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力时代的绝代佳人是怎样的?

最后很多人可能会不假思索的给出“标准答案”——续航、智能、性能。虽然在产品介绍中经常提到颜值和设计,但很少把它们放在与前者同等重要的位置,给出的理由往往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审美有不同的看法。”

这种观点既对又错。对的地方是美学上确实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而错的地方,正如世界史之门所说,美感其实是* * *普遍的。本书根据人类美感的普遍性,设定了美的十大原则:连续、渐变、对称、比较、比例、平衡、和谐、节奏、统一、整体。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一些美丽的绘画、设计和建筑时,我们都会感到震惊。在汽车设计领域,也有很多奇葩,比如保时捷、宾利、劳斯莱斯等众多超豪华车品牌,都有着长达几十年的设计风格,即使到了今天,依然不合时宜。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一批优秀的汽车设计师成长起来,他们带领中国品牌一路狂飙突进,这就是中国品牌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可喜局面。其中,吉利银河于2月23日发布的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原型车“银河之光”获得全网好评。

而且除了好看,更有价值的评价是,这款车刷新了人们对电动车设计的认知,脱离了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开辟了国内全新的电动车设计范式。

为什么这么说?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它不仅传承了吉利的品牌精神和符号,而且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化和至善至美的审美,融入了智能电动化时代的科技元素,将“颜值、功能、智能”融为一体,展现了智能电动化的优势。

吉利汽车集团CEO甘佳悦认为,吉利Galaxy的发布是多年来造型生态全球布局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搭建底层架构。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经济管理委员会委员陈政也在发言中表示,在当前的智能电动化时代,不仅仅是美学的概念,更是品牌的价值。也是品牌对用户审美、喜好、痛点的直观映射,更是企业系统实力的集中体现。

这是今年最受关注的发布会。一方面,作为国内自主品牌的领导者,银河系列的发布代表着吉利正式实现向新能源的“大象转身”,是“全方位新”战略的体现;另一方面,从整个汽车行业来看,无序竞争和价格战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旋律,大家都期待吉利能给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路供参考。

从春节期间的“早安吉利”到系列海报的预热和逐渐揭晓,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吉利Galaxy系列已经满足了整个行业和市场的“胃口”。2月23日,在素有“莲花碗”之称的主会场,甘和从战略、产品规划、技术优势、设计理念等方面对Galaxy系列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这个由两个80后主流汽车公司高管创作的作品,让我在现场和几千人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真实。这不仅是中国智能电动车设计的新标杆,也是中国最主流的汽车企业向新能源发起的“冲锋”。我们不想用“吉利一小步,中国汽车一大步”这样高调的语言来描述“银河之光”的价值,但我们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一定会让更多的用户感受到它给汽车美学、设计潮流和汽车生活带来的改变。

如何将继承与创新完美结合?

其实吉利在汽车设计领域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语言风格。尤其是2015上市的吉利博瑞,因为水滴波纹前格栅、西湖拱桥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国际设计潮流的完美融合,被网友誉为“大美中国车”,并在后来的约伯、星锐、星月等车型中得到传承和进化。

时代在变,审美在变,但经典永存。所谓经典,就是那种内容丰富,在时光流逝后依然熠熠生辉的不朽篇章。在设计领域尤其如此。纵观中国五千年,无论是讲究工整对仗、朗朗上口的诗词,还是讲究平衡和谐对称的建筑,还是追求润泽饱满的瓷器,崇尚盈白之美,都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审美传承的体现。

俗话说:“美之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大是大非,远是近非,所以美。”

“现在的中国用户是百年来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最丰富的一代,是视野最开阔的群体,是对中国文化最有信心的群体。”陈政表示,正是基于对用户的洞察,“银河之光”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美学中的平衡、对称、稳定、秩序、亲和、智慧、自然,让“涟漪”成为吉利独有的品牌超级符号。

勇于传承是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

当然,《银河之光》在继承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创新和进化。比如前面部分,在保留了“涟漪”特有的韵律美的基础上,还通过光电手段进行了重新诠释,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大灯设计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上翘、虎视眈眈,使得前脸表情更加生动。

坦白说,要把这些传统元素融入汽车产品,又不留下太刻意的痕迹,并不容易。巧妙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形象,也不能太具体,否则没有想象的空间。

同样,在内饰设计上,银河之光也没有放弃吉利从约伯时代就开始的西湖拱桥环抱式设计,但与七八年前相比,内饰的审美变化远大于外观。甚至,大家都不再用内饰这个名字,而是有了一个更为舶来品的名字——智能驾驶舱。这两年几乎所有品牌都疯狂涉足驾驶舱大屏。就连奔驰也推出了56寸的超大中控屏,被吐槽“既土又豪华”。

如何融合大屏的功能和美感,是对设计水平和品牌调性的极大考验。在这部《银河之光》中,采用了贯通式巨幕,可实现前后排“信息闪”的创新互动,营造出银河环绕的科技氛围,并在驾驶舱中再现西湖美景,让“天上银河环绕,地上西湖荡漾”的氛围扑面而来。

有很多产品宣称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但“银河之光”才是真正用科技将中国人的浪漫注入智能驾驶舱的终极方式。

此外,据陈政介绍,在整个驾驶舱内,还有三潭印月、习字水岸、书山等人文主题元素。光是听这些名字,你就会惊叹不已。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听起来很美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

“形式服从功能,功能服务于体验,我相信体验能够引发用户的情绪。“陈政说,在整个银河驾驶舱中,希望视觉、听觉、嗅觉五感融合,让自然美和科学美和谐共处,以此抚慰时代的焦虑。

中国汽车设计师如何“破蛹”?

我们知道,任何优秀的产品设计都不能不提设计师和他的团队。“银河之光”的设计者陈政在圈内早有名气,拥有20多年国内外汽车设计经验和优秀的设计、运营、管理实力。有人说,“陈政是这一代汽车设计师中最懂前沿潮流的。”而我想说,他是设计师中最懂品牌的,也是品牌官中最懂设计的。

品牌建设和产品设计,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根本不可分割。“品牌注重抓住用户的心智,差异化是品牌本能的属性,设计是品牌最好的翻译器。”在陈政看来,用户认知是设计的终极战场。如果消费者心中没有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认知优势,陷入价格战、流量战只是时间问题。

总之,设计是品牌的外衣,品牌是设计的核心。

这一深刻的真理也是陈政在过去20年的工作中所探索的。作为中国汽车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陈政一直致力于中国汽车设计的崛起和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他率先提出并实践了“无边框格栅”设计,并在汽车诞生100多年后重新定义了格栅。他设计的很多量产车型现在依然畅销。

“面对新一代的用户和市场,智能电动时代应该存在的设计标准是什么?中国电动车,该立旗了!”在陈政看来,设计是一个品牌最好的翻译器,所以要用设计来为品牌赋能。“但是,设计语言必须植根于一个语境,即对于美的理解;第二是根植于品牌的精神。因为每个品牌的品牌精神带来不同的审美和喜好;第三是要根植于用户的需求。”

以《银河之光》为例。作为吉利Galaxy系列的原型车,它承载了吉利对未来电动出行的各种想象。所以,它不能再墨守成规,旧瓶装新酒。正如甘佳宇在发布会上所说,很多消费者质疑为什么这么多新能源车都有燃油车的“面子”。我觉得其根源在于企业的决心和初心。

去年3月,陈政加盟吉利,成为主流汽车企业中第一位中国出生的汽车设计副总裁,不仅打破了中国只有外国人担任自主汽车品牌设计副总裁的历史,也提高了汽车设计的重要性。

这是吉利的决心和初心。陈政的决心和初心体现在吉利新一代的设计语言中。当甘佳宇在发布会上展出“银河之光”、Galaxy L7、7款新车的轮廓时,现场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从效率到效果刷新了所有人的期待。

结果很惊人,但过程的难度其实超出了外界的想象。刚入职不久,上海就遭遇了两三个月的静管。结果他和核心团队在吉利创新设计院住了一个月。在那段有限的时间里,陈正和他的团队重新思考了人与社会、人与宇宙、多与少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在《银河之光》中有所创新。

“一辆车的研发周期,国外快四年,慢五年。在中国,尤其是吉利,我们可以做到三年内一些极端条件下24个月多一点,因为中国的用户对更新迭代的需求比欧洲高,迭代的频率越高,设计的机会就越多。”陈政在接受采访时说。

长期以来,“奋斗者文化”一直排在吉利汽车“四大文化”之首,这不仅体现在一口气推出七款车型的努力和系统能力上,也体现在这次吉利银河发布会上。作为年后汽车行业规模最大、最受关注的新闻发布会,吉利所有高层也在活动结束后接受了媒体的近距离采访,这种沟通一直持续到凌晨。

陈政说,虽然这一年的发展压力非常大,“虽然最后呈现的视频被观看了1000多次,但每次看都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我想,就是设计师的幸福吧。他们努力完成了超出预期的作品,同时也能实现帮助中国品牌突围的梦想。

标签

20年来,中国品牌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夹缝中生存、从跟随到超越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设计经历了抄袭、借鉴、原创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原生架构才有真正原创的设计。吉利Galaxy系列采用原生新能源架构打造,因此自由度很高,给了设计师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好的设计可以让美观和体验兼顾,也可以让复杂的技术变得更加简洁。“非常中国化、标新立异、更快乐”是陈政对《银河之光》的另类解读。这样的诠释,如同不再相同的设计,不仅成为汽车设计的分水岭,也让Galaxy系列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分水岭。

不要轻轻地走进那美好的夜晚。

本文来自《华山论剑》作者浩,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以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