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徽章就没有生意。
徽商来自徽州,古新安郡,包括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义县、绩溪县六县,统称“一府六县”,历史上是重要的经济文化发展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文化条件催生了一支影响全中国的商队。
明代《安徽地理》记载“回民多购商贾,其势自然。”《徽州府志》载:“徽州解宝谷,山依原山麓,田瘠,产极薄。大部分都是一岁入学,什么都养活不了。练的多的,或者卖货吃其他县的,往往十九。惠州,地处五头楚尾,山高林密,地形多变的边缘地带,素有“八山半水半田,一路一庄园”之称。金末、宋末、唐末和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浪潮,使大量人口从北方迁入徽州。地少人多的惠州不堪重负,荒山秃岭,耕地少,被迫外出经商。“上辈子生在惠州,十三四岁就丢在国外”这句谚语真实地描述了惠州人做生意的传统。
惠州,地处群山环抱的地区,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但非常有利于木材、竹子、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徽州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这些山地资源,走上了经商之路。康熙的《徽州府志》记载“天人寄命于农,徽州人寄命于商”。此外,密集的水网为徽商的交通和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徽商辐射全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选择了徽州,徽商一统天下,与他的文化息息相关。徽州地域文化历史气息浓厚,有“一村十户,不枉读书”的盛世文风。“虽是贾,却是咸咸的,接近文人之风。”历史上,贾与儒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成为徽州商帮的一大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求关系是不断变化的。要把握市场形势,就要有一定的业务知识。产业扩张了,就要有管理技能,这就需要商人的知识。此外,海外徽商一旦发家致富,衣锦还乡,大兴土木,修建祠堂、路桥、会馆,尤其热衷于开办学校、办考馆,为徽商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供给。
“粮仓知礼仪,衣食知荣辱。”经商致富的徽商不忘追求自己的文化精神生活。
宋明理学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婺源有朱,幽州有孟子,曲阜有孔子."祖籍徽州的朱及其理学对徽州影响深远。经过元朝的发展,形成了新安理学学派。“朱子之学虽遍天下,惟新安之人,熟之,详之,固之。“徽州已经成为践行理学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中,儒家思想、伦理道德成为徽商自我行动的指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在商业的方方面面。
明朝中叶至清朝乾隆末年的三百多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徽商的数量、活动范围、经营行业和资本均居全国各商帮之首。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极大地促进了徽商的发展。从内陆中原到海外边塞,徽商足迹遍布全国。“富室,江南推新安,江北推山右。新安大甲,鱼盐为业,西藏有百万人口,其余二三十万在甲二。”在盐业、典当业等方面,徽商甚至处于垄断地位。
当时成就了一批徽商的成功典范。时至今日,这些徽商老字号依然活跃在市场上,为人们所熟知。
百年胡玉美:
?道光十年,一个胡氏家族从徽州婺源(今江西)迁到安庆,一个叫胡的人开始在当地的大街小巷游走,肩上扛着酱货,先后创办了“四妹”酱园和“虞城”酱园,又在安庆商业中心的四层小楼里创办了“”酱园(“”是店号),既反映了以前创业者的艰辛,也说明随着业务的发展,“胡玉美”不仅在本市设立了多家分公司,还在上海、南京、汉口等地设立了分公司或经销处,并逐步开通了津浦、沪宁、和平汉通运河,业务日益发达。产品也越来越多,有罐头、冷饮、糕点、药酒等新品种,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蚕豆辣酱、虾仁酱油。至今已180年,是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张小泉剪刀:
?张小泉牌成名于1628(明朝崇祯元年)。是中华老字号,也是刀剪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300多年来,张小泉的继任者一直秉承“优秀钢铁厂”的祖传格言,把工作做得很好。传统的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第一个产品。他们有五种风格,即“新华、山狼、五华、圆头、长头”。他们以嵌钢均匀、钢性清晰、磨工精细、刀刃锋利、钉销牢固、开合流畅、款式精美、雕刻新颖、经久耐用、质优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霸切割界。
谢茶店:
?谢是安徽黄山毛峰的著名品牌,是黄山毛峰的品质和标志。谢茶行致力于开发和销售原产地名茶。19年末20世纪初,谢茶铺遍布九州,还通过洋行向远东和西欧出口茶叶,有“名闻欧洲四五年”的美誉。晚清重要的洋务大臣张之洞,对他的诚信经营理念赞赏有加,亲笔题写“诚招天下客,谢公楼享美名”。后来,新安画派大师黄称赞谢为“黄山毛峰第一”。谢茶庄是中国老字号茶庄的龙头老大。
胡庆余堂:
?胡庆余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的药店。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为“济世利民”,开始筹建胡雪岩庆余堂药店,并于光绪四年在大井巷落成并正式开业。胡庆余堂以宋代皇家药典为基础,收集各种古方、验方、秘方,结合临床经验,精心配制了清余堂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等方剂400余种,并写成专书《胡庆余堂薛稷丸散全集》,代代相传。至今仍传承祖传配方和传统制药工艺,保留了大量传统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