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龟兹商标

在我的新疆之旅中,我对自然风光感到惊讶,见证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古迹也成为马此行的重要时刻。

作为公元前176年建立的古龟兹国,在被回鹘摧毁的1000年间,一度成为西域36国中首屈一指的强国,包括库车盆地绿洲、赛里木绿洲、白城绿洲、阿克苏绿洲、新河绿洲、沙雅绿洲、轮台绿洲等广大土地。

羌族、赛族、越族、乌孙族、匈奴等多个民族曾在古龟兹居住,在融合过程中逐渐演变为龟兹人。龟兹王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佛教在一世纪通过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到龟兹。公元4世纪,龟兹佛教达到顶峰。据说当时这里有很多佛寺,信众很多,看起来像是佛教圣地。

佛教的兴起也催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画家,龟兹的洞穴在公元3世纪末开始发掘,期间多为方形洞穴和大象洞穴。此时的壁画风格主要呈现犍陀罗风格,用粗犷的线条描绘简单却生动的人物。内容以佛教故事为主,体现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据说这一时期在龟兹挖掘了一座高达16米的大佛,完全仿照阿富汗巴米扬大佛洞。可惜由于宗教变迁,这座大佛早已消失在时间的痕迹中。

从4世纪中叶到5世纪末,龟兹石窟逐渐发展成为以中央柱洞为中心的洞穴,有僧室、讲经堂、拜殿等。,并逐渐形成了寺庙模式。在壁画风格方面,主要采用晕染和菱格构图,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也可以看到。

龟兹石窟在6-7世纪进入繁荣期。这一时期的资助人多在壁画和佛像上粘贴金粉或金箔,石窟以中央大柱造型为主。壁画的题材越来越复杂,其中因果报应故事最受欢迎。遗憾的是,公元8-9世纪后,常年战乱废弃的龟兹石窟建筑逐渐停止,龟兹石窟文化逐渐衰落。

通过梳理龟兹石窟的发展过程,或许有助于游客欣赏现存的龟兹石窟。如今,大多数游客可以参观的龟兹石窟是白城的基齐尔千佛洞。

基齐尔石窟是中国最早开凿的石窟,位于地理位置的最西部。它的发展过程从3世纪到8-9世纪持续了7个世纪。这个跨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地处丝绸之路,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遗产打包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存石窟中有236个编号的石窟,但只有6个石窟开放供游客参观。好在这些石窟基本可以让你领略龟兹石窟文化的建立、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

我参观的第一个洞穴是27号,是在基齐尔石窟的全盛时期开凿的。整个洞窟龛内的壁画保存不太好,但前室墙上仍能看到部分插画。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闻法与天道是非常美好的。

再往前走,就到了第2-3窟,编号为32、34,是基齐尔石窟发展过程中的洞窟,表现了龟兹石窟的逐渐成熟。这一时期主要采用盛开法和菱格构图法,内容主要是本生故事和噶玛故事。

其中,第32窟为中央塔窟,是目前开窟龛中唯一可通往后室的窟。原来后屋塑有佛祖涅槃像,现在雕像已不存在,墙顶被烟火熏黑。

或许大家对飞行都不会陌生。在莫高窟或云冈等许多石窟中,我们看到的飞天多是女神撒花或弹琵琶的形象。但在第四洞,8号洞“十六剑洞”,可以看到成双成对的男女在天空中飞翔,有壮汉,也有妖娆的女子。他们弹着琵琶,舞着优雅的龟兹,宛如一个祥和安宁的佛国世界。

如果说第8窟是以飞天闻名,那么第17窟的特点就是故事画。特别是券顶的菱形框里有40多个佛教故事。这种菱形画,据说是龟兹地区首创。它通过画家高超的技巧,用流畅的线条描绘了佛陀的一生。这种壁画画法后来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传到莫高窟,成为敦煌莫高窟早期的壁画加工方法。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洞穴是卡韦诺。10.与前面的五个洞穴相比,这个洞穴是一个和尚的洞穴。一般来说,僧洞是供僧人居住的洞穴,没有雕像,也没有壁画。然而,今天,这个石窟是一个陈列室,展示为保护基齐尔千佛洞做出巨大贡献的韩乐然先生。

总的来说,与莫高窟和龙门石窟相比,基齐尔石窟在题材数量和保存的完整性方面要逊色很多。但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和龟兹文化,仍是文化旅行者的宝地。(作者:马不停蹄,生命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

基齐尔石窟旅游小贴士:

虽然基齐尔石窟位于拜城县,但大多数游客都将库车作为从库车市前往千佛洞的中转站。如果从库车去,建议自驾或者包车。个人建议参加一日游,游览库车大峡谷和千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