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小书店在没有减租补贴的情况下还能“活”下去?

顾客在酒汇书店选书。受访者供图

位于北京五道口的参差不齐的书店。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开书店很难?”曹荣有点困惑。她和丈夫张雪健一起经营的换酒书店已经过了第二个生日。

在过去的两年里,曹荣目睹了他周围的茶馆和烧烤店的倒闭。“相比之下,我觉得我们还不错,可以赚到商铺租金,过上体面的生活。”

"我相信开书店是有前途的,有利可图的."

“相比其他行业,对我来说,开书店的成功率会更高。”

“在我有生之年,实体书店肯定不会消失。”

……

营业面积小于100平方米,通常由业主本人或夫妻共同管理...这样的小书店很难像大型连锁书店那样得到商场的减租,甚至达不到所在书店补贴的门槛。此外,电商销售的图书价格更有优势,大量消费者选择网购。小书店如何生存?就靠“感觉”?

其实在这些小书店经营者眼里,开书店不是一种情怀,也不是一种逃避,而是基于对书的热爱而做出的理性商业判断。不止一个书店老板吐槽,“情怀”是小书店最大的误区。

“一方面,我们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养活自己。感情总是给人一种特别理想化的感觉,就是做一件事即使烧钱,听起来也像是脑子坏掉了。”曹荣说。

“开书店不是一时冲动”

张雪健和曹荣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他们开始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经营换酒书店之前,两人都在上海一家出版公司工作,积累了不少图书行业的经验。他们也意识到这个行业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夕阳产业。

为此,他们两人走访了长三角和日本的各个书店,阅读商业和销售方面的书籍,并精心挑选,保证每本书的质量。他们已经读完了书架上所有的书。

开店前的积累和准备对于一个书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5月4日,在疫情远未扩散之前,江涛和小七在岳麓山下开设了阿克梅书店。

2008年10月25日20165438,铁血书店在北京五道口华清嘉园商务大厦10楼开业。在决定开书店之前,店主对8月份北京的书市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喜欢看书,当过书店店员,学过市场营销。我相信开书店是有前途的,也是有利可图的,只是时间可能要长一点。”在她看来,北京的实体书店数量远远不够。“我当时估计,大约有6万人拥有一家书店。”

8月实体书和电子书,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都可以省了。比如我既看实体书也看电子书,逛书店,网上买书。当时一个书店同事的观点影响了她——书店倒闭不是读者的问题,而是书店本身没有做好。“很多人不在乎多花几块钱去书店买书,前提是你让人们愿意来参观,并且找到他们喜欢的书,下次还想再来。”

庄建国,上海犀牛书屋的老板,在书店行业做了十几年。他先是做店员,然后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书店,最后在2016拥有了自己的书店。或许是因为书店的跌宕起伏,庄建国相对悲观。“在我看来,像我们这样的独立书店,不太可能有很多人需要。我选择开书店主要是因为热爱,没怎么考虑大环境。”

不过,他看好实体书店的行业前景。“工作了十几年,感觉这几年实体书店的生存环境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在我有生之年,实体书店肯定不会消失。但对从业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在图书日,我决定不买新书。

虽然一开始书店市场被看好,但参差不齐的书店经营并不顺利。书店从出版社购买新书,一般会得到不低于60%的折扣。价格不是书店会员的全价,是会员的10%。折扣不多,利润率也不高。而JD.COM、当当的电商活动,新书都可以轻松做到5折,更何况在世界读书日“6.18”、“双11”期间,各种满减叠加,从电商购买新书可以低至3折。在如此残酷的价格挤压下,书店新书销售惨淡。

“我的一些同事在电商搞活动的时候直接进货,折扣比出版社的还低,但我觉得这简直是饮鸩止渴。”八月,她很无助。更让她尴尬的是,她去和出版社、图书发行公司的人谈购买折扣的时候,人家直接告诉她,你去JD.COM、当当买,他们的活动肯定比我们渠道便宜。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8月的这一天,在书店的微信官方账号上宣布,铁血书店将不再向出版社采购大部分新书,而是专注于流通中的二手书、有阅读价值的旧书以及出版时间较长的特供库存书。这些书不同于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新书,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不会受到打折活动的影响。

“照现状来看,在电商买书显然更便宜更方便,让读者去书店买新书,相当于用感情威胁,违背经济规律。”奥古斯特说。

和铁血书店一样,很多一线城市的小书店在选书上尽量避免和电商竞争。

上海犀牛书店位于复兴广场住宅区。楼道里堆满了店主庄建国买的但还没来得及整理书架的书。穿过走廊是书店的主要部分。30多平米的房间里有十几个书架。书架上主要是上世纪五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史类旧书,还有年代更久的书。这些书的质量和外观都很好。店主庄建国坐在书店的角落里,静静地看书。

“新书销售环境太差,电商折扣太低。书店竞争不过,也不能要求或指望顾客来你店里,以比电商贵那么多的价格买新书。”所以庄建国在经营方向上选择以旧书为主,新书只卖签名书、原料等电商渠道买不到的版本。

目前一个月6000元的租金,对于犀牛书屋来说压力不是很大。但是最近庄建国决定把书店搬到苏州河边上的一个店面,位置好一点,但是租金会突然涨到15000元。“我喜欢那边的环境。刚开始找店的时候想选苏州滨江,没找到合适的。既然你选对了店,我们再来挑战一下。”

60多平米的店,每年卖五六万本。

2002年复旦旧书店在复旦南区附近的一个菜市场二楼开业时,周围有近十家小书店。十几年过去了,那些书店纷纷倒闭或倒闭。只有复旦旧书店一直在,而且活得很好。

“租金一年654.38+0.3万,但利润还不错。这几年,我每年能卖出五六万本书。”说起这几年书店的经营情况,张强信心满满。

只是今年因为疫情,上半年逛书店的人流量下降,影响了书店的经营,目前还在恢复中。

在张强看来,他的书店之所以每年能卖出这么多书,有两大优势,一是价格,二是图书的品类。“我尽量做到价格最低,就是让大家觉得在我的书店买书比在网上买更划算。”

对于书的价格,张强很有信心。“外地很多书店直接来找我进货,挑很多,我会送回去。你看,就是这样。他们回去卖还是会赚钱的。”

除了价格,张强认为,人们喜欢二手书店,还因为能不期而遇好书,这就涉及到书的范畴。“我主要收集文史类书籍。除了各种废品收购点和出版社库存,主要来源是复旦师生处理的旧书。读者在这里一定会遇到网上找不到的好书。”

复旦旧书店60平米的店面里堆了5万本书,没有分类。乍一看有点乱,但张强觉得读者喜欢这里,是因为喜欢在混乱中找到好书的惊喜。

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前段时间,复旦旧书店意外走红小红书,被誉为“书的天堂”、“宝藏”、“最美书店”。书店的顾客不仅有复旦师生、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还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在书店越来越网络名人化的今天,咖啡文化和创意越来越占据书店的主业。一个“除了书”的书店,依然有打动人的力量。“我只想做一家纯粹的书店。如果以后有足够大的店面,我也会供应茶和咖啡,不过是免费的。比如顾客可以充值200元买书成为会员,来这里找书可以免费喝酒。”

张强不反对书店卖文创和饮料,但不能以主人自居。"如果书变成了附属品,书店还是真正的书店吗?"

靠近复旦也是张强引以为豪的地方。“复旦的文化氛围还是不错的。也许在另一个地方我做不到这么好。”

"如果我想靠卖饮料谋生,我就开一家咖啡店。"

比如书店的名字,很多小书店都寄托了店主的理想和向往的生活方式。“参差不齐的书店”来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引用的罗素的话“参差不齐的多态是快乐的源泉”。

“Acme书店”中的“Acme”来自希腊语,意为“顶峰”。阿赫梅派是20世纪初俄罗斯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阿赫梅托娃、曼德尔斯塔姆等命运多舛的诗人。

换酒书店的“换酒”二字,原本是店主北大毕业前夕处理旧书时在朋友圈的宣传文案,表现出一种潇洒的生活态度。

一位顾客曾经告诉江涛,当你去书店时,你不必在各种清单上找书。相比之下,你选的书更好。事实上,不卖教具和畅销书是几乎每个小书店的“底线”。有些书店虽然供应饮料,或者卖文创产品,但都坚称自己的主业是书,有些书店干脆就是卖书。

江涛自豪地说,“卖书的利润占总利润的90%以上!可以说Akme书店是真正的书店!”八月的时候,我想,如果书店要靠卖饮料维持生计,“那为什么还要开书店呢?我就开个咖啡店吧。”

这些书店也有自己的网店,但实体书店的经营仍然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张强十年前在网上开了复旦的旧书店,营业额一度超过实体店。后来,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好好经营实体书店。在他看来,网店纯粹是为了赚钱,实体店也有传播文化的功能。

犀牛书屋的网上售书也做得不错,但庄建国还是选择花高昂的租金来设立新的店面。“我总觉得有实体店,才是真正的书店。客人在店里翻书,会比在网上买书有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自由,更容易找到意想不到的书,嫁给自己喜欢的书。”

“利润是我们尊严和信心的源泉”

赚钱同样重要。毕竟这是一个书店生存的根本。江涛直言,“Akme书店首先是一家自负盈亏的书店。商店里陈列的书都是出售的。我们的利润取决于售出书籍的数量,这是我们尊严和信心的来源。”

所以在Akme书店,可以把书拆开,让顾客充分了解书的纸质、排版、基本内容,但不欢迎在书店里翻整本书。书店也不提供公共服务,读者也不能把这个地方作为自习的图书馆。

8月吐槽,她不止一次遇到来书店找她聊天的人。他们没完没了地聊着有实体书店有多难,有多爱纸质书,你书店的书有多好...起初,她以为遇到了知音,但这样的人往往在淡淡地留下一句“你胆子很大,一定要坚持下去”后就离开了书店。

在微信官方账号,有不同书店的地方,奥古斯特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反感:“如果你去独立书店,最好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如果没有需要的书,悄悄离开也没关系。不要和主人说话。”

租金高依然是每个小书店面临的最大压力。不像大型连锁书店可以享受商圈减租甚至装修补贴,这类小书店目前在租金上没有议价能力。

只有铁血书店去年向北京的实体书店申请了补贴,总金额相当于三个月左右的房租。“当时确实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但不止一家书店表示,补贴或许能暂时缓解资金短缺,但不是长久之计。书店需要挖掘自身的造血能力。

曹荣说,她不指望得到补贴和支持,只有希望之城的管理部门能给书店更多的空间。

比如小两口在日本逛旧书店的时候,很喜欢店前摆放的小书车,上面放着书,供路人随意翻看,但在南京,这样的小书车是城管不允许的。比如开店一年多,店门口展示的灯光招牌突然被要求撤下;比如放在室外空调上作为装饰品的小花盆,突然被要求拿走...

“人行道上经常有人在晒被子,城管也不觉得影响市容。为什么一盆花,一个面积不到0.5平方米的小图书车,就影响市容?”曹荣很困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