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佛教`
佛教里有无上的佛、菩萨、神。但佛教中的无上佛与其他宗教的神完全不同。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先给‘佛’一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眼中,释迦牟尼佛是2500多年前印度的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目中,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上佛教的创始人或领袖,但在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千千,就像安明佛教徒沈宝丰在《论佛教》中提出的精辟观点:“佛即自然,自然即佛。人在佛,自然成佛。”机智的辩证法表明,佛是自然,自然是千千,包括花、树、人、鬼和动物。哪怕是妖,只要放下屠刀,就能成佛。但是,一个人要成佛,需要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他要内心安静,也要摆脱贪、嗔、痴三毒。这样才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成佛。
以下“简单定义佛教”选自林诗敏教授的《佛教的精神和特征》。
简单定义一下佛:我这里要给大家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一般含义,是广义的。我试着将“佛”定义如下:
‘佛’是一种理智、情感、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状态的人格。我再说一遍:‘佛’是理智、情感、能力同时达到最圆满状态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一个具有大智慧、大慈悲(或全智全慈悲)、大力量的人。请注意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佛不是万能的,他不能给我们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解脱。佛不能让我们上天堂,也不能判我们下地狱。给‘佛’下定义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来说,佛是觉醒者,是觉醒者。
或许更清楚地说,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生命的根本原理有透彻理解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的定义,是一般人普遍接受的,就是说佛是一个有意识地实现他,实现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是一个实现了自我,并能通过进一步帮助他人来实现自我的人,而这种自我意识和对自己工作的认知同时达到了最圆满的状态。【编辑本段】起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大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释迦牟尼意为善良,牟尼意为寂静,寂静意为清净(寂静意为身、语、意三烦恼永远寂静的状态)。),佛的意思是开悟。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部和西藏的南部。
据经典记载,佛陀逝世于80岁。【编辑此段】被引入中国。
本段以下内容摘自赵朴初老居主编的《佛教简史》。
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里梦见飞到金人宫,明早问群臣。太师傅仪答:西方的大圣叫佛;恐怕陛下梦见的就是他。皇帝派中郎将蔡澄等十八人出使西域,参访佛道。蔡澄在西域遇到朱发兰,拍了两张莫腾的照片,拿到佛经,骑着白马回到洛阳。为了给他们建造精致的房子居住,迪特称之为白马寺。于是莫顿和朱发兰翻译了《寺中四十二章》。这几乎是佛教在汉代最初传播中的一句俗语,也被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到了汉末桓陵时代(147-189),记载逐渐详细,史料逐渐丰富。当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纷纷来华,如安世高、安玄来自安息,智楼玉伽、姚智来自岳石,朱佛硕来自天竺,孟康来自康居。于是,翻译越来越兴盛,仪式越来越流行。
一、汉人出家的开始:汉人因信佛出家。如赞宁《僧简史》中“东夏出家”的标题下,有“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军等出家,出家始;阿彭,洛阳女子,出家为僧,尼之始也”。根据刘军和其他僧侣的事务,《中国法律传》出版了。《甄嬛传》这本书是假的,难以置信。但在《僧佛传》中,有“以汉明为梦,以初传道,威德克斯西域人得设庙邑奉神,无汉人可出家”之类的话。好像那个时候汉人已经出家了,然后就有了这个禁令。但汉人出家,是从严格的佛调开始的。比如三藏安玄奘的故事里,说“和尚严于佛调”,说自己是“一个和尚一个和尚”。《三个和尚的故事》转载了《米沙石慧章句序》,题目为:“燕李(即阿奢李)为浮调所作”。但《释世吉谷略》说,朱世行原是佛教调后八九十年的汉代沙门。历代三宝
“吉”也称佛为明确的信徒。这大概是因为自汉代以来,佛教虽已流行,但道法不纯,和尚出家只是剪了头发,有所作为,没有专门的法律;魏嘉平二年(249年),中天竺的谭可加洛和尚来到洛阳,创立了因果报应法,开始受戒。正式的萨满才来到中国,而在祭坛受戒的朱世行是最早的,所以被视为中国萨满的开端。
二、民间寺庙造像的开端:《后汉书》中记载,桓帝供佛后,“民供佛一点,而后盛”,说明当时民间供佛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增多;但其具体情况仅见于现有文献。根据《后汉书》?陶谦和武陟的传记?《陆游传》说:在,丹阳人聚集数百人放牧于徐州,虚心监督广陵、下邳、彭城三县漕运。因此,三县委员会被击败。“有一座大宝塔庙,上有累金盘,下有重楼,每周回廊亭可容纳三千多人。涂金披锦。每一次洗澡都有一万多人坐在桌子上看。根据《三藏》所载《船上三昧经》的记载,说明狄咸时期洛阳也有佛教寺庙。看来汉末人拜佛是有各种原因的,和朝廷里只求长生不老的人不一样。[编辑此段]中国禅
禅宗以达摩为中华始祖(达摩法师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华始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印上佛心为佛正统脉,故又称佛教宗派。达摩在北魏末年活跃于洛阳,主张二路四线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教导弟子。二祖惠科是传法弟子,三祖三灿是传法弟子,四祖道心是他的弟子。道教、信仰、佛法的弟子为五祖,是禅宗的五祖。我去北京弘法,一时名重。其中,沈绣第六祖、传法弟子慧能分为北宗和南宗。沈绣住在荆州玉泉寺,晚年进京。他是三个帝国的老师,他的弟子是松山普济和钟南山逸夫。慧能住在邵州曹溪宝林寺,学生众多,慧能为六祖。后来是正宗的禅宗。谥号,六祖慧能大师,皇帝赐为佛学大师。弟子众多,如南岳怀让禅师、清远兴思禅师、永嘉玄觉禅师等。开悟者四十余人,开悟者无数。后来,中国禅宗大师妈祖易道的弟子在南岳为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建立了丛林体系,规范了道场。妈祖易道禅师百丈淮海的弟子甚至制定了规章制度,所以佛教称之为“妈祖筑丛林,百丈定规章制度”,直到今天基本没有变化。也是在这个时候,每天早晚两节课。百丈淮海禅师的弟子是黄柏理禅师和阳山灵佑禅师,两人都是至今仍影响佛教界的大师父!从六祖开始,就不再有大位,也就是说没有七祖了,因为禅宗真正要传的法脉不是衣钵而是心印,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断绝。祖祖辈辈延续了六祖的教诲!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推广者,主张心性清净,佛本原,直指人心,视自然为佛。慧能之后,禅宗广泛传播,在晚唐五代达到顶峰。禅宗在中国达到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编辑此段]佛教的精神和特点
这段话摘自林诗敏教授《佛教的精神与特征》一书中的《佛教的特征》。
如果我们将佛教与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进行比较,很明显,佛教与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为了解释方便,我总结成十点,也就是说佛教至少有以下十个特点。
第一,佛是神,不是人。
纵观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领袖不是以超人自居的。这个神可以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只有拜倒在他面前,赞美和讴歌,把所有的成功和荣耀归于全能的上帝,人类只有信他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人只有堕入地狱,没有辩护和申诉的余地。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是:‘天与世界是唯一的。’这里读者要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不是只指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全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百折不挠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必服从任何人或任何超越他的神。
释迦牟尼把自己的觉悟、成就、造诣都归功于人自身的努力和天赋。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成败、荣辱,都取决于他自己的行为和努力。没有人能把我推进天堂,也没有人能把我推进地狱。赞美和悼词不经历苦难就不可能快乐。只有脚踏实地的修炼,才能净化和升华人格,才能享受安心的快乐。
释迦牟尼不能像变魔术一样把石头变成金子。他主张“要想收获什么,就要先种下什么”。他不能让苹果从莲花树上长出来。如果你想收获苹果,你必须先播种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是告诉你如何去修炼,让你将来能有丰富的收获,但是修炼还是要自己去做。
梁启超先生不是在《学习的兴趣》一文中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很舒服,但是‘太阳虽好,总要自己晒,别人不能替你晒。’
释迦牟尼说,49年来,他讲了300多次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完整的智慧和人格。但这条路是靠毅力、智慧和毅力走下去的。所以佛陀说,'你必须自己做这项工作,因为我只教你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就是一点点努力。‘梅花香不散寒骨?’
第二,佛是真正的平等者。
我说佛陀是真正的平等者,并不是说废话。我们先观察一下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分为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个阶级,身为王子的释迦牟尼看到了社会阶级的不合理,坚决树立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主张众生平等。
请仔细考虑一下。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微低下阶层对‘改良’的诉求,都是达官贵人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一个人像释迦牟尼一样,愿意‘降低’自己的王子身份,与平民和奴隶平起平坐。因为他无私无为的作风,我说他是真正的平等主义者。
同时,佛教提倡“无慈悲”、“同体大悲”,将平等的含义推进一步。
我想一定有同学不清楚“没有怜悯”和“大悲”的含义。我应该在这里简单描述一下:
(1)不慈悲:佛教主张不仅要对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仁慈,如父母、亲戚、朋友;同时,我也要善待与我没有亲戚朋友的人,比如与我没有联系或者素不相识的人,同样要关心他们。用儒家的话说,‘不留情’就是:‘老人老人;年轻人和年轻人。“也就是说,‘不仅是亲族,还有子子孙孙’,就像《礼乐大同》里说的。“意之所至。
(2)同体慈悲心:同体慈悲心是一种人饥为己,人溺为己,将宇宙众生视为一人与我,骨肉共患难的精神。
儒家说:“然而,中国保持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他还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可以表现出‘同体大悲’的胸襟。还有地藏王菩萨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对悲伤的深切渴望是同一身体巨大悲伤的终极。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最能体现“真平等”精神的佛教平等观,并不局限于人类。佛教反对“除了人类以外,所有动物都是为了养活人而创造的”这种论调。所有动物死的时候的哀号和哀号,真的是太可怕了,太不堪入耳,连孟子都会说:‘我一听到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
佛教进一步肯定,这些被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肆意捕杀的动物,都具有佛性——一种将来成佛的潜能。即使人在形态和智慧上与其他动物不同,但在生存权上是平等的。就像一个恶毒或者无知的人,他也有“人性”。我们要用“人性”对待他,用“人性”教育和影响他。古人云:‘天道有好生之德。’他说,“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视万物为一,是平等的思想。只是没有佛教那么彻底。
第三,佛不是天生就知道的。
释迦牟尼是个普通人。他的姓是乔达摩,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北部,即毗邻今天尼泊尔的南部边境,距离卡德曼约200公里。
二十九岁时,他放弃了即将继承的王位,出家为僧,寻求脱离苦海的出路。六年后,三十五岁的释迦牟尼在尼仁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得道,正确而彻底地悟出了宇宙生命的根本真理。我简要介绍佛陀修行的主要目的是告诉你,释迦牟尼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他可以通过修行来实现道,千千所有的数百万人类都可以效仿,按照他展示的教法来修行。
释迦牟尼——他只是人类无数预言中的一个,我们才是后知后觉的人。佛和我们的区别不在性格和地位,而在‘感’字上。也就是韩愈说的:‘言有先后。’
第四,佛教不承认有顽固不化、没教养的人。
按照其他宗教的说法,如果他们的领袖或者万能的主,在经过了各种威胁和利诱,或者各种苦口婆心的规劝之后,仍然未能实现自己的觉醒,在上帝的旗帜下避难,忏悔并承认自己是一个迷失的罪人,一只可怜的羔羊,那么一旦最终的审判到来,他将全部进入十八层地狱,永远无法重生。
古人云:‘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的父母总是敞开大门,希望浪子回头,即使自己的孩子是罪犯。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者忍心让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一个又黑又热的地狱里受苦。
佛教认可人性本善,只要放下屠刀,就能成佛。佛陀甚至认为真正的‘囚徒’不是恶,而是无明,一切恶都是无明造成的(佛教称之为无明)。因此,日夜认真开导和激励众生就成了佛陀的责任。佛眷顾众生,‘如母念子’,不但不忍地狱众生之苦,还传播‘地狱不空,吾誓不成佛;菩提只有在众生穷尽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证明。“誓言。(菩提意为‘觉悟’或‘正道’,证菩提意为开悟或成佛。)这是何等的恩情!多么悲伤的愿望!这才是真正的博爱!这真的很可惜!
第五,佛不是唯一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上面第三点,我已经提到了佛和众生,只是按照觉醒时间的顺序。韩愈说:‘故事是有顺序的。’可以作为辅助解释。
佛只是对开悟者的统称。就像我们把会“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叫做老师一样,老师不止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任何地方都可以有老师。同理,佛也不只是释迦牟尼。人人都可以成佛,处处都可以有佛,正如安明佛教徒沈宝凤在《论佛》中精辟指出:“佛即自然,自然即佛。人在佛里面,自然就成佛了。机智的辩证法表明,佛是自然,自然是千千,包括花、树、人、鬼和动物。哪怕是妖,只要放下屠刀,就能成佛。但是,一个人要成佛,需要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他要内心安静,他要摆脱贪、怒、痴三毒。这样才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成佛。况且,佛不仅在这个世界上有,在宇宙的无数星球上也有。(当然有众生。)
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其他宗教只能承认自己“独一无二”的神,却极力批判和否定自己所教导的神,称之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导下,人类再怎么努力奋斗,也永远无法与神并驾齐驱,处于平等的地位(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上帝是造物主,而人只是上帝创造的‘物’之一。
第七,佛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佛陀对众生的看法是针对不同的根源机制,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设置教导。因为开悟的对象不同,佛教有不同的解读:比如对于一个智慧高的人,佛陀告诉他,他可以直指人心,看清自然,悟到当下;对于智慧较低的人,佛陀告诉他要循序渐进地修行。
再比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陀告诉他,名利是空的;对于那些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充满虚无的人,佛陀告诉他‘人生难得,生命可贵,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和快乐。’来激发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理,因为时空的不同,佛也有不同的隐喻和解释:比如台北人问佛,‘台中怎么去达摩?’佛陀的回答是:‘南’,回答高雄的人说:‘北。’以此类推,因为众生居住的地方不同,佛陀的回答也不同。
三藏佛教十二派,八万四千法(法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本,为了治愈众生的烦恼而创造的。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教的存在。佛教就像“药”。如果众生没有烦恼的“病”,就不需要药物。
佛教流传了2500多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是因为他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种教育方式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佛教入世了。
虽然佛教的最终目的是出世,但与入世精神并不冲突。(所谓“出世”,不是逃避世界,而是改造和重建世界。)
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与世间不可分。离开库博特就像找到一只兔子的角。也就是说,修行要在人间,意识也要在人间。任何一个有心为道的人,都不可能拒绝这个世界,逃避这个世界上的人类,而通过“独善其身”获得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成佛,不仅要有智慧和智慧,还要有宽广的誓愿和慈悲去帮助众生。要交互运用这两种‘悲’和‘智’,相辅相成,达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在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都是在这个世界上进行的!
虽然佛经中有“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所谓净土劝人读佛,在他国生活,但稍懂佛教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佛教徒和菩萨改造众生的权宜之计,方便之道,而佛教的最终目的是“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化地狱为天堂。”这才是佛教真正的目的,不是要人们逃离这个世界,躲到西方的净土里去享受快乐。
第九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只承认自己信仰的宗教教义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其他宗教是‘异端’。
佛教认为所有的宗教只有教义深度的差异,很少有善恶善恶对错的差异。任何能在世界上存在一千多年的宗教,一定或多或少对世界人民有益。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被时间的浪潮所冲刷。
唯一的问题是,有些宗教只能给人短暂的、很少的乐趣;而有些宗教能给人永恒的、最大的快乐。佛教属于少数后者之一。
在佛教代代相传的近2500年间,佛教始终与其他宗教和平相处,佛教历史上从未与其他宗教发生过流血冲突。
在这里,我想邀请我的朋友来看看印度的阿育王(公元前3世纪)。按照释迦牟尼宽厚、慈悲、包容的遗产,有一块至今还存在的岩石上刻着这样的铭文:‘不要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贬低别人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其他宗教。这样做既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又能履行自己对其他宗教的义务。另一方面,不仅会给自己的宗教挖坟墓,还会伤害其他宗教。“因此,和谐是最好的。每个人都应该专心聆听,并心甘情愿地聆听其他宗教的教义。”(用心听就是用心听。从这段话来看,这种包容和真诚是佛教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在佛教看来,‘真理’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需要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不属于任何宗教,也不属于任何时代的任何人。所以,佛陀所说的真理并不是他独有的,因为佛陀只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就像牛顿的‘地心引力’,并不是牛顿独有的。所以佛教认为一切合理永恒的真理都是‘佛教’。
你必须爱你的敌人。虽然出自《圣经》,但佛教无疑承认它是具有德性的真理。(和佛教的“无慈悲”、“同体大悲”是一样的。)
佛教就像浩瀚的河海,可以容纳地球上所有的河流。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都是法’!
三法印指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签名者意味着批准和确认。基于三者的根本教义,可以明辨法的是非,故称‘三法印’。其内容概要如下:
⊙无常:指世间万物瞬息万变,没有一样是一成不变的。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一切众生都信假为真,都有妄念,或求长生,或粉饰身体,却不知‘永恒’,依然不可避免地在一瞬间发生变化。无常是世界的自然规律,此岸是‘真’。我意识到无常是生命的特征。在所有的情况下,我都为自己所拥有的感到高兴,在悲伤和智慧的双重幸运中,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想要获得幸福,就要从真实出发。真理要从心开始,心要从悟开始。开悟始于观察无常。如果你能观察,你就会有大慈悲心,因为如果你能观察无常,就不会有得失的概念。一旦你失去了什么,你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一切法无我:是指世间一切法,无论是能动的还是不动的,都起源于幻相,没有恒定独立的实体或主宰。佛陀谆谆嘱咐:六时要守‘无我,无我之地’。这个色体就是四假组合的幻体,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我所用,不是我的。如果我真的存在,为什么我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情和生死?足见‘我’无法主宰‘我的全部’,而‘我’是生命的对立面,我执是一切众生的通病。只有放下我的执着,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只有知道没有我,我们才能与世界和平相处。
涅槃寂静:这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意思是从不朽和身心寂静中解脱出来的境界。如果离开了涅槃,佛教就类似于世俗的生死法,只能叫劝善,无法理解性空,果的无因无果是很深刻的。不信教的人会涅槃而死,这是很严重的误解。如果真如其所言,死亡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那岂不是生与死?久劫轮回众生的苦,是因缘牵,不能主。只有佛才是最终的涅槃。如果他死了,他将永远不会重生。如果他没有出生,他永远不会死。盖打破了无始无终的无知,看清了自己的真面目。这被称为佛教最有价值的东西。
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因为世界上其他的事情都有解决的办法,除了死亡,这是无可讨论的。圣人在物之上,在现实生活中,即成仙涅槃,所谓:‘不染六尘,保名;不要妄想涅槃。“由心外见法,谓之异端;如果你实现了你的心,那就是涅槃。生死与涅槃没有距离,只在当下。如果你认识到自然,生死和涅槃是不可得的。我们不造生死,即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则造生死。
⊙印真者,指无二之真,背离假大乘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实合法。如果能远离各种知识,无论内外,活在缘起法中的现象世界,那就是清净心。悟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即见本体空。虽然幻想无处不在,但现实也无处不在。只要幻觉看得见,现实就会显现。
三藏十二部广大;八万四千门,更似恒沙。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开启永恒的智慧,就要以四法为基础入道。
⊙不服从人依法:实在法有两种。一个是世俗实在法,指的是三藏,这是事实问题,一个是胜义正法原理,证明无漏(真空无生命)。修行者要以教法和道理为基础,不要盲目相信源于错觉的臭皮囊。盖法可脱诸苦,导菩提之道。人难免主观,不认同佛就该离开。
⊙若循经义,则不能循经义:三藏有经义,前者指中道真理之真,后者为方便传法。这两种权利是冲突的,只有遵循义经才能解脱。
⊙据意而不据言:语言是传达意思的工具,它的作用是解释真理,而不是调查真理。不要舍本逐末,跟着表面的文字走,断章取义,忽略了你想传达的意思。
⊙视智而不知:智者不是世俗智慧,而是真实完美的宇宙智慧。知,是迷惑虚心,攀缘尘埃而生的虚幻认知和感悟。修行人要证涅槃,靠的是般若,不是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