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疃的黄璐师范学校
黄璐师范学校位于黄璐镇,从鸟巢市乘公交车到黄璐师范学校需要近一个小时。如今,很难想象这所解放前的名校是如何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建成的。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衰落,农民贫穷。面对时局,先贤提倡“教育救国”,从小山村走出来的张治中更有体会。他曾经说过,富国必须重视经济建设,首先要重视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65438年至0928年夏秋之交,广州国民政府改组,军政司成立。原军委军政部主任张治中婉言谢绝了蒋介石要他在军政部任职的要求,并主动申请“如果回军校,我愿意当上尉”。蒋介石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回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至今,张治中的家乡流传着一首民歌:“洪团、张本耀捐资办学;老人开心,孩子笑。”民谣起源于1929张治中回乡办学。1928年冬,张治中回老家扫墓。看到家乡的落后和百姓的愚昧,他慷慨解囊,在洪家疃村北创办了学校(一中),并在张家洼把张祠堂改建为学校二中。1929年春,开学。为了号召乡亲们送孩子上学,当过国民党将军的张治中亲自到村里敲锣,喊着“农民们,让你们的孩子上学吧”。这说明张治中非常重视乡村教育。在张治中看来,教育是提高农民素养的第一要务,农村教育的发展急需教师。因此,他决定建立一所师范学校来培养教师。1931年末,张治中捐资建师范。他继续把这块“试验田”放在家乡洪家团,那里的学风已经初具规模,校址就在洪家团清水塘东侧的山坡上。据黄璐师范学校校史记载,1933年夏,经省教育厅同意,正式命名为“安徽省李黄路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新建的黄璐乡镇师范学院学制四年,主要为农村小学培养中、低年级教师,面向全省招生。第一年,乡镇教师招收了大约65,438+000名高中和小学毕业生,并将他们组织成两个简单教师班。大多数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年龄普遍较大,其中一些是教师。
劳动是一门课程。
黄璐师范大学建校时,名誉校长张治中题写了“尊勇诚”的校训,即“尊人,勇义,诚毅”。“这不仅包括学习,还包括做人,不仅包括做人,还包括做事。”张治中创办黄璐师范学校时说。这意味着学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全面教育和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黄璐师范学校早期的教学活动深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的影响。这从当时黄璐师范大学的校歌就可以看出来:
“巢湖之阔,黄山之高,云雾连绵,波涛汹涌。自然是我的老师,所有人都是同胞。大家教我,我教大家。我愿意和大众一起进步,好好学习。对勇气和真诚的尊重,生命的宝藏,将从现在开始建造,从现在开始教育;复兴乡村,复兴民族,哪怕是艰难困苦。衣食住行,与民同乐,礼尚往来,保家永远,中国青年!黄璐男孩!记住,记住!生活的乐趣,和谐与创造!”
为了发展黄璐师范学校,张治中走访乡村教师,在梁漱溟的推荐下,聘请杨晓春为校长。杨晓春曾在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任乡村教育教员,在梁漱溟创办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所任导师。1935二月,杨晓春到黄璐师范学校工作时,教育部巡视员周邦道先生给了鼓励的话:“过去的小庄,未来的黄璐。”
杨晓春到学校后,张治中经常和他“讨论、设计、开发黄山麓”。杨晓春从省内外聘请了一批有声望的教师,他们聚集在黄璐的一个偏远的村庄洪家疃,黄璐师范学校成为当时著名的农村教育基地和实验场。
黄璐师范学校的教育颇具创新性和启发性。例如,黄璐师范学校把劳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试结束后,新生还要参加劳动测试,才能决定是否录取。学校还把劳动纳入课程,还有临时的、突击的劳动,包括开荒、种地、种树、挖池塘、搬运等。
再比如,进行社会调查也是当时的普遍活动。学生们分散到附近的农村,利用假期接近农民,进行宣传,对人口、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实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老师比较实际。他们吃饭穿衣,和农村农民一样,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们通常赤脚穿凉鞋修路,种树,挖池塘。因此,黄璐师范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广泛的赞誉。1935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的周邦道曾写道:“然而三年,历史虽短,其实行的方法和事业却异军突起,不易见。”安徽省教育厅还将黄璐师范学校的做法推广到各县,并规定全省所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都必须参观黄璐师范学校。
给学校捐书。
1949元旦,黄璐师范学校迎来了这所农村师范学校辉煌的春天。1955年,黄璐师范大学扩招,增设轮训班,发展为15班,学生762人。省教育厅还拨款建设了16标准教室、理科楼和办公室,改造了小学和中学附属教室。
解放后,张治中痴迷于黄璐师范学校。在三年自然灾害和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62年,张治中再次慷慨捐助3000元,用于改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在那个全民限食一日三餐的年代,3000元不是个小数,大大改善了学校环境。
1963,黄璐师范大学建校30周年,张治中在京赠送“辉煌教育”锦旗,鼓励师生继续努力。张治中经常给学校买书。196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他把1800多本书送给了学校,去世前,他还把自己所有的书都送给了学校。
“我以前在农村办这个学校,就是为了弘扬农村文化。这个学校和过去相比,和我们国家的一切一样,已经今非昔比,有着不可估量的未来。我只希望它能牢牢地扎根于农村,为我们农村的文化大革命做点贡献。”1964年,张治中回到家乡,对黄璐师范大学的师生说,好谈的感情可见一斑。
今天,黄璐师范学校仍然驻扎在农村。张治中将军的乡村教育实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人们不能忘记将军的殷切期望。1990 10在张治中诞辰100周年之际,来自海内外的300余人在巢湖黄璐师范校区举行了张治中塑像揭幕仪式,这是张治中亲自创建并致力于此的。如今,在阳光的照耀下,张治中的教育实践像它在农村土地上的雕像一样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