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赚就赚654.38+0亿》一书简介?
创作这个新童话的农村妇女陶华碧今年已经51岁了。很多人说她的名字可能会不知所措,但提到她的“老干妈辣酱”几乎是家喻户晓。陶华碧是农民工几乎每天都要吃的老干妈辣酱的创始人,也是一家生产这种食品的大型企业的董事长。
这个农村“老干妈”,四个字都看不懂,连文件都看不懂。她是如何建立和管理一个1300多员工的大企业的?她有哪些让人可以借鉴的“招数”和“招数”?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老干妈”,了解了她奇特而传奇的成功经历...“招数一”:抓住机会事半功倍。“老干妈”名叫陶华碧,51岁,出生在贵州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家庭贫困,陶华碧一天也没有学习过。20岁时,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因病去世,留下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打工摆摊。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上,用从四个地方捡来的砖头盖了一栋房子,开了一家不起眼的餐馆,名叫“实惠餐馆”,专营凉粉和凉面。当时她特意做了辣酱,作为拌凉粉的一种调料。结果,生意非常兴隆。一天早上,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晕,所以他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她想:反正拌凉粉的配料有好几种,少了辣酱也不耽误生意。谁知道,顾客来吃饭,一听说没有辣酱就都转身走了。她不禁感到很疑惑:怎么会这样?来我这里的顾客不是喜欢凉粉,而是喜欢我的辣酱吗?!我的店兴旺是因为这个辣酱吗?
这件事对陶华碧触动很大。聪明的她一下子就看出了辣酱的潜力,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试制,她做出的辣酱风味更加独特。吃完凉粉,很多客人拿出钱买了一些辣酱带回家。有些人甚至来给她买辣酱而不是凉粉。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做的辣酱却不够卖。她又疑惑了:辣酱充其量只是一种食材。这些人买那么多回去能吃得完吗?
有一天中午,她的辣酱卖完了,没有客人来吃凉粉。她慌了,就关了店门,想出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么样。她走访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大排档,才发现人家生意很红火。原因是什么?天啊,原来这些人都是从她那里买的辣酱!突然,她的肺就要爆炸了。
怎样才能用自己的东西养肥别人,反而欺骗自己?第二天,她再也没有单独卖过辣酱。结果卖不出辣酱的老板们纷纷来求她,半开玩笑地说:“既然能做出这么好的辣酱,为什么还要卖果冻?”随便开个辣酱厂!这句话触动了陶华碧的灵感:是啊,有那么多人爱吃我的辣酱。我能卖什么果冻?趁机开厂,我就尝尝小老板的滋味!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陶华碧放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馆。1996年7月,他从南明区云观村委会借了两套房子,招了40个工人,成立了一个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辣酱,取名“老干妈辣酱”。
此时,她的工厂几乎就像一个家庭作坊。麻雀虽小,产供销等“五脏六腑”都要有。几十个工人要管,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外事都要招待...不识字的陶华碧认为这真的很难!她有什么“绝招”可以管好工人,办好工厂?一开始她采取的是最“老实”的做法:她自己做,工人做我老板做的!她从不责怪员工,而是对他们说:“我把你当家人,你把这里当家。我做什么,你可以和我一起做。”
当时几乎所有的制作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其中一项就是捣椒切椒。这可不是什么好“戏”。刀起刀落,溅起的水滴让眼睛滚烫流泪,没有人愿意做这个过程。所以,陶华碧自己保管这把刀。她一手拿着菜刀,胳膊很硬。两把菜刀上下翻飞,她嘴里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苹果切了,一点都不辣。”员工们一听,都笑了起来,纷纷拿起菜刀...那段时间他们的工作很辛苦,陶华碧一马当先,导致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全部被拌辣酱钙化。
最担心的是,虽然建厂初期产量很低,但是当地的凉粉店消化不了,剩下的还得自己出去卖。于是,陶华碧亲自携带辣酱,送到各个单位的食品店和食堂试销。没想到,这个笨办法效果确实不错,但是不出一周,那些试用卖家就纷纷打来电话,要求她加倍发货;她派工作人员加倍,但很快就没货了...陶华碧很惊讶,但她放心了。
从65438年6月到0997年6月,“老干妈辣酱”经过了市场的考验,在贵阳站稳了脚跟,有了冲出贵阳的势头。精明的陶华碧心想:浅水都试过了,我还怕什么“老干妈”?古语不是说“趁热打铁”吗?干脆我就扩大规模,把工厂变成公司!
“招数”二:“感情投资”有超强的凝聚力。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工人扩大到200多人。此时,对陶华碧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生产,而是管理压力。
最让她头疼的是,工厂扩大成公司后,一切都要走形式,各种规章制度都要出台,各种财务人事报表都要她亲自审核,尤其是工商等政府部门经常下发文件给她执行;作为一家私企,她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准备发言稿上台发言...这些对于没有文化的陶华碧来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
没有规则怎么会有广场?没文化怎么上“讲台”?看着越来越多的文件,经营着一家什么都要做的公司,陶华碧的第一个想法是邀请有才能的人。她根据自己朴素的感情,制定了选人的唯一标准:忠诚、诚实、努力、能把工作当自己的事业、把公司当自己的家。但是我应该邀请什么样的人才呢?她想了想,拿大儿子做比较的标准。
陶华碧的长子李桂山是一名复员军人。他当时在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虽然他只有高中学历,但在当时的陶华碧眼里,他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了。她想把李桂山拖到自己的私企帮忙,又舍不得砸他的铁饭碗。没想到,得知母亲的想法和顾虑后,李桂山笑着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有铁饭碗?”!“她还是不同意,但李桂山主动请辞,来到她的公司。
李桂山帮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整理全章。李桂山读,陶华碧听。当她听到重要的观点时,她会突然站起来,指着文件说:“这一条很重要。大笔一挥写下来,马上去做。”帮母亲“看”完文件后,李桂山开始起草规章制度,然后念给母亲听。陶华碧听得非常仔细。她一听不对,马上口头纠正,然后由李桂山修改...如此反复,直到她满意了,才在材料的右上角画了一个圈。李桂山看着这个圈子,哭笑不得。他在纸上写了“陶华碧”三个字,让母亲有空时练习。谁知,陶华碧把这三个字看了一遍又一遍,尴尬地摇头叹气:“这三个字很复杂,很复杂!”
在长子李贵山的帮助下,陶华碧终于制定出了公司最原始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然而,在长子的帮助下,陶华碧仍然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天赋。于是没过多久,她又招了一个本科学历的年轻人。这种人才怎么培养,怎么留住?没有文化的陶华碧有自己简单而独特的“绝招”。本来招这个本科的目的是想让他做办公室主任,但是她没有马上任命他,而是让他先在公司做杂务,用她的话说:“这是淬火!”“然后,她派他去全国各地打假,检查市场。这一招用了她的话:“这就是磨!”半年后,她任命他为办公室主任...这个人现在是“干妈”公司的第三号人物,王海峰。如何管理公司越来越多的员工?陶华碧还有另一项简单而有效的独特技能:管理家庭,自始至终为员工进行“情感投资”。
她第一次让大儿子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就把这一步棋当成了最基本的要素。比如在员工福利的制定上,考虑到公司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员工吃饭困难,陶华碧决定所有员工都由公司覆盖...当“老干妈”公司发展到1300人的时候,这个规则还没有废除。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所有的员工都得到了温饱。谁敢想敢做?然而,无论陶华碧花了多少钱,他都坚持不懈。
虽然制度是这样制定的,但她自己做到了,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关心体贴。公司有个厨师是农村来的,父母早亡,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但他爱喝酒爱抽烟,每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几乎都被他花光了。陶华碧得知此事后非常担心。有一天下班后,她特意请厨师到酒店喝酒。酒桌上,她对他说:“孩子,今天你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想喝多少就喝多少。然而,从明天开始,你应该戒烟戒酒。因为,如果你想让你的两个弟弟上学,就不要像我一样是个文盲。”这句语重心长的话,让厨师深受感动,立刻戒了酒,戒了烟。但是陶华碧仍然不放心。她每个月只让他存200块钱,剩下的由她替他保管。每当他的哥哥需要钱上学时,他就会打她一拳……只是关心员工个人,陶华碧认为这是不够的。每当员工出差,她总会像老母亲送孩子长途旅行一样,煮些鸡蛋给他们吃,一直送到厂门口,直到看到他们上车...一个大企业的董事长,谁能为她这样的普通打工仔理财?谁能以如此微妙的方式关心每一位员工?别说独一无二了,很难找到第三个!虽然没有文化,但陶华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一个人,感动一群人;关爱一群人,一定会感动整个群体。果然,这种深情的“感情投资”让陶华碧和老干妈公司的凝聚力只增不减。在员工眼里,陶华碧和她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可敬;在公司,没有人叫她董事长,都叫她“老干妈”。公司员工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异。他们每天都在公司吃饭、工作、生活。时间长了,他们之间难免会有摩擦。但只要陶华碧站出来,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就这样,在她“妈妈”的关怀下,公司全体员工为老干妈辣酱的快速发展而努力...到2000年底,老干妈公司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迅速壮大,达到1.200人,产值近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4315。
招数三:诚信经营是发展的硬道理。公司到了这种程度后,见了陶华碧的世面,渐渐觉得自己的“土办法”已经跟不上激烈的竞争,必须与时俱进。如何「保持步调一致」?她想:虽然她知识不多,但世界上有知识的人多着呢!毛主席不是说过吗?“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我要“为我所用他”,“借智借脑”引进别人的现代管理!
打定主意后,陶华碧把公司的经理们轮流派到广深沪等开放城市,考察市场,向一些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她直言不讳地对他们说:“我承认我是‘老古董’,但你们没有土壤,企业也没有土壤!你们每个人出去后,帮我弄点新的!”这一招果然奏效。派出的管理人员陆续回来后,公司很快走上了科学管理的道路。
当公司走向正规化时,辛苦工作了很长时间的陶华碧终于感到累了。每当看到同龄的老太太坐在树荫下,抱着孙子,互相拉着家常,她都很羡慕,恨不得马上加入他们。一天晚上,她忍不住拿着一个小凳子,走在老太太们中间。他们见她来了,立刻把话题转到她身上,问她:“你挣了这么多钱,总不能一辈子都花光吧。你这么努力干什么?”陶华碧一听,顿时愣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那天回家后,她躺在床上还在想这个问题,几乎一夜没睡。第二天,正好公司召开全体员工大会,按照会前的安排,作为董事长,她要给员工讲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如何应对入世后的挑战,然后具体的工作指标由副总经理下达。会前,大儿子李桂山为她起草了讲话稿,反复念给她听。她的记忆力太好了,几乎每个单词听几遍就能背下来。
但在会上发言时,她突然想起了昨晚老太太们问她的问题。她心里不禁一阵感慨,马上转移话题说:“昨晚有几个老太太问我,‘你拿这么多钱干什么?“我想了一晚上,也想不出一个结果。看到你,我现在有了答案:企业带不走,品牌带不走。毛主席说,未来是你们的。我想,我这么努力是为了给你打工!你认为这是事实吗?为了你自己,你要更加努力!”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惊呆了,掌声随即响起...感情,感情是凝聚力,感情有时候甚至是生产力!凭着最朴素的感情,凭着企业家最精明的直觉,陶华碧意识到了这个道理。她高兴了,开心地笑了:原来“老干妈”之所以能这么快做到,是因为感情的凝聚;原来那一套关心每一个员工的原始规章制度,即使现在企业现代化了,依然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2001年初,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陶华碧准备再建一座厂房。当时公司大部分资金都在原材料上,她准备向政府借点钱。南明区委高度重视,立即协调建行给她贷款;经过协调,区委办给她打电话,让她去区委商量此事。她很乐意带王海峰和会计去区委员会,然后乘电梯到3楼典狱长的办公室。因为电梯很旧,门也坏了,当陶华碧走出电梯时,她不小心把衣服挂到电梯门上,她突然摔倒在地上。陶华碧起身后,两位随行人员以为她要生气了,但她却说:“你看,政府也很为难,电梯那么差,我们也不贷。”
随行人员对她在这一刻做出的这个重要决定感到非常惊讶,以为她在开玩笑。她不禁叹了口气,说:“贷款就是向政府借钱,给国家添麻烦。我真的不借了,我们回去吧。”这件事很快被看到和听到的人“泄露”出去,传播开来。传来传去,政府官员和很多企业家都不把这当笑话,而是说:“老干妈真的很通情达理,跟这样一个最感性的人打交道,你放心!”从那时起,陶华碧和她的公司开始了起义,这是更加谨慎。因为,“最感性”的她有“诚信”的金字招牌。
有了这么好的名声,陶华碧很舒服。她做事从来不着急,反而更自信,更特立独行。有一次,一位香港商人参观了老干妈公司。他非常崇拜陶华碧,拿出自己的名片想和她交换。没想到,陶华碧笑着说:“不好意思,我不需要名片。”这位商人非常惊讶,然后感叹道:“你是我见过的唯一没有名片的董事长。”陶华碧笑着回答。她自信地想:全国各地能吃辣椒的人,有几个没吃过老干妈辣酱的?“老干妈”难道不是最好的名片吗?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老干妈”品牌广为人知。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等货做好了,假货就出来了。一时间,全国各地市场每年都有50多种假“老干妈”!这是陶华碧最头疼的问题。她终于不再对此“谈感情”,开始下大力气打假。她派人到处卧底调查,假“老干妈”却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她大喊:“我才是真正的‘老干妈’!”然而,湖南的一位“老干妈”继续我行我素。陶华碧这次犯了一个固执的错误,她固执地和这个湖南的“老干妈”打官司,打了三年!最后,陶华碧的“老干妈”终于打败了湖南的“老干妈”。这一次,陶华碧从他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2003年5月,她的“老干妈”获得了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证书。
如今,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达654.38+0.3亿,年纳税654.38+0.8亿,在中国民营企业50强榜单中排名第五。陶华碧,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村“老太太”,把一家私企经营到这种地步,创造了一个新时代难以想象的童话。她的成功是惊人的;而她的成功更值得今天无论是多么高学历的人反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