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专营的主要特征
食盐专营已经持续了近20年。20世纪90年代,为实现“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我国尽快普及碘盐。1994年,国务院发文同意“食盐专营”。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食盐专营制度对消除我国碘缺乏的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国际经验来看,碘盐的普及与食盐专营没有必然联系。据国际碘缺乏病防治理事会(ICCIDD)统计,世界上碘盐覆盖率超过90%的国家有30多个,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实行食盐专营制度。
2.确保居民用盐安全。
中盐公司在多个场合强调,实施食盐专营是为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也是为了防止工业盐的渗透。但工业盐中的杂质基本都是水,没有比食用盐多的重金属,也没有亚硝酸钠。禁止工业盐食用的目的是为了盐业暴利,而不是因为工业盐有害。
因为工业盐有时是指亚硝酸钠,所以所谓误食工业盐中毒就是误食亚硝酸钠,而盐业常年宣传的“工业盐中毒”也是误食亚硝酸钠事件。工业盐与亚硝酸钠相提并论,似乎有意混淆。一位盐业专家说,“工业盐长期被炒作、被妖魔化为有毒物质,很大程度上是维护盐业系统专营制度的宣传。”
3.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在中国历史上,食盐专营由来已久。当时的财政官员坚持特许经营主要是出于税收原因,因为它是人民不可缺少的东西。控盐就控制了税收的命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盐业对税收的贡献已今非昔比,食盐专营对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不断降低:盐税占国家税收收入的百分比从1950的5.49%下降到2006年的0.04%。实践中,食盐专营往往是政企合一,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由地方盐业公司承担行业管理和监督执法职能。这带来了很多弊端。
1.垄断导致腐败。由于实行食盐专营制度,形成封闭的垄断体系,中国盐业公司和地方盐业公司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其中利益巨大,容易滋生腐败。盐业公司利用计划分配权控制制盐企业,左手低价买盐右手高价卖盐,价格涨了四五倍。同时,通过分地来分割全国市场,造成了商品不同价的情况。
2.体制僵化,人浮于事。中国盐业协会负责人坦言,盐业由于长期专营,缺乏市场意识,形成了浓厚的计划色彩。盐业公司体制僵化,人员老化,仍按行政公司模式管理。很多干部职工都有根深蒂固的铁饭碗观念。河北省盐业专营集团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共有食盐专营企业160余家,超编96家,从业人员多达1370人,导致部分单位人浮于事,经济效益下降,有的甚至长期亏损。
3.资源利用率低。由于产销脱节,企业与市场没有直接对接,导致盐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制盐企业实行食盐专营计划。没有产品的商标和品牌,就无法进入市场,与消费者直接交易。只能分配给盐业公司按计划分配。制盐企业以单一制盐为主,资源利用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