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啤酒行业的外资为何大规模撤离中国?

一,跨国啤酒企业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外国啤酒品牌纷纷涌入中国,特别是在90年代后,外国啤酒的“大规模入侵”更是令人瞩目。仅1993一年,就有60多家跨国公司用巨资、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开拓了中国这块“酿酒业最后的处女地”。经过几年的“战争硝烟”,大部分公司被淘汰。然而,由于中国市场的诱人潜力,许多海外啤酒巨头改变了他们的旧风格,卷土重来。一般来说,跨国啤酒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由于前两个阶段与后两个阶段的明显区别,有人将其归为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外品牌开始啤酒市场阶段。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特点:对中国市场充满梦想:一个到处流淌着蜂蜜和牛奶的地方。虽然中国早在100年前就开始了啤酒生产,但真正普及至今已有近十年。跨国啤酒企业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中国,也是中国啤酒市场真正起步的开始。

改革开放之初,在消费产品和生活方式上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一些西方的东西,其中啤酒消费是对传统白酒市场和其他饮料市场的一种丰富和创新。因为喝啤酒是从西方传入的一种方式(西方人称之为液体面包),当时还处于少数人消费的阶段,不是很普及,品牌竞争也不明显。因此,外国品牌可以成功地进入中国,并开始其扩张和发展。今天,人们仍然认为外国啤酒是更好的啤酒。

第二阶段:营销活动失败

时间: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特点:定位于高端市场,以洋品牌征服中国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初,国外啤酒进入中国啤酒市场,主要表现为品牌输入。通过引进国外成功的啤酒品牌,形成的营销模式,良好的品牌文化和理念,成熟的市场运作方式,赤膊上阵,事事亲力亲为,洋人当道,“用洋人征服中国市场”!据统计,当时中国生产的外国品牌有28个,中外合资企业有92个,占国内总产量的16.7%。世界知名品牌有富士达、嘉士伯、蓝带、百威等。巨头们几乎都聚集在中国。

然而,在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轮中,投资建厂的方式大多以失败告终,并且因为价格、口味、市场等原因,最终退出,部分品牌甚至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原因如下:

1.以百威、胜利、嘉士伯、喜力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和合资品牌定位高端市场,产品价格偏高是必然的。

2.进入成本太高,这些企业在购买和拓展市场的时候花了很多钱,让国外啤酒一下子觉得吃不消。

3.随着国产啤酒的逐渐崛起,尤其是早期的“老字号”——青岛、哈尔滨啤酒,乘势重出江湖,加快收购重组,迅速向全国市场扩张,抢占市场份额。

4.中国啤酒市场的区域特征非常明显。90年代,各地建厂投产,本土强势品牌不断涌现。一些国外啤酒对销售渠道不熟悉,投入大,销售策略不本土化,导致在市场上不断受挫。

第三阶段:用资本的力量敲门

最近:专题:教中国品牌征服中国市场。据了解,欧美和日本的传统啤酒消费市场已经饱和,有的甚至在萎缩。只有中国市场保持增长。中国酒精饮料工业协会调查显示,2003年,国内啤酒消费量达到约2400万吨,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

从2002年初开始,外资啤酒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抢滩浪潮:南非SAB啤酒公司联手华润啤酒,斥巨资收购西域啤酒之王蓝剑啤酒;中国最大啤酒酿造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啤酒酿造商安海斯-布希公司(简称AB公司)正式签署战略投资合作协议。百威啤酒(武汉)公司也扩大了生产线,产能很快将达到50万吨以上。世界第三大啤酒品牌英特布鲁(Interbrugh)大举投资珠江啤酒,同时收购浙江大熊猫开开集团。以朝日、三得利为代表的日系啤酒也在中国扩军,与燕京合作,这也让洋啤酒第二轮进入中国的势头更加强劲。中国啤酒行业已经被卷入国际一体化的汹涌浪潮。

在这一阶段,由于市场竞争充分,以及多样化的口味和个性化的消费心理所体现的消费多样化,品牌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区域品牌在特定区域市场保持强势,民族品牌扩张放缓,国外品牌复兴。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突然进入相比,外资啤酒巨头在中国的表演技巧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向本土啤酒企业渗透资本,对中国啤酒市场发起新一轮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