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
提高耕地的肥力。开展高标准粮田耕地质量定向培育,不断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在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灌溉用水充足的地区,重点推广秸秆快速粉碎还田分解技术;在秸秆不直接还田的地区,重点推广秸秆地膜覆盖堆肥和生物快速分解堆肥技术;豫南蒋莎黑土区主要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水田型地区主要推广增施有机肥和绿肥还田技术。继续与中科院合作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项目,挖掘耕地生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突出防旱防涝和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应对。加快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建设农情远程可视化会商系统,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网络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网络建设,建设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评估系统,增强全省粮食生产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切实加大农业科研成果和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着力解决影响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意见》(国发[2011]8号),制定种业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种子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加强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建设国家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加快海南和西北地区标准化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为良种繁育、种子生产和保障种子供应安全创造条件。支持10多家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种子企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到2020年,新培育8-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实现两次升级,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技术集成。以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开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建立亩产水平1000公斤以上的技术集成模式,制定分区域技术规程和田间管理意见。大力实施粮食高产科技工程、种子工程、耕地有机质改良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深耕深松、夏玉米免耕机播、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气象服务保障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高标准粮田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组织100名省级专家、1000名市级科技人员、10000名县乡级技术人员,组建省、市、县、乡四级专家技术服务队,深入开展科技增粮活动。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星火科技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系列培训工程,重点培养种粮大户、种植能手和农民合作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田能力。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种子企业要按照“服务跟着种子走”的要求,发挥其在良种推广和技术指导中的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农业技术服务专线等方式,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和综合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问题。
(3)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坚持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相结合,推进农业技术集成、高效、规范应用。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农业机械化技术,降本增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巩固小麦生产机械化成果,重点加强玉米机械化收获、水稻机械化插秧、块根作物机械化收获等薄弱环节,扩大覆盖面,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购买大功率、多功能、低能耗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农机深耕深松补贴政策,逐步扩大深耕深松面积,力争三年耕一次、深松一次。创新完善农机服务模式,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实现高标准粮田与机械化生产的有效对接。到2020年,6000万亩高标准粮田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
(4)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合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租赁、互换、转让、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生产经营集约化。通过政策和资金倾斜,大力扶持种粮大户,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加大对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扩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统治区域。到2020年,农机植保合作社统一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完善市场信息系统,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5)做好示范。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高标准粮田开展更高水平的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工作。高标准粮田区各县(市、区)选择田湾高标准粮2-3亩,集成技术,集中要素,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收,统一技术服务,科学管理,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挖掘增产潜力,实现单产突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