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是哪里制造的?

2.汝瓷出现前南北方青瓷窑业发展概况。

在汝瓷出现之前,青瓷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南北方的青瓷窑都积累了很多技术经验,为汝瓷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2.1汝瓷出现前南方青瓷窑业发展概况。

浙江绍兴,古称越州,是青瓷的原产地,叫越窑。该地区盛产“高硅低铝”瓷石,可烧成1150℃-1250℃范围内的瓷器。越窑在东汉末年率先烧制青瓷,并在随后的数百年间长期引领青瓷的发展。是华南地区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青瓷窑口。越窑青瓷的釉面有很强的光泽,但釉层薄而透明,釉中铁的还原率不高(在40%-45%之间),釉色黄绿。中唐以后,随着饮茶的兴起,对瓷茶具的需求大增,促进了越窑青瓷技术的发展。越窑青瓷在中唐至五代达到顶峰。技术发展迅速,水平较高,烧制出高质量的青瓷“秘色瓷”供官方使用。秘制瓷釉中铁的还原率高达55%,釉色为青色。秘色瓷釉的高还原率得益于密封匣钵工艺营造的强烈还原气氛,这是跨窑工艺的重要创新,汝瓷可以借鉴。越窑青瓷的“釉”薄而透明,适于形容印刷、塑、釉相结合的综合装饰技法。越窑的工艺和装饰技术影响了北方和南方的许多青瓷窑。

2.2汝瓷出现前北方青瓷窑业发展概况。

北方青瓷烧制年代晚于南方,与北方制瓷原料“高铝低硅”有关。这种原料需要较高的烧成温度(1300℃以上),烧成困难。在汝瓷出现之前,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耀州窑位于陕西省耀县。宋代称耀州,故名“耀州窑”。耀州窑受越窑影响较大,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耀州青瓷称越窑器,与余姚县秘色相近”。北宋是制瓷技术进步最快的时期,也是耀州窑青瓷质量最高的时期。烧成温度高达65,438±0,300℃,生产出光泽和透明度良好的橄榄绿色釉刻青瓷。整体风格与越窑刻青瓷[65,438+0]相似,橄榄绿釉降铁率约60%。耀州窑的青瓷因其品质优良而被北宋选为贡瓷,影响广泛,是北方许多窑模仿的对象。河南中西部的窑受耀州窑影响较深,也烧刻青瓷,归类为耀州窑青瓷,有邓窑(内乡窑)、禹州窑、临汝窑、新安窑、益阳窑[2],其中临汝窑为汝窑之母。

3.汝瓷的出现和革新。

河南是北宋时期重要的瓷器产地。汝瓷来自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代宝丰属汝州(原临汝县),故称汝窑。汝瓷的出现是在继承和融合南北青瓷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的结果。

3.1汝瓷受越窑和耀州窑的影响。

越窑和耀州窑对汝瓷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越窑曾经长期引领青瓷的发展。秘色瓷是越窑烧制的顶级青瓷,继承了秘色瓷的釉色和烧制工艺。北宋许婧在《钦差赴朝图》中说“越州古秘色与汝州新窑器相似”,文中的“古秘色”为越窑秘色青瓷,可见汝瓷与秘色瓷的釉色十分接近。晚唐五代越窑采用密封匣钵技术,增强匣钵内还原气氛,提高铁还原率,烧制出青釉秘彩瓷器。汝窑采用密封匣钵烧成技术,说明二者在技术上有继承关系。

由于原料和地理位置的接近,北宋时期,河南境内有不少模仿耀州窑雕刻青瓷的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窑产品竞争激烈,技术交流频繁,发展迅速。北宋中期以前,官方瓷器多为越窑青瓷和丁瑶白瓷。北宋中期以后,越窑逐渐衰落。由于过度烧制的过程,丁瑶的嘴太粗糙而无法使用,政府需要寻找新的替代品。汴京附近的河南青瓷窑口进入官方视野,汝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南宋在《谭斋》中写道“本朝定州白瓷癞不堪用,命汝州作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皆知,汝窑为第一”。根据这份文献记载,汝窑脱胎于临汝窑,在临汝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其产品优良(汝瓷),被政府选为贡窑,临汝窑属于耀州窑青瓷体系。

3.2汝瓷在釉色和工艺上的发展与创新。

汝窑作为官方贡瓷,在越窑和耀州窑的基础上创新了青瓷的釉色,创造了“天青釉”。天青釉的铁还原率高达72%,呈蓝色乳光,釉光柔和,质地如玉,具有宋代含蓄典雅的审美气质。为了生产青釉汝瓷,汝窑工匠在青瓷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了二次烧成和厚釉技术,二是改进了窑的结构和烧成工艺。第三,烧结温度和气氛的有效控制。二次烧厚釉技术是将成型后的泥坯先进行低温(800℃左右)烧成,以增强坯体的机械强度,便于多次施釉,增加釉层厚度。烧制后釉色均匀,玉质感强,釉缺陷少。温度和气氛是烧结技术的关键。为了控制窑温,汝窑新造了一个窑室面积小的小椭圆窑,采用密封匣钵装炉烧成工艺,提高铁的还原率[3]。天青釉的乳浊与烧成温度密切相关。烧成温度应控制在1150-1200℃之间,否则釉面会变得透明。为了精确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汝窑工匠采用了点火和插饼技术,帮助观察烧成效果,确定加热、保温和停火的时机。这些技术创新和改进是汝瓷琉璃成功烧制的重要保证。天青釉的出现,凸显了青瓷材料本身的审美。在没有“雕、画、印、塑”等其他装饰技法的情况下,出现了用釉装饰的素色汝瓷,颠覆了以往透明釉青瓷的综合装饰技法。素汝瓷被认为是最容易识别的汝瓷,因为它的纯釉和玉石般的纹理,与器皿的造型相得益彰。图1是北宋汝瓷的天青釉作品。

照片1北宋汝瓷三足弦炉

4.汝瓷的影响

汝瓷的出现反映了在青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的进步,青瓷的质量越来越好,青瓷材料的审美性突出。汝瓷对青瓷美学的重新定位及其工艺路径直接促成了北宋官窑青瓷和钧瓷的成功烧制,并对南宋官窑和龙泉窑青瓷产生了重要影响。

4.1汝瓷对北宋官窑青瓷和钧瓷的影响

汝瓷出现后,史书记载北宋官方在大观、政和年间汴京所建的窑中烧制青瓷,称为北宋官窑。但窑址至今未找到,只能从历代流传下来的官窑作品来推断其釉色特征和工艺特点。北宋官窑青瓷的釉色有三个特点:一是粉青瓷釉不透明,似玉;二、沿口釉薄显胎色,足不釉显胎色,称紫口铁足;第三种是深浅不一的冰裂纹釉,叫金丝。紫铁足、金丝、如玉粉青釉的组合,呈现出凝重浑厚的艺术审美特征,丰富了官窑青釉的质感,如图2,北宋官窑串瓶。陈万里先生曾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青瓷与北宋官窑青瓷进行比较,发现二者釉色极为相似,工艺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由此推断,北宋官窑烧制的青瓷,离不开汝窑工匠娴熟的制瓷技艺[4]。

图2北宋官窑串纹瓶示意图

钧瓷是北宋末年烧制于河南禹州的一种优质青瓷制品。钧釉的主要着色剂仍是铁,铁的还原率与汝瓷相近(70%以上),还含有少量的铜(铜还原后呈红色)。钧釉的特点是在大面积的蓝色乳光釉上分布一个或几个紫红色斑点,称为“窑变”。钧瓷素有“窑变釉”之称。钧瓷的出现受汝瓷影响很大,禹州和宝丰地理位置接近。汝瓷出现后,禹州的一些窑深入学习和模仿汝瓷的工艺,利用当地的原料烧制钧瓷。1975期间,河南省博物馆对禹州钧台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钧台窑是一座综合型窑,烧制和钧瓷,钧瓷的工艺采用汝窑首创的二次烧制法和厚釉技术[5]。2001至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禹州深南镇刘家门钧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刘家门钧窑技术与汝窑一脉相承。

4.2汝瓷对南宋官窑和龙泉窑青瓷的影响。

汝瓷对南宋官窑青瓷有着重要的影响。北宋末年,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政权的崩溃而终结。政权南移后,在杭州建立了新窑,称为南宋官窑。在《谭宅毕横》中,叶坚对汝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间的传承关系记载如下:“本朝定州白瓷太强,不能用,汝州奉命做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等地得知,汝窑为先。..................................................................................................................................................................................中兴渡江时,邵养后院,名邵局,袭京遗制,立窑修内司,造青瓷,名内窑。清泥为典范,极其精美,釉色明净,世所珍贵。后郊坛下设新窑,比旧窑大。”从这份文献可以知道,汝窑、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在制瓷技术上是一脉相承的。史料记载的南宋两处官窑遗址现已发现。学者们对宋代官窑青瓷样品做了大量的技术分析和实验复制,以验证文献记载。198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河南开封工艺美术实验厂合作,用河南当地制瓷材料复制北宋官窑。复制是基于北宋官窑在技术上受汝官窑影响,再将技术传到南宋官窑的传承关系。以汝官窑青瓷和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分析成果为参照,结果是再现的粉末青瓷釉面显微结构与北宋官窑青瓷非常相似[6]。

汝瓷通过南宋官窑间接影响了南宋龙泉窑青瓷。龙泉窑是继越窑之后浙江省最著名的青瓷窑口。中央窑址在浙江龙泉,故名龙泉窑。早期龙泉窑青瓷作品与越窑相似。南宋中期以后,龙泉窑青瓷风格大变,但显然不是自身传统工艺演变的必然结果,而是直接受到了另一种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来自南宋官窑[7]。南宋官窑制瓷技术对龙泉窑的影响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南宋龙泉窑调整釉配方,采用二次烧成、厚釉技术,生产出粉釉、梅釉的青瓷。两种青瓷釉的铁还原率都在75%以上,玉质感极强,将青瓷釉的美推向了巅峰。

明清时期,青花瓷、釉瓷和各种彩釉瓷器兴起,青瓷衰落,但汝瓷仍有持久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曾经仿制过很多具有汝瓷釉色特点和工艺路线的汝瓷,是明清青瓷的代表作。

5.结论:

汝瓷在青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汝瓷出现之前,青瓷釉呈青黄色,釉层薄而透明,多为综合装饰。汝瓷的出现是对南北方青瓷技术继承和创新的结果。汝瓷创造的天青釉似玉,青瓷材料本身的审美是突出的。汝瓷对青瓷美学的重新定位及其工艺路径,影响了北宋官窑、钧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一系列以“釉”为审美主体的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