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经济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841.5亿元,增长11.9%。水口财政总收入1118万元,增长4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4亿元,增长49.5%。不含喷嘴的财政总收入8.55亿元,增长3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8亿元,增长47.9%。工业总产值11852万元,增长1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54.38+00.579亿元,增长654.38+09.3%。农业总产值25.9亿元,增长4.4%。海关出口总值8365438美元+50万,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222万美元,增长3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7亿元,增长6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2亿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6954元,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8元,增长11.4%。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10642亿元,名义增长11.88%,实际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4873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9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63亿元,按经济分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59元。闽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适中,生物资源丰富,对农业生产发展相当有利。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长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交通不便,管理单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落后,粮豆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从65438年到0949年,全县粮食和豆类总产量只有26366.85吨,平均亩产86.5公斤,粮食不能自给。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和清朝的农业生产经历了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了生产力。此外,政府实施了中国生产党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兴修农田水利,推广良种,施用化肥,实行科学种田,提高了生产水平,粮食产量和总产量大幅度提高。1955年全县总产量43167.45吨,亩产139.5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产63.7%和61.3%。1958人民公社后,依靠集体力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但是,由于主观主义的盲目指挥、定高度指标、自吹自擂和“* * *生产风”等“左”的错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时受到挫伤,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1960年全县粮食、豆类总产量下降到37913.6吨,比1955年下降12.6438+07%。1962整风运动后,纠正了“左”倾,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从65438年到0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斤。“文革”期间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思想,限制农民多种经营,无视经济规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总产时期徘徊在1 ~ 1.4亿斤左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了农业政策,改革了农村经济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再次发展,粮食产量稳步上升。1979 ~ 1983连续五年增产,117453吨(历史最高年份),农业总产量达6346万元。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村畜牧业相应发展,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生产。由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原因,粮食和豆类总产量在116522吨,亩产544公斤,分别比1983下降5.1%和3%。但总产值达到8496万元,增长33.8%。粮食是闽清的主要粮食作物。1987期间,水稻占总耕地的92.75%,其次是大豆和红薯。经济作物包括茶叶、花生、甘蔗、烟草和中草药。园艺作物有橙子、橄榄、蔬菜、红薯、西红柿、香蕉芋头等。其他作物包括紫云英和食用菌。
2008年,闽清县完成粮食种植2.3万公顷,蔬菜1.25万公顷,食用菌9595万袋,造林3.2万公顷,建成梅溪等名优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200公顷。梅溪檀香橄榄等5种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原产地认证;引进台湾省超甜玉米等一批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项目;19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组织实施金沙、百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666.67万公顷。完成牛头洋等3座水库除险加固。新建38处饮水工程和102座山地水库。
2010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1203万元,推广再生稻3.6万亩,建立超级稻示范地块6万亩,全年粮食产量8.56万吨,增长21%。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新种植油茶5000亩、金银花5000亩,新建优质茶园200亩,建成桔林乡反季节银耳654.38+0万袋、上莲乡菌草700亩、雄江镇灵芝654.38+0万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立恒大、吕佳等三个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新建标准蔬菜大棚315亩。引进台湾省雪莲果等一批两岸农业合作项目。上联脐橙、东桥镇金针菇等9种农产品获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南宋时期,闽清有手工作坊生产陶瓷。明代是福州三大产铁县之一。清代除了制陶和炼铁,还有制壶、自制纸张、纺织、榨糖、酿酒等。
民国时期,县内陶瓷生产开始向细瓷和艺术瓷发展,出现了小型水利、火力发电、碾米等近代工业雏形。但到1949年底,全县工业产值仅为55.0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人民政府积极支持私营工业和手工业恢复生产,并着手建立地方国营工业企业。1956完成了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有私营工业都是公私合营,手工业组成了生产合作社,如纺织、碗瓷、铁竹、缝纫、皮革、制鞋和建筑。1957全县工业总产值32913万元,是1949的4.98倍。65438年至0958年“大跃进”期间,全民“下大力气炼钢铁”,兴办“五小”工业。全县爆炸,办了76家企业。由于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加上大部分工厂、领域设备差、原材料缺乏、产品差、经济效益差,在1961至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大部分关闭,到1963年底只剩下14,工业总产值比上年有所下降。1964开始回升。“文革”初期,工业受到打击。1968 11县革委会成立后,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领导。经过整顿,恢复了原有企业的生产秩序,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了全县合成氨厂、化工厂、水泥厂、钢铁厂、轮胎厂、水泥制品厂和水泥制品厂。到1978,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7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20家,总产值达到33131500元,比1949增长60.2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加强了企业管理,实行了经济责任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调整了县内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从实际出发,立足全县资源优势,新建县味精厂,扩建县造纸厂、第一、第二瓷厂等重点企业,使全县工业生产迅速发展。1987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58个(其中中外合资1个),从业人员8190人,工业总产值8488万元。比1978增长了1.56倍,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9.9%。乡镇企业从1978年的495个发展到1987年的2330个,总收入135110000元,比1978年增长了10倍,超过了县域工业总产值。
上世纪80年代,全县工业门类有19个,包括陶瓷、冶金、电力、化工、造纸、机械、建材、酿酒、食品、印刷、纺织、塑料等。这些产品包括日用陶瓷、建筑陶瓷、高低压电瓷、碳酸氢铵、硅铁、水轮机、水泥和水泥制品、机制纸和纸板以及耐火材料。其中日用瓷、电瓷、机制纸、海藻酸钠、工艺竹编、雨伞、味精、山苍子籽油、钨砂、钾矾、瓷土、硅铁、蜜饯等16种产品出口东南亚、中东、欧美、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工业产品出口总值达到9915300元,占全县外贸总值的93.78%。
2008年,全县47家规模以上陶瓷企业年产值29.6亿元,其中5家陶瓷企业实现产值超亿元;30家规模以上电瓷企业年产值7.8亿元。新东方陶瓷等18家企业增资扩产;新亿邦等3个手工业项目和亚顺板块等一批项目建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修订颁布了《关于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见》,表彰了17家2006年度实施品牌战略的先进企业。红叶、旭日陶瓷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欧美陶瓷等5个产品获得市级产品质量奖;金生公司的“金生”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金涛公司“凯佳利”等5家企业的商标被评为市知名商标。
2010全县工业区联合评审拟入区开发项目27个。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新开工大冶、盛利达、联兴等3个新型建材项目,引进联合电瓷、万腾电瓷配件等一批电瓷项目。全县在建和新建工业项目27个,总投资6543.8+0.298亿元,其中新丰陶瓷扩建和惠农食品已建成投产。34家企业* * *投资2.2亿元实施技术改造,其中金盛钢铁完成炼钢车间技术改造,年新增产值4亿元;小龙钟表业开始了第二期工程,年产值1亿元。积极推进陶瓷企业清洁生产,叶昊等6家陶瓷建筑企业和白娜等10家家电、陶瓷企业改用天然气,财政兑现企业用天然气补贴177.5万元。金涛、钟涛等3家企业安装了轨道式锅炉煤耗效率测量装置,节煤率达到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