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句子

弗雷迪是个普通学生,但不是普通人。他是少数几个能把乐趣和同情心结合起来的人之一。他开心的时候笑的最大声,但是别人不开心的时候他看起来也最难过。

翻译

在准确和流畅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一种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和视频翻译。其中,在A语和B语中,“翻”是指这两种语言的转换,即先把A语的一句话转换成B语的一句话,再把B语的一句话转换成A语;“翻译”是指这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将A转换成B,然后理解翻译成当地语言的文本中B的意思。两者都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翻译,让更多的人理解其他语言的含义。

概念

1.口译或口译员(口译也叫口笔译)是一种职业。

2.翻译或翻译。

3.法律术语,如:

《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的商标,是他人复制、模仿或者翻译的驰名商标,容易造成混淆的,不予注册,禁止使用。”

这个“译文”来自《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的“译文”。

因为有直译,音译,意译。而且同理,可能有多种译法,以哪一种为准,关系到如何保护驰名商标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驰名商标是否有明确的含义,是否与汉字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二,驰名商标的音译是否习惯;

第三,翻译方法是否得到了大众尤其是市场的认可。

形式

这个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你必须从源语言中解码出意义,然后将信息重新编码成目标语言。所有这两个步骤都需要语言语义学知识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知识。好的译文除了保留原文的意思外,还应该像本族语者的说话或写作一样流利,符合目的语的习惯(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说话者无意像本族语者那样说话,比如在戏剧中)。

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机器翻译、同声传译、影视翻译、网站本地化、书籍翻译等。随着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现实生活服务的“电话翻译”终于诞生了,于是形式越来越多,服务也越来越方便。就翻译的物质形式而言,它表现为各种符号系统的选择和组合,可分为四类:

①语音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语,表现在电话交流、内外谈判、接待外宾等方面;

(2)无声的语言符号,包括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表现在谈判决议、社会信函、电报、通讯和各种文学作品等印刷品中;

(3)言语非言语符号,即交际过程中有声音但无音节的所谓“类语言”符号,常用的方式有:说话时的特殊重音、语调变化、笑声、掌声等。这类符号没有特定的音节,语义也不固定,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传播的。比如,笑声可能装载着积极的信息,也可能装载着消极的信息,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同和掌声。

(4)无声的非语言符号,即各种肢体语言符号,表现为人的动作、表情、服饰等无声的伴随语言符号。这样的符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比如人的一些动作,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表达的语义信息是完全不同的。不仅如此,还可以加强口语的交流效果。例如,如果在交谈中伴随适当的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会明显增强。

这四种符号既可以表达译出的原码,也可以表达译出的解码,即可以单独作为原码或解码的物质载体,也可以两个、三个、四个* * *一起组成。

从翻译操作的程序性来看,其实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环节。理解是分析原代码,准确把握原代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是运用各种方法,如解释或翻译的形式,各种符号系统的选择和组合,引申、浓缩等翻译技巧的应用,将原代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为解码中的等效信息;表达就是用新的语言系统准确表达。

上面提到的许多翻译形式可以概括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形式。实际上,整个翻译活动是一种社会信息传递,其特征是传播者、传播渠道和接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的交际过程不同,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作者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文化代码变化,但原理与普通交际相同。

分类

人工翻译

1.根据译者在翻译中采取的文化态度,可以分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是指把在源语文化语境中自然适合的成分翻译成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自然适合的成分,以便被翻译的读者能立即理解,即意译。然而,异化翻译是直接根据源语言文化语境的适当性进行的翻译,即直译。

2.根据翻译作品在被译语言和文化中的预期功能,它可以分为工具翻译和文献翻译。

3.根据翻译所涉及的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它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在目的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语境的意义,交际翻译则尽可能追求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

4.根据译者对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和观察,可以分为文学翻译和语言学翻译。文学翻译寻求译文与原文文学功能的对等。其理论往往主张,在无法复制原文的文学表达的情况下,译文只能更美而不逊色。缺点是不注重语言结构之间的比较和联系。语言学翻译寻求两者之间系统转化的规律,主张把语言学研究的成果用于翻译,通过翻译实践促进语言学的发展。

5.根据翻译目的与源语言在语言形式上的关系,可分为直译和意译。

6.按翻译媒介可分为口译、笔译、视译和同声传译。

机器翻译

1947年,美国数学家兼工程师沃伦·韦弗和英国物理学家兼工程师安德鲁·布斯提出了机器翻译的思想(简称“机器翻译”),机器翻译从此登上历史舞台,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道路。在接下来的65年里,这台机器被翻译成了国际学术界、商界甚至军界的战场。机器翻译是一门涉及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学科,被列为21世纪世界十大科技难题之一。同时,机器翻译技术也有巨大的应用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基于语料库和多引擎机器翻译方法的广泛使用,机器翻译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各种翻译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在线翻译成为当今机器翻译的亮点。机器翻译分为文本机器翻译和语音机器翻译。在文本机器翻译方面,谷歌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在语音机器翻译方面,谷歌也处于领先地位。机器翻译消除了不同语言和语言之间的障碍,是造福人类的高科技之举。但是机器翻译的质量一直是个问题,尤其是翻译的质量,离理想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认为,在人类理解大脑如何对语言进行模糊识别和逻辑判断之前,机器翻译不可能达到“信达雅”的水平。这种观点恐怕正说明了制约翻译质量的瓶颈。

要求

主要标准

在语际交流过程中,翻译是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一般来说,翻译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忠实和通顺。

忠诚的

是指忠实于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即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使目标读者获得的信息与原文读者获得的信息大致相同。

光滑的

是指译文规范、清晰、易懂,不存在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历史

西方历史

翻译实践在欧洲历史悠久。甚至有人认为欧洲文明起源于翻译。从罗马帝国到今天的欧洲市场,国际贸易依赖于翻译。有人说,如果不是先把古希伯来文的《旧约》和希腊文的《新约》翻译成希腊文和拉丁文,再翻译成中世纪和现代的语言,2000年以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出现,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圣经》被翻译以来,欧洲的翻译活动在近2000年间一直没有停止过。《圣经》的翻译是一件大事,它为许多国家的语言奠定了基础。在古希腊和拉丁文学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喜剧和抒情诗,以及Te Aucry Toth(约公元前310 ~ 250)、卡图卢斯(约公元前87 ~ 54)、普鲁塔克(约公元46 ~ 120或127)的作品也被反复引用。阿拉伯翻译家为保存古希腊文学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于欧洲古今其他伟大作家,如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安徒生、易卜生、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莫里哀等,他们的作品也被多次翻译成其他国家的文字。在东方文学方面,天方夜谭,日本能剧,中国小说和诗歌,印度故事海,薄伽梵歌,沙恭达罗等等都被翻译成了欧洲语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五本书,通过中世纪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翻译,被反复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翻译学校

实践产生理论,欧美很多国家的翻译理论五花八门。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两个学派:一个是翻译可能性理论,一个是翻译不可能理论。其实没有完全100%的可能,也没有完全100%的可能。世界上所有的翻译活动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进行的。欧洲的许多著名人物,如马丁·路德、m·阿诺德、F.W纽曼、J.B波斯·泰加、h·白洛克、Fr。诺克斯诉那巴案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根据凯泽的世界文学百科全书,其中一些理论是任性的。

争论

翻译一部作品或一篇演讲,不可避免地涉及两种语言:一种是作品或演讲的原语言,德国学者称之为Ausgangssprache(源语言),英美学者称之为原语言或源语言;一种是翻译语言,德国学者称之为Zielsprache(目标语言),英美学者称之为目标语言。两者之间总会有差距。因为严格来说,绝对同义词根本不存在。一个译者,无论多么高级,也只能尽可能地贴近源语,不可能完全传达出原意和神韵。译者的任务是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

关于翻译,普遍的看法是,逻辑的、抽象的东西,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著作,比较容易翻译。但也有意义转移的危险。注重情节的作品,比如浅薄平庸的小说,也比较容易翻译。强调推理或煽动性的作品,如格言、辩论性文章、政治演讲、有倾向性的剧本和讽刺文学,都不是很难翻译。然而,翻译侧重于表达感情的高级文学作品是极其困难的。在这里,翻译只能是或多或少的再创造,只能是尽可能的接近原著。原作的神韵和意境无论如何都很难被完全复制。特别是,源语言中声音产生的效果无法在目标语言中再现。

除了关于翻译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争论,还有关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这种论调在欧洲由来已久,但在中国尤为突出。

中国历史

起源

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着突出的地位。《诗经》讲究翻译的信、雅,《礼记》有记载翻译。李周的“徐翔”一词是这四位译者的统称。《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不可言”,为了“达其志,明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译”。后来佛经翻译家在“译”字前加了“转”,成了“译”字,流传至今。

由于中国早期历史的环境,中国文化的邻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直到佛教传入,翻译才广泛存在。

历史

宗教文献的翻译在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佛经的翻译,译者在翻译经书的时候经常会对文献进行修改,使译文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他们会在译文中加入一些中国的传统观念,比如孝道。

据中国君游会佛教文献记载,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是一位志向高远、意志坚强的僧人。二十八岁,带着“见法悟道,归东华传圣”的宏愿,赴印度求学。唐太宗在《唐三藏序》中对玄奘西游的描述是这样的:“踏险路,拄棍孤军远征,晨飞带雪,途中失地,飞沙走石,迷于空中。”万里山河,拨岚入影,百次寒窗,蠕霜雨而跃向前。玄奘西行印度十七年,其间历尽艰辛,回国时约四十五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里,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翻译经文。他翻译了75卷佛教大乘经,1335,共1000多万字。玄奘的翻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印度学者白乐天认为玄奘的翻译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并指出玄奘是历史上第一位翻译家。」

在中国,佛经翻译从汉末到宋代持续了12300年,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佛教是来自实践的最系统、最深刻的理论。

晋代道安(314 ~ 385)提倡质量,即直译。他提出了“五失本”,即汉译佛经时,有五种情况允许译文与原文不符。他还提出了“三难”,指的是不容易做到的三种情况。

父亲的鸠摩罗什(344 ~ 413)主张除了“得其要义”之外,还要考虑“体”。他说:“天竺是民族习俗,非常重视文学制度。其宫商风格为韵,入之甚好。凡是拜见国王的,都会有赞美;见佛之仪,以歌叹贵,以经赞也是其风格。但若改梵为秦,则失其藻。虽然漫不经心,但风格迥异,如同嚼米与人。不仅无味,而且恶心。”(《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

隋代颜琮(557 ~ 610)最推崇道安的学说。他主张直译,提出了“八项准备”和“十条”。“八个准备”是指一个翻译必须具备的八个条件;“十条”指的是他对翻译的风格和格式的十条规定。在唐代,玄奘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大师。他对文学和质量并重,但似乎侧重于质量。他没有留下任何专门研究翻译理论的文章。他的“五种不译”理论在《译名集》中有所记载,并指出五个字只能音译。

北宋赞宁(919~1001)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翻译佛经的“六例”,详细论述了翻译的六个方面。他把翻译定义为:“译者如锦缎,背上有花,但他的花有不同的耳朵。”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翻译是一门艺术(如翻锦缎),改变形式(左右)的同时保持内容不变(背面有花)。

北宋初期(960 ~ 1127)有翻译活动,后来逐渐衰落。其复兴始于明朝永乐五年(1368 ~ 1644)(1407)。当时由于对外交通的需要,创办了四溢馆,培养翻译人员。明末,西学东渐,翻译更加活跃。但是这个时候,翻译的方向就完全变了。不再是印度佛经,而是欧洲天文学、几何学、医学的经典。中国翻译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一些著名的翻译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 ~ 1610)说:“况且东西方是文理科,各有千秋,言意互求,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明明知道了,还是可以接受的;会很难为文字而写。”也就是说,中西语言的结构不同,文章的语境也不同。一些西方术语在中国是没有的。口头解释就可以了,翻译成文字大家也不会懂。

中国当代科学家李之藻(1565 ~ 1630)这样描述当时外国传教士翻译书籍的态度,说“都是借我中文之词,翻出西文之义,不敢增长见识,因而失去了真实性。”这时候的翻译往往采用合作的方式,类似于早期的佛教翻译,即中国学者和外国人合作翻译,润色文字的责任放在中国学者身上。

升高

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感到有必要向西方学习,翻译活动逐渐兴起,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的又一个新阶段。马建忠(1845 ~ 1900)强调翻译东西的难度。梁启超(1875 ~ 1929)主张译经高明。一生从事西方社会科学翻译的严复(1853 ~ 1921)在几篇序言中陈述了他在翻译中遵循的原则。他在《进化序》中说:“翻译事物有三难:信、达、雅。”“信”就是忠于原著,“达”就是忠于读者,“雅”就是忠于文学语言。信达雅只有三个字,却反映了作品、读者、语言之间的关系。在严复的翻译中,进化论接近于意译,而傅园接近于直译。他说:“翻译不同于进化论。虽然文理全段不能不融合,但文字和意义之间并没有颠倒。”但他删除了书中“多余和无关”的地方。在《论集团权利的边界》的翻译中,他说:“原书文理相当深刻,意义沉重,语句复杂。如果是照着课文翻译的话,就很难让人理解,只好稍微倒过来。这也是西方书籍的中文翻译方式。”可以看出,进化论是意在达到目的的叙事翻译,傅园是没有字义倒置的严格翻译,而群权边界论是不遵循文本的广义翻译。然而,无论翻译方法是什么,有一点是一致的:避免逐字直译,尽量使用新单词或短语来传达所有的意思。比如《进化汉语》里没有对应的词,就用“天眼”这个词;自由在当时的中国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所以我们用了“群体的权利”这个说法。严复在翻译西文词义方面做了有价值的尝试,但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开展。

五四运动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现代时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以前。中国新文学的崛起离不开翻译。第一个关注翻译并大力提倡翻译的人是鲁迅。鲁迅提倡直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外国的思想供参考,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翻译来改造我们的语言。19311二月二十八日,他在给瞿秋白的信中谈到了严复。他说:“他的翻译真是汉唐典籍翻译史的一个缩影。汉末中国翻译佛经比较直白,但他没有采取方法。六朝真是“雅”“雅”,这就是他进化论的典范。而唐则重在‘信’,乍一看几乎无法理解,就像他后来的译书一样。”鲁迅不主张完全的中国翻译。“不完整的中国翻译”不仅是输入新的内容,也是输入新的表达方式他认为中国的语法不够精确。“这种语法的不精确证明了思维的不精确。换句话说,大脑有点混乱。”

翻译学校

瞿秋白和鲁迅同意直译。他说:“除了向中国读者介绍原文内容,翻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创造一种新的中国现代语言。但他也指出:“翻译的时候,如果只是‘放入不同的句法’之类的话,不管它能不能在一个活生生的人嘴里说出来,那么这些‘不同的句法’永远不能‘据为己有’。他认为“新词应该是大众的语言——大众可能理解和使用的语言”。“许多现代译者基本上都是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