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6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7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6家,其中税收超亿元企业3家;区内5家企业已在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深圳、上海等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6家企业完成股改,其中2家企业已向中国证监会上报IPO申请材料,1家企业向福建证监局申请辅导备案;改制储备企业11;2011年,全区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工业产值236.74亿元,增长24.3%,税收8.33亿元,增长26.6%。中国驰名商标5件,中国名牌产品4件,国家免检产品9件,国家出口免检产品2件,福建省著名商标32件,福建省名牌产品30件。2011年,市级以上品牌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6%。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集群占工业总产值的16.7%,东南医药物流、汽车工贸企业等第三产业占税收总额的20.45%。

创新能力:2011年,全区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419亿,占工业总产值的35.8%。国家火炬计划项目9个,国家863计划1个,国家973计划1个,国家产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产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6个。作为主要起草单位,企业参与了12国家和行业标准。

创业环境:初步形成了以300多家商场、酒店、汽车商业走廊为主体的商业街;建成奥林匹克花园、锦绣江南等6个高档商住小区和实验学校、国际体育城等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和规范了一批民办幼儿园和医疗机构,形成了以综合医院、门诊部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网络;完善了仙公山公园、美泰公园等7处公共休闲场所;绿化工程、夜景工程扎实推进,环境品位不断提升。

机构精简: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区直属机关只有8个职能部门,6个区属国企,7个市直单位,机关只有39名公务员。完善服务型政府管理体系,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完善“一窗办理”服务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从审批、建设、投产到产中、产后的全流程、立体化优质服务。“十二五”期间,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效应,围绕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目标,大力实施园区功能再造工程,推进扩容提质和产业升级,努力打造镇业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