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源镇的社会事业

杜源是一座文明古镇、文化名镇、商贸重镇、生态美丽镇。位于凤城东部边陲,抚河之滨。辖1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26个村民小组。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5.5万。

杜源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流淌的抚河和一望无际的良田,孕育了杜源1100年的灿烂历史,涌现出一大批智者、当代百官、千商,如袁守鼎、昆山知县吴起、微雕大师王世成、高考状元李国梁等。

杜源地区得天独厚,交通便利。地处南昌、抚州、宜春和南昌、进贤、临川、丰城四市交界处,距南昌50公里,距丰城33公里。京九、向莆铁路和小源公路穿境而过,交通纵横交错。

杜源有美丽的山川和美丽的风景。江西第二大河流抚河,四面环水,感情丰富;凤城景区竹禅,立于环境边缘,气势磅礴,竞争激烈。美丽的府河、美丽的竹山、迷人的乡村色彩,焕发出杜源古风的神韵,彰显出杜源新风貌的精髓。

杜源正在科学发展,势头越来越猛。杜源人民发扬“勤劳智慧、重情重义、为人先”的精神,创建了国家生态乡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打造了远近闻名的豇豆蔬菜之乡、高产油茶之乡、毛笔文具之乡、航运之乡、手工服装之乡,开创了崇尚学习、政治相通和谐、安居乐业的崭新局面。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杜源镇党委政府带领5万杜源人,承前启后,扬帆远航,开展“三整顿三清理”,推进社会规范化管理;实施“六大工程”,推进镇村联动建设;落实“五制一评”,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点、商贸现代化中心镇、丰城-常州城镇化先行区”的征程上兴风作浪!虽然地处这个城市的边缘地带,但交通还是很顺畅,很发达。

铁路:湘乐线曾经是这个镇的重要交通,现在有京九线、在建的湘普线等国家铁路干线穿过境内。公路:去省会南昌,经南昌三江镇、国道105直达省会;

新建的通往凤城市的小源二级公路长27.5公里,宽敞、便捷,乘坐公交车每半小时50分钟即可到达。

在到达进贤文港之前,我们从对岸的纣王渡过了抚河。现在黄马董文大桥即将竣工,车辆可以通行;

到进贤李渡,过福溪堤,过李渡大桥,马上就要完工了,车辆可以通行;

经福溪堤公路到临川大港约半小时车程;

由于该镇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村公路有了很大改善。村委会都有水泥路,大部分自然村都有水泥路。全国已建成中小学,杜源中学和商演小学被评为省级示范学校。

医疗卫生条件一流,科教文卫事业蒸蒸日上。2010,经济指标会有新的增长。全年国民生产总值3.3亿元,达到2003.6万元。

——社会稳定出现新局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和谐平安联动中心平稳运行,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信访机制不断创新,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在全市开展的集中行动月活动中,该镇接受了宜春市的检查验收,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计划生育取得新成就。在巩固上一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工作措施,强化责任奖惩,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四术两检全面完成任务,实施绿色养老项目22个,办理《医疗优待证》36张,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9.36万元。65438+2月,我镇计生工作还代表凤城市年度工作迎来了省里的检查,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农村中小学“三集中”全面完成,设立了5个小学中心区,实现了村里小学高年级学生向中等收入地区聚集的目标,改善和美化了学校环境。投资260万元的付嘉大桥已经竣工,投资600万元的东源大桥即将竣工。在2010,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培育亮点,增强后劲,大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我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加工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全镇工业发展。

1,加大征管力度,财政收入取得新突破。乡镇最大的事情就是增收。我镇紧紧围绕市委、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工作早安排、措施早制定、任务早分解,确保全年任务均衡存放。不要放过小的。杜绝“跑、冒、滴、漏”现象。一方面,加大对东港海运公司、蓝通物流、开封泵业、襄浦铁路建设等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提高纳税及时率。另一方面,加大零星税源监管力度,委托居委会、粮站代征零星税收,全年完成财税任务2003万元。

2.创新招商方式,招商引资捷报频传。

2010在“300”开放经济竞赛的带动下,我镇实行“一把手”招商责任制,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业招商,以后备干部招商、镇主要领导区域招商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良好机遇,结合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先后引进黑豹炭黑有限公司、浙江伟峰塑业、鸿辉包装工业园和投资过亿元的循环经济基地, 并引进年纳税过百万元的蓝通物流、新华生物科技、东港海运等企业入驻市总部基地、蓝海文具有限公司、杜源自来水厂。 创新招商方式,实行“1+1”对接,对已掌握的招商信息和意向项目,实行镇领导与信息项目一对一跟踪,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同时,充分利用我镇人才优势和网络资源,实施亲情式招商,聘请袁杜基在国外的企业家担任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特约招商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驻点招商。两名后备干部常年驻扎东莞、深圳招商。镇主要领导实行招商引资区域负责制,即党委书记负责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镇长负责福建等西海岸地区,分管招商的副书记负责广东等珠三角地区。

3、优化行政服务环境,全民创业如火如荼。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了“首问责任制”等多项干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督促干部自我加压;二是加强平台建设,方便群众办事。汇集民政、新农合、劳动保障、信访综治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窗口服务,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建设廉洁政府。大力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廉政建设,融洽干群关系,提高群众公信力,建设诚信服务型政府;四是加强政府引导,壮大优势产业。围绕豇豆种植、服装加工、文具制造等具有传统和规模优势的产业,积极探索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信息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引导和聚集更多的人发展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强农惠农工作常抓不懈。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及时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落实到农民手中。该镇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90.2万元,良种补贴1.209万元,极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粮食总产量为近年来最高,达3.8万吨。积极宣传“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全镇4个家电定点网点销售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下乡”产品6580件,发放补贴资金654.38+0.025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消费。

5、产业结构优化,特色农业日益壮大。结合杜源镇实际,农业主要推动两大产业:蔬菜和高产油茶。一是抓好以珊瑚、新湖、新华村为中心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成功向农业部申报无公害蔬菜产品,向工商局注册无公害蔬菜商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效。全镇豇豆等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长,总种植面积2万多亩,总产量3万多吨。二是抓好以镇果园为中心,以天泉、方圆、太平、姚佳、团结、佛岭等村为中心的1万亩油茶高产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