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消费算不算欺诈?

一般的诱导既不违法也不犯罪,因为营销的目的是希望没有消费计划的人消费,或者让没有强烈消费欲望的人消费。在特殊情况下,对老年人或儿童等弱势群体的诱导可能构成不道德的销售行为,对儿童而言,可以通过解除合同来挽回损失。

如何识别消费欺诈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1,经营者用于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手段

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欺诈: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和停止销售的商品;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故意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的;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骗取消费者价款或者费用的;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以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通过虚构交易、虚假投标量、虚假评论或雇佣他人等手段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销售商品或者服务;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体验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谎称正品销售“加工品”、“残次品”、“不合格品”等商品;夸大或者隐瞒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信息,误导消费者;以其他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方式误导消费者。

2.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了消费者?

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以普通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标准。如果这种行为足以误导普通消费者,则构成欺诈。如果这种行为不足以误导一般消费者,个人消费者应当证明自己有误解,主张欺诈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时,一般会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要求消费者有实际损失或损害才能认定消费欺诈。只要经营者的行为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认定为欺诈。

3.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的主观方面?

虽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欺诈必须是主观故意,但从字面理解,欺诈就是掩盖真相,误导消费者,而“欺诈”这个词本身就已经揭示了经营者具有主观故意。因此,在以下六种情形下,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欺骗或者故意误导消费者的,属于欺诈行为: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销售无效、变质的商品,伪造产地的商品,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 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伪造或者变造商品。

诱导消费属于哪种纠纷,多少钱可以立案:

诱导消费是民事案件,如果存在欺诈,可以以欺诈立案。对于商家的诱导消费行为,无论涉及金额多少,都可以要求商家进行赔偿。如果涉及金额在500元以下,则以500元作为赔偿金额。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诈骗手段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