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是指...?

在现代人眼里,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爱情的代名词,精神爱情是指那种超越时空,只存在于灵魂之间,不占有对方身体的爱情。虽然人们对这种恋爱方式有各种美好的期待,但大多数人并不是很清楚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可以说现代人对“柏拉图式爱情”的误解更多。在柏拉图自己的对话录中,尤其是以爱情为主题的《饮酒》和《菲德尔》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了很多对爱情的看法,却没有一句是关于“柏拉图式的爱情”。相反,柏拉图对爱与情欲的关系做了专门的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柏拉图的爱情观,重新解读“柏拉图式的爱情”,揭示古希腊人和现代人在爱情观上的异同。此外,文中还将特别关注女性在古希腊爱情世界中的地位。现代人普遍认为爱情是男女之间自然而然的事情,并在此前提下对爱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讨。然而,在古希腊人的爱情世界中,女性总是处于被驱逐的境地,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女性很难获得拥有爱情的权利。以女性为切入点来理解古希腊人的爱情观,可以让我们对古希腊人的伦理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1.上帝的爱和欲望

只要对古希腊文化稍有了解,就会发现神话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希腊人的生命观念与他们对上帝的理解密切相关。同样,他们的爱情观也离不开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在神话中,有两位掌管爱情和美丽的女神:年长的一位来自天堂,被称为天空中的阿芙罗狄蒂;年轻的是宙斯和狄俄涅所生,被称为地球上的阿芙罗狄蒂。相应的,爱情分为两种:天上的爱情和地上的爱情。因为天空中的阿芙罗狄蒂生来没有任何情欲和放荡,相应的天空中的爱情也是一种高洁的爱情,值得人们真正的向往和追求。《地上的阿佛洛狄忒》象征着地上的爱情与情欲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被视为庸俗、放荡。

善和美在古希腊哲学和古希腊人生观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希腊人的爱情也向往美善的理想世界。《会喝酒》记录了当时名士之间关于神爱与爱情的争论,大体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爱情观。在这段对话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表达了他最喜爱的爱情。苏格拉底从女巫狄奥蒂玛那里获得了关于爱情的知识,真正体现了哲学家对爱情的深刻思考。

首先,爱的对象是善良。爱只是一种将美好事物归于自己的愿望。在《菲德尔》中,苏格拉底对爱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当享受美的欲望控制着促进正确行为的判断,当这种欲望从其他相关的欲望中获得追求形体美的新力量时,这种力量为这种欲望提供了一个名字——这是最强烈的欲望,叫做爱”。这个定义揭示了爱与美、善的密切关系,即在柏拉图看来,爱的对象是善,而不是美,美只是爱的动力。是阿加顿坚持认为爱的对象是美。通过赞美上帝的美,他推断出爱的对象就是美本身。在《饮酒》一文中,苏格拉底与狄奥蒂玛的对话也明确表达了以下观点:“我们只爱善,不爱其他”,“爱除了寻求善,绝不会期待另一半或任何事物的全部”。和“爱的行为是培养身体和灵魂的美”。在爱情的作用下,人们期待生育,就像期待善良一样,真正的目的是期待长生不老。

其次,最高的爱是一种哲学。爱情不是与有血有肉的配偶终生结合,甚至不是“心有灵犀”,而是灵魂的“不可思议的融合”和远在人类情欲之上的“永恒的智慧”。在现代人看来,爱情和哲学肯定是不相干的,但是古希腊哲学家已经把哲学和爱情联系起来了。难怪信奉自知无知的苏格拉底说,爱是他唯一知道的。哲学家对爱的思考,既是一种深刻的理解,也是一种生活实践。柏拉图把爱情比作神秘的宗教。一个人要想达到爱的最高境界,必须经过四个步骤:爱的“最深奥的道路”必须从对身体美的敏感开始。如果一个人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会把对特定美好身体的爱转化为高尚的谈话。然后他会意识到具体形式的美是如何与其他美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他会爱上一切美的形式,把具体的美看得无足轻重。进而,他把心灵美看得比其他形体美更珍贵,开始引导法律和制度的美。最后,他凭借自己对美的广阔领域的理解,用眼睛去看汪洋大海的美丽,发现冥想可以产生崇高的思想,获得知识之美。这时,他的灵魂已经顾不上美本身了。他“努力了很久的美丽的灵魂,会随着美丽的风景突然浮现。”可见,在通往爱情圣地的道路上,只有正确引导人,即从对具体的形体美敏感到注重形式美、制度美、知性美,才能最终拥有幸福,达到不朽。

第三,爱是追求自我不可或缺的。在希腊神话中,爱神厄洛斯在阿佛洛狄忒的生日由资源之神和贫困之神结合而诞生。因此,爱欲被分为母亲的贫穷、丑陋、邋遢和无家可归,以及父亲的气质,所以他强烈地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勇气、毅力、机智以及追求这些渴望的东西的技巧。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丘比特不是神。在苏格拉底和狄奥蒂玛的对话中,他们一致认为丘比特是介于人神之间的精灵。爱不是真正的上帝,所以它没有上帝的完美和善良。丘比特所寻求的正是他所缺少的。所以,爱的本质也包含着对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渴望。

除了对爱情本身的解释之外,柏拉图并没有回避对爱情与情欲关系的探讨。在《菲德尔》中,他以一辆马车为例,形象地表达了情欲和理智在爱情过程中的作用。他把欲望比作一匹坏马,而理智是一匹好马。人在为爱情疯狂的时候,两匹马会相互作用,坏马桀骜不驯,但柏拉图希望灵魂中的好马占上风,也就是他主张理性和中庸。在爱情的疯狂中,人还是应该有所节制,过着灵魂中高尚部分主导的生活。如果爱解放了灵魂中善良的力量,那么人就能过上有纪律、有哲理的生活,享受爱带来的荣耀和伟大。但是,如果灵魂的爱没有被完全遗忘,做“常人认为是快乐的满足欲望的事情”也是公认的,因为无论他们的爱是强烈的还是耗尽的,都可以被视为朋友。“因为它们有爱,该长翅膀的时候就会长翅膀”8

虽然古希腊人对爱和情欲有严格的区分。然而,拥有健康健全的生活观念的古希腊人并没有回避情欲,而是将爱与情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爱,情欲就不是一件可耻低级的事情。相比之下,东方人的爱情观在情欲观上是非常畸形的。柏拉图认为人最好能控制灵魂中的劣马,也就是适度对待爱情,这样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第二,柏拉图式的爱情

作为一个哲学家,柏拉图对爱的思考和他的其他作品,如《理想国》,构建了一个善与美的世界。“柏拉图式爱情”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超越时空,也不完全是因为它只存在于灵魂之间,而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虽然柏拉图不是一个苦行僧,但对他来说,节制似乎是真爱的关键。节制是灵魂中的另一匹马,它非常谨慎,使爱情不会陷入情欲的庸俗。爱情让人狂乱,两匹马的互动占上风,影响人的情绪。柏拉图提倡节制,这样恋人之间才能产生真正的幸福。

另外,与现代人的观念相反,柏拉图式的爱情不是指一般的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指男女之间的同性爱情。值得一提的是,色诺芬还写过“饮酒篇”。虽然他的写作目的与柏拉图大相径庭,但在他的作品中,柏拉图的爱情也是指男同性恋。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对美好的追求,只有适度才能引导爱情走向美好的世界。众所周知,在古希腊人眼里,只有男人才享有节制和勇气等美德。女人只和生育、家事有关,不具备这些美德。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女人象征着放纵。因此,柏拉图对最好的渴望和克制的爱必定只存在于人类之中。苏格拉底本人是同性恋者。《饮酒》结尾,苏格拉底的情人对他的倾慕,可以说是柏拉图式爱情的真实写照。苏格拉底的情人是一个美丽的少年。他之所以喜欢长相丑陋、衣着不死板的苏格拉底,是因为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被苏格拉底灵魂的善良和他的智慧所折服。对话中记录的苏格拉底冒着生命危险救情人的故事,显示了同性爱情的力量。古希腊人普遍认为情人在他爱的人面前会很勇敢,所以军队作战时很多士兵都是情人。一个军人打仗不仅仅是为了赢,更是为了在爱人面前展现勇气和智慧。因此,他们会变得勇敢无敌。在古希腊社会,所谓天上的爱,基本上是指男女之间的爱,也就是男同性恋。只有地球上的爱是指男女之间的爱,男人和男孩之间的爱,因为这些爱大多是出于情欲。

柏拉图在《饮酒》中的爱情观非常独特,远远超出了一般人思考的尺度。但他所描述的爱情,就像他所构建的乌托邦一样,是美好的,却带有一种高不可攀的理想色彩。他把爱情比作宗教,可见他对爱情的虔诚和执着追求。所以,理解柏拉图式的爱情,并不是单纯意义上体验时空分离所带来的精神契合(精神上的爱情),而是在爱情的疯狂下,去实践禁欲给人带来的善良和幸福。柏拉图构想了一架梯子,让人们到达爱的国度。他希望人们像基督徒一样虔诚,不断释放灵魂中善良的力量,最终获得永久的幸福。现代人在理解柏拉图的爱情时,把灵魂的和谐作为最关键的因素,说明人们看到了柏拉图的爱情是灵魂之间至高无上的爱情,却忘记了节制对于这种爱情的重要意义。另外,现代的爱情观使得人们无法理解爱情与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柏拉图的爱情观不仅仅是对同性爱情的赞美,还包含着哲学家的理想,即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哲学。追求智慧和知识的哲学家的生活是最令人向往的,因为通过冥想,他们的灵魂可以照顾美本身。所以,只有了解了善和美对古希腊人的意义,只有了解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善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三,女性在爱情世界中地位的缺失

虽然爱情是那么值得人们向往和憧憬,但在古希腊女性的眼里,爱情与她们无关。与其考察古希腊女性在爱情世界中的地位,不如考察女性被逐出爱情世界的原因。在古希腊,男女地位差别很大。现代人认为男女之间自发产生的感情,在古希腊的观念中并不被普遍接受。古希腊城邦历经千年仍是人们向往民主自由的理想典范,但生活在那里的女性地位却十分卑微。即使在爱情的世界里,他们也是被驱逐的对象。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女性在经济领域没有经济自主权,在政治领域也没有选举权。就法律地位而言,女性和未成年人一样,终身没有法律独立权。女性一生都要生活在监护人的监护下。据史料记载,古希腊的女性大多被孤立在家,做家务,很少有机会参与公共活动。女人的隐逸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观念,沉默和顺从是女人的美德。婚姻对古希腊女性的意义只是繁衍后代,掌管家庭。

因为古希腊人抱着这样一种关于女性的观念,崇尚美善的爱情世界自然与女性无关。有些哲学家甚至把女性被逐出爱情世界的现象解释为理所当然。色诺芬的《论经济》从家庭性别分工的角度论述了女性天生适合室内工作,所以养育孩子和做家务是她们的职责。妻子取悦丈夫不是靠打扮和化妆,而是靠努力做家务。在色诺芬看来,婚姻只是一种需要,男女结合只是出于功利目的,没有丝毫亲情。既然男女之间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相互爱慕的基础上,那么男性只能在与同性的交往中获得爱情。那时候的女性连自由出门的权利都没有,连自己找个情人都不可能。古希腊社会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一夫一妻制社会,男女地位的悬殊是男女爱情缺失的原因之一。

爱情世界对女性的驱逐,不仅是当时的现实,在柏拉图理想的爱情世界里,也仍然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如上所述,柏拉图所提倡的爱情仍然是男人之间的同性之爱。对于柏拉图来说,女性在他理想的爱情世界中地位的缺失,很可能与女性没有受过教育有关。在《理想国》中,他对女子教育的专门论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柏拉图向往爱情的最高境界,而没有文化的女人根本没有知识,所以不知道好,所以被排除在爱情的世界之外是很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对女性的看法也很有代表性。现代人普遍关注斯巴达社会的女性,因为她们和男性一样锻炼、生活、操纵很多公共事物。但在亚里士多德眼中,斯巴达的女性是“放纵的”,他指责斯巴达女性因为不断的放纵,在城邦遭到敌人攻击时,给城邦带来了巨大的混乱。10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谦虚是女人的本分。他只关心如何有效分配作为公共财产的妇女和儿童,以利于城邦的统一。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里,女人是完全没有爱情的。因为男女之间的爱情会直接冲淡友情,破坏城邦的美好。

女性在爱情世界中地位的缺失,也与古希腊人对女性的偏见密不可分。女性被视为没有思考能力,是无节制的肉欲的象征。过度的淫荡会让男人失去节制,失去理性;此外,过多接触女性也会让男性染上女人味,失去作为男性象征的优秀品质——勇气。11有研究者认为,当时女性的地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古希腊也有尊重女性的传统。其实古希腊人和现代人一样,把女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孩子的母亲;第二种是被男人扮演的妓女。古希腊人崇敬女性只是因为她们是母亲,因为做母亲意味着要负责家务和抚养孩子。就女性的整体社会地位而言,还是很低的。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在爱情面前,男女地位应该平等,恋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古希腊社会的女性一直处于顺从的地位,男性对女性的偏见和社会对女性的观念也导致了女性无法追求自己的爱情。

四、一个特例:古希腊的高级妓女。

古希腊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因为生活而被拘禁,没有得到爱情的可能。但有一类女性因为职业获得了比普通女性更多的自由,在当时是高级妓女。虽然妓女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地位更低,但古希腊的高级妓女却因其姣好的容貌、卓越的才华和较高的教育水平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在史料中,我们也发现了古希腊现代意义上的男女之爱的痕迹。佩里克莱斯与高级妓女阿斯帕西亚的爱情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当时的佩里克莱斯是一位有妻有子、手握实权的政治家,但为了娶到阿斯帕,他与妻子离了婚。Aspa Sia虽然是一个高级妓女,但是她漂亮,聪明,有一流的交际能力。这些品质使她迅速成功地让当时最重要的人物拜倒在她的面前,甚至苏格拉底也不羞于与她交往。更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图在《迷你谢罗斯》中给阿斯帕写了颂词,苏格拉底大声朗读。她嫁给佩里克莱斯后,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普鲁塔克认为她为了家乡米利都,发动了雅典和萨摩斯岛的战争。事实上,佩里克莱斯对阿斯帕西亚的热爱为他的对手提供了攻击自己的有力借口。12最后,驱逐阿斯帕西亚可以部分说明当时的社会是无法容忍这种男女之爱的。

在史料中,也有很多记载古希腊高级妓女的生活,她们的爱情以及与贵族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的名人之所以接受并愿意与这些高级妓女交往,与其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些地位高的妓女大多漂亮、聪明、活泼,有高超的交际能力。他们的事业让他们不必隐居在家,所以他们有机会找到自己的爱情。这些珍贵的资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古希腊的男人并非生来就没有对异性的爱。只是男权社会大大限制了女性的活动空间和受教育的权利,最终导致哲学家认为的那种男女之间的高尚爱情难以产生。整个社会只能把男女之爱理解为与肉体满足分不开的情欲。

五、男女爱情之谜——一个神话的启示

现代人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很自然的。这种理论只能在古希腊神话中找到。在《饮酒》中,阿里斯托芬讲述了一个著名的童话:最初的人们和现在的我们完全不同。原来有三种人:除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半男半女的雌雄同体。原人呈球形,背部圆形,有两个侧面,两张一模一样的脸。身体的其他器官是现在人的两倍,可以随意行走,跑得很快。第一个男人出生在太阳,女人出生在地球,雌雄同体的人出生在月球,具有两种性别特征。因为人类想制造一场反抗众神的叛乱,飞上天堂,宙斯和众神商量了一个对付人的办法:把人劈成两半。这样,人数增加了,侍奉神的人数也增加了一倍。另外,人的能力只有以前的一半强,不会对神造成任何威胁。宙斯把人劈成两半后,让阿波罗对他做一些细微的改变,他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被一分为二的人太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了,跑在一起互相拥抱。这种对另一半的爱,复活了情欲,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13

根据这个神话,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原始人割的人,从小就爱和男人交朋友,是男人的追随者,也就是男同性恋。原始人女人割的人对男人不感兴趣,所以就成了女同。被原始雌雄同体切割的人,无论男女,都会被异性吸引,也就是会发展成恋人。我们本来就是完整的,现在期待着,也在追随这种原本的完整,这叫爱。14根据阿里斯托芬的解释,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爱情都来源于对自我另一半的渴望。尽管古希腊社会普遍认为男人象征着节制和勇敢等美德,但同性恋被认为是高尚的。但这个神话也印证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确实是有起源的,就像男同性恋一样,来源于自然。一开始有三种人。雌雄同体的存在,使得男女之间的结合不仅仅是出于情欲,更是出于对曾经的自己的另一半的渴望。只是在神话世界里,女性是不被驱逐的,是被认可有爱的权利的。

阿里斯托芬的这个神话几乎成了《饮酒篇》中最著名的篇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爱情与人性关系的精辟论述。现代人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是理所当然的,逐渐能够容忍同性恋,认可同性爱情。但在古希腊社会,人们高举象征崇高道德的男女同性之爱,而贬低男女异性之爱。虽然史料中有当时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记载,但占主流的仍然是女性在爱情世界中地位的缺失。在古希腊社会,男权的统治和压迫使女性失去了自主权,甚至连对爱的渴望也被男性意识形态的力量剥夺。

一方面,对古希腊人爱情观的考察使我们了解古希腊哲学家对爱情的深刻思考,理解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另一方面,以古希腊的女性为切入点,也看到了古希腊一夫一妻制社会对女性的不良影响。古希腊人虽然对爱情有崇高的理想,但并不回避爱情带来的情欲。但他们推崇的恋爱模式在今天的人眼里无疑是畸形的。通过对比古希腊人的爱情观和现代人的爱情观,可以了解古希腊人的伦理观念和古希腊社会衰败的原因。

在描述雅典人的时候,佩里克莱斯有一句名言,“他热爱美,却不失纯朴的品味,他热爱智慧,却不失男人的勇气”。15这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古希腊社会象征着文明的盛世,而生活在古希腊的女性让现代人看到了盛世的另一面。或许,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古希腊的爱情观。但古希腊哲学家对爱情的思考在今天仍然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