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名人是怎样出名的?比如牛顿,贝多芬,拿破仑,凡高等等
一、▲牛顿
1642年12月25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1661年 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当工读生。
1664年 获得三一学院奖学金,开始专心研究。
1665年 大学毕业。发明二项式定理。
1666年 发现万有引力、微积分学,研究光谱及望远镜。
1667年重回剑桥大学,被选为特别研究员。发明反射望远镜。
1668年获硕士学位。
1669年任三一学院的数学讲座教授。开始讲授光学。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1672年 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675年发现《牛顿环》,提供光的《微粒说》。
1677年 莱布尼兹宣告发明微积分学,两人开始论战。
1684年开始写《数学原理》 。
1687年 《数学原理》出版,举世震惊。
●成名事件:
同期,即1665年至1666年——牛顿做了惊人的光学实验。这也许是由于读了波义耳关于色彩的著作,因而激起了对光学的兴趣——开普勒的光学著作已经引起牛顿的兴趣。牛顿让一束光线由囱帘上的隙缝射入一个黑房间,再通过一个棱镜射到一个屏上。这束光被折射,但其不同成分折射的程度不同,投到屏上的光束不止是变宽的光点,而是一条以熟悉的彩虹顺序成红、橙、黄、绿、蓝、紫排列的彩色光带。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些颜色是棱镜产生的,可是牛顿证实它们存在于白光本身,白光仅仅是这些色光的合成色。证明办法是让虹带即“光谱”通过反向放直的第二个棱镜,以便这些色光重新结合。果然,屏上出现了一个白光点。如果把第二个棱镜放得只能让一种色光通过,根据置放的方向和角度的不同情况,映出的色光带也可能加宽,也可能变窄,但它始终是单色。(谁也不知道牛顿没有报道光谱中有暗线条的确切原因。。而他在做某些实验时,肯定是应当看到几条暗线的。由于他的视力不够敏锐,有些实验是让一个助手做的。可能这位助手看到了一些暗线,但认为无报道的必要。不管情况如何,这恰恰是极其重要的发现,但还得留待一个半世纪之后由沃拉斯顿和夫琅和费去研究。
牛顿的棱镜实验使他一举成名。
二、▲贝多芬
贝多分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他初学音乐的经历是痛苦的。由于家境贫寒,父亲想让儿子成为神童,像著名的音乐大师那样到各地去演出,于是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作为长子的贝多芬身上。
当贝多芬刚满4岁时,父亲就让他学习演奏钢琴和提琴等乐器。
刻苦练习的小贝多芬进步很快,8岁时就能在公众场合公开表演,11岁便进了当地剧院的乐队工作。但因缺乏良师指导,父亲希望他成为神童而驰名欧洲的梦想却没能实现。正在这时,贝多芬终于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这就是乐队指挥奈佛。这位热心肠的作曲家很器重贝多芬的天赋,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在奈佛的指导下,贝多芬增强了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并开始学习作曲。
在1787年的夏天,贝多芬曾到维也纳拜会过音乐大师莫扎特,本想跟着莫扎特学习作曲,可是没几天便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只得有匆匆忙忙的赶回家。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贝多芬每天都守候在榻旁,在直到母亲合上那慈祥的眼睛。
母亲去世了,可是贝多芬无法马上到维也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家里更贫困了,父亲嗜酒如命,挥霍无度,毫不顾家,两个弟弟年龄又小,照料家庭的重担又落在了贝多芬的身上。他一边挣钱养家,一边要同嗜酒挥霍的父亲作斗争。除此之外,强烈的求知欲又促使他多方面地求索。他设法到波恩大学旁听伦理哲学课,学习古典文学,阅读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人的作品,用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
1792年11月,22岁的贝多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波恩,到维也纳继续深造,此后就在那里永久地定居下来。在维也纳,他开始在海顿的指导下学习作曲。有了名师指导,加上自己独特的音乐天赋,他很快就在音乐创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796年,贝多芬开始耳聋。但是病痛的折磨反而使他更顽强。
贝多芬在1803年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这是他在思想上、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对统治者的憎恶,对人民的崇敬,贝多芬又于1804年将这首乐曲改名为《英雄交响曲》。这首乐曲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贝多芬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辉煌时期,成为名扬四海的伟大音乐家。
人物档案: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的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
很早就显露了 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成名辉煌时期:30岁后的《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
三、▲拿破仑
●成名事件
拿破仑的成名战役——土伦会战
土伦之战就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成功尝试。此战使拿破仑大显身手,崭露头角,成为步入军事舞台和政治舞台的成功起点。
献良策博得赏识
十八世纪后期,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引起国内保皇势力和国外封建专制势力的仇视。1793年8月,盘踞在法国南部土伦城内保皇势力,占领极具军事政治价值的土伦港等城市,并与奥地利、普鲁士、英国、荷兰、西班牙和撒丁王国等国组成的反法军事联盟相勾结,将土伦要塞和拥有30余艘舰只的法国地中海舰队,拱手交给了英国和西班牙人,使这个港城成了国内外封建专制势力的堡垒。
土伦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城郭和10余万居民,整个港湾由里卡尔半岛分隔为内港和外港,形成“葫芦状”地形,里卡尔半岛处于蜂腰处,地位重要。
法国革命Government调集革命军围攻土伦,但几次进攻都遭受挫折。恰值此时,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拿破仑路过此地,颇有见地的提出了一个攻打土伦并将英、西海军从海港驱逐出去的良策。在军队中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革命Government特派员萨里切蒂极为赏识这位具有良好军事素养的年青军官,立即任命他为围攻土伦的革命军队炮兵指挥官。
精筹划大显身手 善指挥一举取胜 受赞誉崭露头角
拿破仑在土伦战役中显示的胆识和才干,尤其是敏锐的战术眼光和组织指挥才干,赢得了一致的赞誉。一份上呈革命Government的报告中说:“用文字无法形容拿破仑的功劳。他有伟大的知识以及同样伟大的智慧和勇气,而这些话对于此一稀有将才还不过是一种空泛的描写而已”。特派员萨里切蒂对拿破仑垂爱倍至。在他的举荐下,年仅24岁的拿破仑在土伦战役后的第3天,即由少校破格提升为准将。
一次成功的尝试造就了一个划时代军事家的脱颖而出。从此,拿破仑·波拿巴步入了世界历史的舞台。
四、▲凡高
生前非常落魄
梵高是荷兰最有名的画家,但是他真正成名及世人给予的荣耀都在他去世之后,关于他戏剧性的一生就像他的画作一般,充满艺术家特立独行的风格。
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历来是为人称颂的名画之一。如今,这幅《向日葵》又获得一项殊荣———引来蜜蜂驻足花蕊。据英国《泰晤士报》15日报道,最近,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凡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四幅名画复制品中,有两幅“花朵类”油画———凡高的《向日葵》、保罗?高更的《一瓶花》;还有两幅虽非花朵却极富色彩的油画———帕特里克?考尔菲尔德的《陶器》、费尔南?莱热的《宁静生活与啤酒杯》。研究发现,在同一时间内,蜂群飞向《向日葵》146次,在上面停落15次;飞向《一瓶花》81次,停落11次。但很少在另两幅画上停落。
活着的时候没有出名,曾经和另一位印象派大师高更一起居住创造,但因梵高性格孤僻,两人矛盾不断。梵高曾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喜欢的女人,遭到拒绝。
当时梵高要离开住所,把画都送给房东,后被房东放在阁楼里,房东并不喜欢这些画,随便送给街坊邻居,因为画作太占地方,送不掉的还烧毁了。
我比较喜欢梵高的画作是《星夜》,《露天咖啡馆》,《鸢尾花》。
以上总结很多都是自己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