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祭司马”背后隐藏着多少玄机

原文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历史名人近些年越来越忙碌,经常成为某些活动的主角,而将它们推上去的正是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不绝于耳的当然一直是“弘扬传统文化”等等等等的大口号。

近些年,公祭饱受诟病,浮夸,浪费,奢华,攀比……这些祭祀往往规模宏大,耗资不菲,饱受质疑的政府部门不再出头,民祭应运而生,政府只是表示了自己支持的态度,一切开始“自发”进行。

政府放手公***事物,民众积极参与,公祭开始变为民祭,这似乎是个好的现象,然而公祭变民祭,实则却是换汤不换药,而所谓一切都是自发的,却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实在看不出来任何的不同。一样的规模巨大,一样的奢华。可能变化的就是冠冕堂皇的名称,加上煞有介事的说法。

韩城是伟大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司马后裔一直按照中国人传统的祭祀方法,来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早在2011年,民间祭祀司马迁的大型活动在韩城举行,而这次司马后裔们将这种本属于家族的内部仪式在“安排下”变成一种公开的表演活动。上百名司马后裔一同跪倒在地,行三叩头九跪的大礼。所有的宣传及报道也一再重申此次祭祀是一次民祭活动,活动现场的群众都是由韩城周边地区或西安市自发前来,祭祀更突出了民间性,全程不再充满着各级官员讲话,而是通过网友自发献祭长卷,自发驾车前来参加祭祀的方式。

中国人天生有深入骨髓的敬祖祭祖之心,祖先就是中国人的图腾,对祖先的祭祀是中国人心中神圣的仪轨。可是将祭拜祖先这一行为在万众瞩目中表演,这是不是对祖先的一种亵渎?我不知道司马后裔如何作出这一行为,在这种形式的祭祀下,内心里还残存多少对祖先的怀念?很多人会说,司马迁作为一个著名历史人物,应该被全世界祭奠,是的,司马迁是全世界的司马迁,却只是司马后裔的祖先。

即使是作为历史文化名人的司马迁,全中国人都该祭奠,那么我们祭奠的含义何在?对史圣遗风无限崇敬、对中华文化无比热爱?且看我们对传统的“尊重”。2013年民祭司马在司马迁景区举行,祭祀活动结束后花盆却被哄抢,满地的垃圾和残败的黄菊花,2014年3月30日,又一次民祭,同样的大规模,同样的多仪式,同样的菊花残满地伤。甚至有人认为2100多年前的太史公能帮他断案伸冤,司马景区开发改造中部分拆迁户,闹到了祭祀的现场,一场神圣的祭奠,却变成了一场闹剧。

本是一场为了回归传统的祭祀,但传统文化此时到底在哪里?也许在司马后裔三叩九跪时;也许在主持人盛装宣读祭文时,传统文化的残念曾在人们心中出现过一瞬间,可是祭祀结束了,一切都回归本来的面目,那么追寻的传统还有什么意义?先贤需要拜谒,史圣需要祭奠,可是传统文化还留下多少?

对于这种祭祀,其实从一开始就不能寄予它对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多大的责任。谁都明白,这只是一场活动,一场盛世的狂欢,与祭祀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司马后裔们,在众多的聚光灯下和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向自己的祖先三叩九跪,心中想的是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再说说这繁华的背后,民间祭祀,没有官方的参与,甚至于2014年的主办方协办方都没有出现政府机构的名字,那么这真的是一次民间自发的祭奠吗?或者说,这真的只是司马后裔和司马迁的拥趸们的自发行为吗?如果只是这样,那些牵头的企业,无利不起早的商人们在凑什么热闹?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是打着“文投”旗号的企业,它们的参与更加说明了这次祭祀实际上就是一场“挂羊头卖狗肉”的暗渡陈仓。司马迁实际早已不是文化人司马迁,更不是史圣司马迁,而变成了一棵树,一棵可能摇下来无数元宝的黄金树。

不用问如何筹资,不用问如何花钱,在这场祭祀中,各负其责,有人负责演戏,有人负责搭台,还有人负责秩序,也好让交警现场狠贴罚单。在这个民间主导的祭祀活动中,司马故里却显得是那么的骄傲与华丽。

企业耗资如此巨大的大型活动,自然有相应的丰厚回报,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商业牵引。我们也不难想到这背后的利益勾兑,表面文化旅游,实则圈地,搞旅游地产,不难想象,这也是企业操作的常规模式吧。

近些年,无数的文化名人不断祭奠司马迁这个世界文化名人,韩城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顿显熠熠生辉,也开始显得拥挤。聚焦了无数的目光,自然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潜力被人觊觎已久,推土机在这个小城市日复一日的轰鸣,历史文化悠久的韩城古城拆了又建,从一开始就引起巨大争议,却不能阻止进行的步伐。其实说一句,开发景区不过分,利用一切资源更不过分,甚至于即使古城拆建引起巨大的争议这都是发展中城市必然经历的改革阵痛。而将这一切打着祭奠先贤的幌子,放在祭奠先人的这个神圣的中华传统中,把先人当工具,把后人当演员,过度透支历史资源,制造文化泡沫,总是让人感到不舒服。

敬圣法祖是古训。三皇五帝司马迁,谁都该祭祀,可是口口声声说保护文化传承,遍观整个“文投”,却连“司马迁”旅游开发类商标都没有申请保护,揭开这样祭祀的“遮羞布”,恐怕连一丝面纱都不如,直接剩下赤裸裸的利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