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经济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62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87.8亿元,增长4.0%;
第二产业增加值876.25亿元,增长11.7%;
第三产业增加值55716亿元,增长8.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2716元,比上年增长9.3%。
财政收入
1990年地方财政收入1.1.7亿元,是1980的5.61倍。龙岩成为全国95个收入超亿元的县(市)之一。
201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6169万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984万元,增长2.2%;财政支出205.07亿元,增长2.8%。全市国税收入654.38+057.29亿元,增长654.38+00.4%;地税系统税收收入92.88亿元,下降10.0%。
产业结构
从1978到1990,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2.3%,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3%,社会总产值增长11.5%。与1990年的1978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63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08倍,社会总产值增长了2.27倍。
投资结构
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2.7%;农民投资增长8.9%。
在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8.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9.7%。。
201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1209亿元,增长28.4%。其中,商品房投资132.84亿元,增长46.8%。商品房销售面积175.67万平方米,下降26.0%;商品房销售额99.36亿元,下降36.1%。
2014年,全市省市重点项目220个,比上年增长37个,增长20.2%;完成投资504.06亿元,下降2.4%;新开工项目72个,比上年增加22个,增长44%;实现新开工或部分完工项目68个,比上年增加25个,增长58.1%。明清时期,城乡都有传统的家庭式手工业或作坊,如冶炼、造纸、食品等。民国时期,制茶、制烟、制烟、造纸等行业一度发展迅速,但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重工业和企业很少。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292万元(按1980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对私营企业采取加工订货、收购包销、扶持个体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自1953开始,对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大部分民营企业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个体手工业按行业组织了生产合作社(组)。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6.4%。1956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23.19%。
“大跃进”时期,盲目建设冶金、煤炭等一批厂矿,造成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和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同时,急于完成公私合营、集体企业向全民所有制的“全面过渡”,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962以来,国民经济调整,工业基本建设路线缩短,重工业压缩,部分低效企业关停并转,职工精简,企业重组,集体所有制企业恢复,工业生产逐年回升。1965年完成工业产值300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19%,是1949年的9.3倍。
“文革”期间,生产秩序遭到破坏。1968年产值比1965减少17438+0%。1969以来,国家加强内地工业建设,先后恢复或新建29家工矿企业,工业发展迅速,门类增加,规模扩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冶金、化学、建材、纺织工业发展较快。到1976,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4.66%。在工业总产值中,56家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占92.76%,64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占7.24%。
1978后,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调整产业结构,轻重工业产值各占50%左右,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进行技术创新。从1979到1984,投入1.1.7亿元挖潜改造,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在企业内部逐步推行,新建了一批厂矿。从65438年到0980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2.36%。乡镇工业也发展迅速,年产值239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6%。
从65438到0984,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1986,厂长负责制,全面目标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全市与20个省市的88家企业、10所大专院校、26个科研单位建立了横向联系。有96家企业参与129项目,引进专业人才200余人。同时从日本、英国、美国、西德、瑞士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省引进了价值1.1.00亿元的技术和设备。工业生产快速稳定发展。从1984到1987,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8%。
65438年至0987年,全市有卷烟、食品、纺织、印刷、包装、机械、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电子、木材等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卷烟、建材、机械、煤炭、冶金为主体,包括中央、省、地、市、乡、村办工业等多层次经济结构的工业体系。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6家,产值53992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162家,产值4842万元;合资企业6家,产值654.38+0.88万元;全村及以下产业2096个,产值5165438+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200多种。工业总产值64062万元(其中市政工业1638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9.90%。220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利润总额6787万元,税收1.9203万元。工业已成为该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3.7亿元,增长8.7%。总体来看,工业生产呈现出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非公有制工业发展较快、小微企业稳定增长、重点企业成长性好的特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7%,轻工业增长3.4%。股份合作企业增长22.5%,股份制企业增长13.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3%,集体企业增长16.2%。大中型工业增长9.0%,小微企业增长8.2%;亿元企业347家,比上年增加28家。
工业园区
到2012,* * *省级工业园区9个。分别是龙岩经济开发区、永定工业园、福建龙州工业园、连城工业园、武平工业园、上杭工业园、漳平工业园、长汀县经济开发区、龙岩稀土工业园。农业产值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337.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654.38+048.98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461.3万元,增长6.1%;畜牧业产值1265438+2800万元,增长3.9%;渔业产值6543.8+0.337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77亿元,增长5.8%。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较快增长。粮食总产量109.96万吨,增长0.2%,蔬菜总产量19851.8%,茶叶产量21.7万吨,增长6.4%,园果产量40.24万吨,增长4.3%。毛竹71.93万株,增长2.0%;家禽出栏5879.55万头,同比增长17.1%;水产品产量7.59万吨,增长3.8%。
农业产业化
2012全市形成六大重点产业(畜牧、蔬菜、林竹、茶业、薯业、烟草)和七大特色产品(河江、连城白鸭、槐花、黄(黑)兔、兰花、漳平水仙、咸酥花生)20168。其中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一,生猪出栏量居全省第一。
漳平被命名为“中国特色竹乡”、“中国花木之乡”,永福被命名为“中国杜鹃花之乡”。连城朋口被评为“中国兰花名镇”;武平是中国重要的野生花卉生产基地,“武平傅贵种子”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2011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了“百花齐放”的目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06万人,年劳务收入超过15亿元。清末民初,大部分私人商人在国外经商,国内商业以市场贸易为主。苏维埃时期,国民党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龙岩县苏维埃政府采取保护商人的政策,鼓励苏区商人与国民党统治区商人进行贸易,发展苏区经济。民国二十三年(1934),张婷公路开通后,湘赣两省商人来岩采购,生意日益兴隆。26年(1937)市区有400多家店铺。民国二十七年(1938)五月,日军进犯厦门,封锁沿海港口,张婷公路张龙段受损。大部分货物是通过广东兴宁、梅县区、梅州市、大埔等地运进来的,货源锐减,物价飞涨,税收不断增加,各大商家相继倒闭。民国35年(1946),部分商人迁居漳州、厦门、汕头等地。到1949,市区只有255家店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实行“繁荣经济,保证供应”的方针,发展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为主,个体商业和集市贸易为辅的社会主义商业体系,开展物资交流,帮助城乡畅通商品流通渠道,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从65438年到0956年,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90%以上的私营企业转变为国有和公私合营企业,有的组织了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开展经销和寄售。大跃进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商业体系转变为单一的国有商业企业,影响了商业的发展。三年来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物资缺乏,市场疲软。实行国家经济调整政策后,商品日益增多,市场越来越活跃。1978后,改革商业管理体制,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和集体、个体商业的调节作用,扩大和搞活流通领域,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到1987,全市共有商业企业4772家,其中国有310家,集体677家,个体3785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8304.82万元,人均收入725.7元。商品购销两旺,市场繁荣,成为龙岩地区的商贸中心。
2012年进出口总额3488010,000美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进口137966万美元,增长1435438+0%;出口2108.36万美元,增长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