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著名的水果是什么?
在现存的唐诗中,有很多是专门写荔枝的。在唐代,白居易、徐夤和薛能尤其擅长写荔枝诗。
清代王世贞曾云:“白乐天、苏子瞻为荔枝传神。由此可见,白居易对荔枝这一诗歌意象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白居易的荔枝诗《十八韵》已经把这种“南国奇果”描写得非常细腻了。其诗曰:“奇果贴南国奇果,香林对北塘。春陌陌,夏。树叶垂下门,树枝压住墙。起初因为风,逐渐与日本争光。晚上惊得吊着火,在树上化妆。比红蜻蜓还深,槟榔。群星相连,佛珠璀璨。紫罗剪衬壳,白玉裹填髓。小小年纪就听说了,现在就来尝尝。咀嚼天堂的味道,闻异世界的芬芳。润生莲花出水,比橘霜还鲜。吞棍在手,花蜜舌髓。物以稀为贵,天高任怨。它教会了学生在夏季生活,但也阻碍了他们。液体的精华很难留在里面,晏子又嫩又容易受伤。南方很热,但是到北方很远。不允许填王贡品,也没有理由送到皇帝老家。只有你能扔礼物,你的脸像潘阆一样白。真的很好吃,一读中间就已经流口水了。这位老人对荔枝涌有着深厚的爱,有着“一日不能离此君”的大礼。他曾自己种过荔枝树,并在《种荔枝》中作诗:“红珍珠诚可爱,白胡子太守。十年后,我们知道谁在那里,我们从宫廷中种植荔枝。”诗中蕴含着世界广阔的感觉,对荔枝的迷恋让人鼻子发酸。不仅如此,这位老人还“爱屋及乌”。他两次送荔枝给他的朋友杨八吉君,这激起了杨军自己种植荔枝的想法。没想到,这老头还写了一首诗善意地嘲讽他:“香绿叶真如画,红绿笼真可怜。听说万州要种,担心你要吃到哪一年。」
徐夤更加独特。他擅长用荔枝表达闲适淡泊的意境,即使古今绝无仅有。《一乡孤游》诗中有云:“鱼惊投青莲,鸟啄红荔枝。《鹧鸪》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荔枝初熟无人际,啄穿红芽,坠入野田。“就凭这两副对联,给徐夤起个‘许立志’的外号,恐怕是当之无愧的。此外,他还写了两部《荔枝七法》,对荔枝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描写。其中不乏“龙壳绽红粟,鱼目含白膜浆”“鬼鸦啄琼金滴,宝器带圆蚌腹”“谁刺大猩猩血,染筋满壳”等美句,犹如一层一层剥开荔枝壳。读徐夤的诗,做一个古典文学的食客,是多么美好啊!
薛能的荔枝诗兼有白诗和徐诗的特点。云《荔枝府》《荔枝诗》都有白居易倚仗荔枝抒写人间悲情的味道。《留题》里有一句话“茶使诗心复活,隔一段时间就要唱一次。当春天甘蔗寒,荔枝深在雨中,徐夤诗歌的魅力通过荔枝表现出来。唐人郑谷在《许昌阅雪尚书诗》诗中说他“诵荔枝雨,诵海棠春”,这是对他荔枝诗的一种认可。
荔枝反映乡愁
正如蔡襄《荔枝树》所言:“荔枝是世界上唯一存在于福建、广东、南粤、巴蜀一带的东西。汉初南越王维为此做了准备,于是开始通华。荔枝作为一种地方风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它进入唐朝的视野,多半也是由于此。唐代咏怀送别诗最注重对物的描写,以表现时空特征。其中涉及岭南、闽中、四川的诗词自然占有一席之地。
生活在蜀中的女诗人薛涛写下了绝句七首之一的《忆荔枝》,但她写的是岭南的荔枝:“据说郡与南方隔着一片不毛之地,难以忘怀。青衣附近,甚至有楚水,素浆得如甘露。恐怕也是对四川荔枝的一种向往吧。杜甫的诗没有女诗人的山川那么遥远。他怀念蜀地,所以写蜀中荔枝:“我记得在鹿戎摘荔枝,青峰映岩。“在北京,老的不见色,红的只知道甜甜蜜蜜。杜甫诗歌的伟大之处,在短短的四句话里已经充分展现出来,追忆往事而不停留在情感的原点,像荔枝,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荔枝的情境里,以“饮水思源,冷暖自知”这样的人生感叹来结束句子。在这一点上,品尝荔枝比我们的贪吃计划更享受,显然要深刻深刻得多。郑谷将去四川泸州,在那里遇到裴先生,流亡随州生活。结果老朋友谈起往事,无限凄凉:“一年来,* * *望松溪影,宋喆河无一僧。今天,我想起了在成都发生的事情,我将在谢梦度过一段时间。离婚了就老了,完全退休了就很孤独。我再往南走,春天荔枝熟了,往重庆走。诗中充满了天地间乱世的情怀,融合了时代的混乱和生活的经历。“春来荔枝熟”的季节,是杜甫《落花》(杜甫《论遇李龟年顺流而下》)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让人唏嘘不已,恨之入骨。
与回忆诗相比,荔枝在唐代送别诗中更为出彩。在古代,荔枝的原产地属于边疆,路途遥远。老朋友去了,难免会担心“在这里你一定要离开我,渐行渐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而且天气恶劣,韩愈被贬到潮州,甚至被告知“把我的骨头拿到河边去。”如何安慰旅行者?苏东坡说“一日三百颗荔枝,不愿长大做岭南人”,无疑是一种自慰,而他恰恰继承了唐代送别诗以荔枝慰人的形象。边境什么都没有,只有荔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