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提示

抗震知识

第一,地震是所有灾害之首。

破坏性地震会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特别是强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目前全球每年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为8000-10000人,平均每次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据联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已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8%。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所有灾难之首。

如果大地震发生在荒芜的地方,不会造成伤害。如果发生在城市或农村,会造成房屋倒塌,甚至建筑物和重要工程“被毁,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1976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内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一片废墟,伤亡数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5438。1995 65438+10月17日本地震造成543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第二,为什么中国的地震灾害特别严重?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成灾率高,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震级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可多达数倍。此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较差。建国后的前20年,大部分建筑和工程都不考虑抗震设防。此外,城市生命线管道纵横交错,埋设不合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得中国大部分城镇易受地震影响,存在潜在隐患。广大农村多为土石结构,抗震能力更差。据估计,如果地震发生在中国的工业城市和人口密集区,8、7级和5、6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数百亿、数十亿和数亿元人民币。

三、地震预报的现状

地震预测,特别是地震短临预测,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个难题,也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今天,人们对地震预测成功的期望远远高于实际预测水平。从1966年邢台地震开始,中国的地震预报已经走过了近30年。经过地震科学家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几个发达国家一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预测结果在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国家规划和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对地震的中短期预测仍然是,有些类型的地震可以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但大多数复杂的地震都不能准确预测。这就是地震预报的现状。

地震发生在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下的地壳中。目前人类最大钻探深度只有12公里以内,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度。我们只能通过在地壳表面布置一些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地球形变场等观测手段来间接推断或反演地壳内部的变化。由于地表观测,不可避免地夹杂着气候、水文、人为等非地震因素造成的“噪音”,干扰来自地球内部微弱的有价值信息。同时,7级以上地震在全球平均每年只发生十几次,而且大多发生在没有前兆观测网的海沟或人烟稀少的地区,使人们失去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强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数百年甚至更久,使得人们从事地震预报的实践机会很少,很难了解和总结规律性。此外,地震短临预报会在短时间内引起人们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发布地震预报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这进一步增加了地震预报的难度。

鉴于上述情况,我国的地震预报研究仍处于经验探索阶段。

中国地震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长期预测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同时,时间尺度约为10年的震情估计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破坏性地震几个月到几年的中期地震预报准确率占30-40%;很难在几个小时甚至几个月内准确预测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只有当某些类型的地震有规律地发生时,如大震前的小震,临震前出现大量微观和宏观前兆异常,才能做出不同程度的短临预报;我国震后趋势预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一些地震多发国家得到了实践,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好评。

总之,目前我国中长期预报水平略高,短临预报水平较低。相信随着地震科学及相关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将不断提高,人类终将克服地震短临预报的困难。

第四,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法

目前人类还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还远没有达到准确预测地震的水平。但是,人类在地震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要坚决执行中国的习俗?quot预防为主,走综合防御之路”,走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抗震救灾和重建的综合防御之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1)地震监测和预报

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作出地震短临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最经济的方法,也是世界各国地震学家都在努力和争取的目标。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作出中期、准确的短临预报,使地震灾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引导群众及时撤离房屋,减少了数万人的伤亡和4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1988国务院批准的《发布地震预报条例》明确规定,地震预报应当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适时向社会发布,并同时向国务院报告。在已经发布地震中期预报的地区,无论是否发布地震短期或临震预报,如果发现明显的临震异常,情况紧急,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在48小时内发布临震警报,同时向上级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无权以任何形式承担和发布涉及其他国家的地震预报。从非正规渠道获得的地震预报消息违反上述规定,属于误传或造谣。不要盲目相信谣言或轻易采取不必要的行动。

(2)地震灾害预防

防震减灾包括防震减灾立法、制定规划、建筑物抗震设防和加固、社会保险、防震减灾科普等,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

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和倒塌,以及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保证各类建筑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之一。首先,要在区域和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做好土地开发规划和重要工程建设,使城镇和工程建设避开容易发生地震灾害的不利地区,选择安全有利的场地,明确规定重大工程和其他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其次,新建工程和建筑应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和设防,特别是核电站、水库大坝、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等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同时,要做好震害预测,对不符合抗震要求、需要长期使用的建筑物,要采取加固措施。城市生命线网络可以维持城市的正常功能,也可以让一个城市遭受灾难,容不得半点马虎。

1994年,国务院提出未来10年我国防震减灾目标:“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抵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抗震设防和加固是抵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应尽量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3)地震应急响应

地震灾害救援的实践表明,有无地震应急预案,后果差别很大。比如唐山7.8级地震前,没有应急预案和救灾预案,地方政府无力指挥如此巨大灾害的救灾工作。通讯网络的破坏使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达6个小时,紧急出动的数万解放军官兵被桥梁断墩冲毁的滦河阻断,使灾区失去了最宝贵的救援时间,大大增加了灾民的伤亡。相反,1992 10甘肃天祝-景泰发生6.2级地震。由于地震前有应急预案,并组织了演练,指挥员在地震发生后5分钟就到达了自己的岗位,并迅速带领各行各业的人员和物资赶往灾区。省慰问组工作组前往震区时,伤员已得到救治,灾民已得到妥善安置。

国务院发布1995号172号令,发布《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使我国地震应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了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完善地方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有了预案,无论发生什么突发灾害,你心里都会有底,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从而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

地震救援和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采取“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法。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保质保量地搞好家园重建工作。

五、如何做好防震自救工作?

我省闽南地区长期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了人们的抗灾能力。1994年9月6日东山海外发生7.3级地震时,虽然震感强烈,建筑物受损,但大多数人都能从容应对,减少了人员伤亡。相反,我省一些地方被地震谣言盲目动摇,造成无震无灾的局面;但10月26日龙岩连城发生的4.7级地震,1992,165438,造成290多人受伤,原因是缺乏防震知识,减震不当。平时多一点防震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减少地震时的伤亡和损失。学校要利用视频配合教育,做好学校防震预案,举行防震自救演习,明确疏散路线,做好防震场所和应急物品存放地点的预先安排,让师生学会自救互救,做到居安思危。

(一)冷静应对突发地震

1.室内急救

俗话说“小地震不用跑,大地震不能跑。”当地震发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至关重要。只有当你冷静的时候,才有可能利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来判断地震的震级和距离。近震往往从上下颠簸开始,然后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的感觉,主要是左右晃动,地声脆,震动小。一般不需要躲避地震和远震,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震害比较轻,不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万一发生毁灭性地震,你跳楼逃跑了怎么办?事实表明,这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的强震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对于站立行走困难的人。如果门窗变形,打不开,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有些人慌了,等不及了。他们用手砸碎玻璃,摔坏了手。另外,如果楼很高,有可能跳楼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落地,也有可能被掉下来的东西砸死或摔伤。

根据唐山地震的调查结果,跳楼或逃离造成的伤亡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窒息死亡、跳楼或逃离、藏身地点不当、返回危房、抢救或护理不当等)中居第三位。).毕竟地震中钢筋混凝土建筑最终倒塌的情况很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强烈余震造成的。因为钢筋混凝土建筑,除了有行走的刚性外,还有相当的韧性。这就是为什么一次主震通常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摧毁混凝土建筑的原因。所以地震时暂时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角落里比较安全。此外,还可以转移到厨房、卫生间等承重墙较多、房间较小的地方进行临时避难。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刚度大,再加上一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更好。室内避震无论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比如靠近门窗的地方。避开主震后,要迅速撤离到室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软物保护头部。万一楼房倒塌,也会造成一部分人员伤亡就近逃生,但伤亡人数肯定远远低于盲目逃生时挤在门口造成的伤亡。原因是大楼倒塌时总会有一些死角或缝隙,而这个?quot生活空间更容易形成于坚固的家具和小跨度的房间。所以相对来说,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降到最低。

如果是在公共场所学习、休息,比如电影院、高层建筑的宿舍,感觉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免靠近玻璃窗。最好在头上垫一床被子、一个挎包或一个枕头,选择高空坠物和倒塌物体少的地方,蹲伏在一排椅子、书桌或坚固的家具下,等待地震平息,然后有序撤离到空旷的地方。如果房屋受损,会造成危房。疏散时最好不要使用电梯,以免因停电或其他意外而卡在电梯里。

在1970中国通海地震救援过程中,发现死者多在家门口附近,说明地震时人在逃离,被倒塌的房屋掩埋,未能到达安全地点,无法自行挣扎出来,其他地震案例也基本如此。当然,如果地震发生在大门或窗户附近,屋外没有高层建筑倒塌或危房的危险,还是应该立即跑出屋外。唐山地震时,一些位于门窗附近并迅速及时逃离建筑物的人获得了成功。例如,地震时,一名铁路移线间的工人正在他的车间休息,离门口只有2-3米远。地动山摇,他立刻逃跑,到了门口,站都站不住了。他艰难地爬到5米外的轨道上。当他回头看时,他的车间已经坍塌成一片废墟。我很高兴他没有受伤。这种因地制宜从室内逃到室外的应急方法,与人们提倡的就近躲避原则并不矛盾。因为急诊本身就是针对男性的;一些来不及跑出家门的人,而这些人是地震中可能伤亡的主要目标。

天津有个干部介绍了唐山大地震后他家因地制宜避震的经历,很发人深省。地震当晚,他因公入住天津西郊一粮库的平房,睡姿正对着门。地震时,他迅速跑到屋外。虽然屋顶塌了,但他安然无恙。而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市中心的家中,地震时被突然的剧烈震动吓到,不敢跑出屋外,急忙躲在家具附近。据现场分析,如果当时他们也往外逃,十有八九会被附近楼房的砖头砸死。当干部的家人聚在一起时,他感慨万千。他说:“我跑出家门,捡了一条命。他们母女没有跑出去,躲过了危险,否则我们很可能永远不会见面!”这个例子形象地警示我们,室内减震、飞行或躲藏都需要因地制宜。

2.室外紧急情况

如果地震时你在户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幸运的事情。不要冒着地动山摇的风险在室内拿东西或救人。据统计,在地震发生后的十秒到一分钟内,人进入建筑物内最容易受伤。例如,在江苏杨修1979地震中,80%的重伤者和90%的死者都是在刚逃到门口或正要进门时被砸伤或碾压所致。地震危机发生后(约一分钟)努力营救自己的家人、邻居、同学。这时,即使他们被埋在废墟下,你仍然可以把他们从危险中解救出来。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的玻璃碎片和建筑外侧的混凝土碎片会飞下来。在店铺密集的闹市区,坠物种类繁多,如广告招牌、马口铁、霓虹红灯架等。,对人体构成极大威胁。居民区的防护墙、石墙、土墙经常开裂倒塌,屋顶的瓦片也会飞掉,烟囱可能会塌到腰部。这些情况要充分估计。如果走在街上遇到地震,最好在头上套一个皮包或者身边的软物,没事的时候也可以用手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防身准备。你要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围栏、窄巷等。,并跑到相对开阔空旷的区域躲避。如果地震时你在山坡上或悬崖下,此时要注意山体滑坡和滚石。千万不要跟着滚石下山,要沿着与滚石流向垂直的方向跑。如果来不及,也可以找山坡上升,暂时躲在后面。如果地震时在有有毒气体的化工厂,要跑到污染源的上风处。如果伤者氯气中毒,此时不要进行人工呼吸。

地震期间,有相当多的户外事故。桥梁可能倒塌,城市人行桥和高层建筑可能倒塌,地基可能下沉,油库可能起火,水库可能决堤,河流、湖泊和海水可能淹没房屋。每一次地震都伴随着无尽的次生灾害。所以大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

(2)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救互救

强震往往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唐山地震时,唐山市约80%的人被埋在废墟中,大部分人通过自救互救活动脱险。1983 11.7山东菏泽5.9级地震,多处房屋倒塌,2万多人被埋在废墟中。灾区人民迅速展开自救互救活动。结果94%以上的被埋群众和大牲畜在2小时内获救,经及时救治,存活率达99.2%。

1.请随便

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即使没有受伤,也可能被浓烟窒息,所以你要用手、衣服或袖子捂住口鼻,以免发生意外。此外,还要尽量解放手脚,用手和其他可活动的部位来去除各种压在身上的物体。用砖、木头等。要支撑可能倒塌的重物,尽量扩大“安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呼吸。在环境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逃离危险。如果床、窗户、椅子等旁边还有空间。,可以爬到它下面,也可以在背上蹭。倒着走的时候要脱下外套,用皮带扣把皮带解开,以免中途被障碍物卡住,最好转移到有光线有空气的地方。当几个人被压在一起,周围容易坍塌时,要有一个人先出来,到达安全地带后,再一个一个逃生。如果周围比较稳定,最有可能像排队一样一起出来。还有一种方法是,先逃跑的人向等待逃跑的人扔一根打结的绳子或表面粗糙容易抓住的皮带,等他绑在身上后迅速将他拉出危险。

在无力脱险自救的时候,要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坚持的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性就越大。1985墨西哥地震一周后,在一家医院的废墟中挖出了40多个婴儿。这可能有很多原因,但适应新环境,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和恐慌,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是有意义的。

在地震中,被埋期间,要尽量寻找替代食物。常言道,我们渴望食物。这个时候,我们要想活下来,就只能这样了。唐山地震时,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一个抱着枕头的小孩被压在废墟里。在他非常饥饿的时候,他用枕头里的高粱花充饥,直到获救。一位居民被埋后,靠喝床下一盆没塞住的洗脚水活了下来。还有一个中年妇女,在非常口渴的时候喝了自己的尿,坚持了十多天,终于得救了。

正常情况下,被困在废墟中的人可以清楚地听到外面人的声音,而外面的人不容易听到里面传来的声音。所以,要想躺着不动,保持体力,只有听到外面有人就大喊,或者敲打管道、墙壁等能让外界听到的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互相帮助

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对山东菏泽1983地震进行了统计。震后20分钟内,37.55%的灾民能够获救,存活率可达98.3%以上。1小时内,85.8%的人可以获救,但存活率下降到63.7%以下。如果被压者在2小时内得不到抢救,窒息死亡人数将上升到58.6%以上。所以要先把人从最近的地方救出来。只要有人被埋在最近的地方,就要先抢救出来。这种做法可以节省时间,减少伤亡。

要救附近的人,首先要救青壮年和医护人员。救出一个年轻人,相当于增加了一支救援力量;抢救一个医生可以尽快治疗和护理一批病人。另外要注意先救有声音的,先救容易救的。救人的时候要先打电话,知道人还活着,再努力去救。目的和先救好救的人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组成强大的救援队伍。

抢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头部位置,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灰尘,再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可以帮助一些伤势不重的人露出头部和胸腹部,让他们脱险,从而争取时间救更多的人。伤者不能自行出来的地方,不要拖拽,而是尽量充分暴露全身后再拉出来。如果人们从废墟中被拉出来,如果他们受伤或生病,他们没有脱离危险。即使他们没有生病或受伤,如果他们被埋得太久,也有必要进行特殊护理。出血要及时止血,骨折要简单包扎。长时间呆在暗处的人,出来后要避免强光的刺激。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不应该一次喂太多食物。

在早期的震后救援工作中,大多数人都是用手挖肩膀。如果你使用工具,如铲子、熨斗、镐、锤子、凿子、斧子、木棍等。,一定要注意安全。挖人的时候要多加小心。不要用锋利的工具挖掘。还不如用手一点一点挖。当一些梁、柱相互叠加时,要特别注意仔细分辨哪些是支撑,哪些是埋下的障碍物,并对上面的重物给予必要的支撑,切不可轻举妄动。在挖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粉尘和杂物飞扬,误伤和窒息被救者。如有必要,可以用水来防尘。

现场救援时,要尽快将伤员或受伤肢体上的重物移开,立即固定受伤肢体,不要拉扯被埋者,以免造成新的伤害;抬伤员时,一个人不能举手,一个人可以抬腿扭曲身体,以免造成伤员瘫痪。应该用竹制床板和担架运送伤员。

(3)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一个具有一定防震减灾知识和科学分析能力的人,可以识别地震谣言,从而避免盲目行动和不必要的损失。地震谣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识别:

1.是否科学。那些明显违背科学原理,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地震新闻”,一定是地震谣言。比如“某月某日某地将发生一定震级地震”的说法,一定是地震谣言,因为目前的地震预测水平不可能做出如此准确的临震预测。再比如,“土牛翻身”、闰年、闰月这些表达方式明显是迷信的,也一定是地震谣言。

2.是否符合我国地震预报法规和国际惯例。比如“由著名专家或研究机构预测”的新闻,一定是地震谣言,因为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任何个人或机构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测。再比如,《XX之声》或其他外国报纸报道中国某地将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一定是谣言,因为联合国规定,任何国家都无权进行跨国地震预测。

3.不管是牵强附会还是盲目怀疑。例如,有人说天气变化或自然界的其他异常现象是大地震的前兆。这样的谣言不可信。

另外,听到地震谣言,可以立即向当地政府或地震部门举报,让谣言止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