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水镇地理
沿着大运河从宝应县往南不到20公里,就到了洪水泛滥的古镇。
唐宋时被淹(今镇西南数里),元代称范村,元末明初洪水中淹死。今天的泛水镇建于明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说:“明洪武年间,宝应以南三十六里有新城,万历年间,开洪积河,筑水闸,镇以水闸命名。”据《宋史》记载,真宗、光宗筑堤时,水越来越多,范光湖仅在境内。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淹区,淹公社,淹水乡。1985,由乡改镇。2000年与盘光湖的圩镇、石桥、三乡镇合并成为淹没镇。2012年经省民政厅批准更名为“水淹镇”。
洪水自古就有“黄金洪水”之称。洪水泛滥的地理条件优越。京沪高速公路、江淮公路和金宝南线公路穿境而过。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宝应站位于洪水泛滥的境内。
有许多砖桥和小巷。
重阳节前夕,重游泛水古镇。六角亭边,茅草萧萧,难寻故人。徘徊在五一路,找不到第一眼看到的感觉。六角门和水巷口残存的老建筑,仿佛见证了昔日的繁华。
即便是民国时期,泛水镇依然像清明上河图,颇有苏南水乡的雅致。当时的乡镇布局是东西向的大小巷为主街,南北向的大运河和夏河形成两个平行的商业区。巷子两边是各种笔店、药店、茶店、银匠店、染坊、磨坊、豆腐店、酱醋店。巷子的东端与夏河相交,河上有三座桥,分别是映秀桥、三元桥、聚源桥。夏河两岸也是商铺林立,沿河整齐的石砌护岸和垂柳更增添了小镇的美丽。那时候是“河两岸店铺旧,河里划桨卖”。穿着一身蓝布的小媳妇正在搅活窗,脆脆地买香粉;老人穿着袍子和衬衫,往船里扔钱,在岸边买烟;真的是很好看的街景图和水乡风俗画。
“古镇里闲置的地方少,砖桥小巷多。”这是当时泛水镇的写照。现在,小巷正在逐渐消失,很难再看到过去的壮丽景色。解放后,夏河被填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五一路”,潺潺的流水声永远消失了。
民国时期,泛水镇有100多家商号和近20家钱庄,是宝应和苏北六大镇之一。镇上有许多园林,如园、柳园、华澳园、程公馆和花屋坊园。其中最著名的是扬州王氏所建,泛水华氏所管的华澳。它已经被拆除。
据《民国宝应县志》记载,当时每年都有稻谷、小麦从淹水地运往上海、无锡、天津等地,南北客商往来频繁,淹水市场空前繁荣。在一家餐馆里有许多餐馆,如顺和园、怡和园、李生园、如意阁等。都是选择优秀的专家做一个红壶白案,号称“黄金泛滥”。民国时期也有一首童谣,叫“金泛滥,银宝应,铜打高邮,铁作界。”可见当年水患之盛。
清澈的水和美丽的风景
据明代《隆庆县志》记载,“清水湖在县南,东西长十二里,南北宽十八里,西南连泛光湖;盘光湖在县城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宽十里,南有金金湖,西有社火湖。洒火湖在县城西南四十里,西有衡阳河,东北有泛光湖;金湖位于县城以南60英里,东临大运河,西北临泛光湖。清水、泛光灯、喷火、天津湖汇成一体,称为宝应湖。”随着地理的变化和区划的调整,宝应湖南现西与高邮湖、金湖县相连,北与白马湖相连,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分属宝应、金湖两县管辖。
从南湖大山桥码头乘坐环湖游船,入住湖中。清风徐来,水波“汤斥,或竹箭流,或桃花色”。嬉闹的水鸟,低飞的水鸟,摇曳的水草,渔船点缀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宝应湖有个岛叫肖家岭。肖家岭的方圆在几十里外。春雨过后,成千上万的芦笋树长了出来。夏天芦苇婀娜茂密,成为一座绿岛,蔚为壮观。
宝应湖水质良好,生态优越,盛产多种野生动植物和水产,其中鸟类147种,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稀鸟类经常栖息于此。“湖水煮鱼”味道鲜美纯正。特别是宝应湖大闸蟹,壳青、肚白、爪金、毛黄、膏肥、丰黄、个头大、味道鲜美,荣获无公害品牌,堪比阳澄湖大闸蟹,远销广东、香港等地,并被注册为国家商标。秋天,欣赏宝应湖的风景,品尝宝应湖的鱼蟹,是一大乐事。
洪水八景
盘水镇自然风光一直很美,颇有水乡特色。
民国时期,有一位图画爱好者,画了八幅水景速写,名为《水景八景》。这八个场景分别是:庄吉春柳、魁楼鸦墨、东园莲月、瓦店桂桥、东溪渔舟、梵文静居、泛光赵茜、运河雪渡。
如今,昔日风光早已远去。
古镇新光华
如今,几经兴盛、一度衰落的千年古镇,正渐渐焕发光彩,运河岸边的一颗金色明珠正在冉冉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